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

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
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

(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

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

(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

(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

“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

接下俩我们将要
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

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

(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