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气候
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
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其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
大气环流影响:主要受北方大陆干冷季风与南方海洋暖湿季风交替活动的影响。
冬半年主要受苏联西北利亚和蒙古到新疆一带东南下的大陆干冷空气团的控制。
夏半年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
年平均气温17.5─18.0℃,年际之间的变化为16.8─18.6℃高低年间相差值为1.8℃,最冷月(一月) 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热月(七月) 平均温度27.5℃,年较差(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约为20.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左右。
全市7、8月份气温变化最小,冬季(12─2月) 气温变化也不大,春季气温上升急剧,秋季气温下降迅速。
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全年气温日较差为6℃左右, 最大月是8月,平均日较差达8℃以上,最小月12月平均日较差4℃左右。
泸州市无霜期长在300天以上,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适宜作物生长期长。
泸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瞬间风速≥17米/秒,称为灾害大风,1、10─12月出现大风的概率小,春秋季多为寒潮大风,风向偏北,风力大,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夏季多为雷雨大风,这种雷雨引起的局部大风,常伴有冰雹,一般出现在下午和晚上,影响范围小,持
续时间短,风力大。
根据(61─96)年气象资料分析,对泸州市农业生产威协最大的是(7、8月)高温伏旱和(5、6月)连晴夏旱,其次是3、5、9 月低温阴雨天气,以及洪涝、冰雹、大风。
它们发生的次数多,危害范围广,后果严重,近年发生的强度变化大,是泸州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也是制约泸州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4─5月是季节交替,也是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泸州市的时期,多强对流天气,易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出现频率为42%,此时正值小春作物灌浆、成熟、收割,因此,大风冰雹对小春作物危害最大。
如1989年泸州“4.20”和1993年泸县“4.24”的风雹灾害,大家仍记忆犹新,不仅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协。
2、5─6月是夏旱发生的时段(除叙永外)出现夏旱的频率达30%以上,古蔺高达59%,此时正值水稻栽插不久,将造成禾苗干枯死亡,1969年夏旱长达60天以上,严重影响我市的大春生产。
3、7─8月伏旱出现的频率为42%以上,合江高达71%,对大春作物危害最大,造成减产或者无收。
1971年伏旱长达46天以上。
4、低温、阴雨是农业生产的内伤,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面最大,特别是对早稻、再生稻、晚稻的危害尤为突出。
5月出现低温阴雨的频率为47.5%,合江高达66.7%;9月份出现的频率在65.5%。
1994年9月出现低温阴雨造成再生稻、晚稻大面积减产。
5、暴雨主要发生在6─8月,其发生频率在56%以上,造成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冲毁庄稼、农田,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1968年7月2日,全市雨量多数达170mm以上,其中市中区达239.0mm。
泸州水文
泸州市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为主干,成树枝状分布,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汇入长江。
境内河流众多,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1条,其中50-100平方公里的30条,100-400平方公里的20 条,400平方公里以上的11条,主要河流有长江干流、沱江、赤水河、古蔺河、永宁河、塘河、濑溪河、东门河等。
河道普遍具山区性河道特征,河岸坡度陡,多呈V形谷或U形谷,宽谷与窄谷交替,河床较大,多急流险滩。
长江由江安县经纳溪区大渡口处入境,由西向东流经纳溪、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五县(区),在合江县符阳村九层岩出井流入江津县。
市境内长133公里,集雨面积9832平方公里,出境流量为8533立方米/秒,入境水量2420.8立方米,出境水量2691亿立方米。
沱江系长江左岸支流,由富顺县经泸县海潮处入境,在市境北部由西北向东南,经泸县、江阳区在市区管驿嘴处汇入长江。
境内长44公里,集雨面积1258平方公里。
河床窄,天然落差小,年均河口流量455立方米/秒,年均河口输沙量0.2356亿吨。
洪水季节可通航,枯水期部分段可通航。
水能蕴藏量6.4万千瓦。
永宁河为长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叙永县黄泥乡,由南向北流经叙永、纳溪,在纳溪区安富镇汇入长江,全长152公里,集雨面积2320平方公里。
天然落差846.6公尺,平均比降5.57‰,水能蕴藏量12.87万千瓦,多年平均河口流量66立方米/秒,年均河口输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