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冬虫夏草研究报告进展与发展趋势[]

冬虫夏草研究报告进展与发展趋势[]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系别:指导教师:年月日教务处制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药用价值而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对冬虫夏草人工培养、深层发酵、无性型的分离与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冬虫夏草;合理采集;深层发酵;药理作用正文:冬虫夏草产自青藏高原,为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药用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但冬虫夏草仅在特定的区域里分布,天然产量非常有限,加上长期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珍贵药材的分布范围和发生数量已经出现明显的萎缩趋势。

保护和合理利用冬虫夏草资源,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与药用的需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愈加重视,而冬虫夏草则以其良好的治疗和保健效果,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更大关注。

从冬虫夏草开发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正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引言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 Sacc.],又名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是一种虫生真菌,属麦角菌目Clavicipit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虫草属Cordyceps。

冬虫夏草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并含有抗癌活性物质,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的中药和藏药,享誉全世界,特别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广泛。

市售的冬虫夏草多为该真菌有性阶段的成熟子实体,由真菌寄生(后期腐生>在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eanus>幼虫体内生长繁殖,占据整个虫体,形成僵虫,在5-6月份由头部长出子座,形成子囊孢子。

成熟的子囊孢子喷出后,子座逐渐枯萎,地下的僵虫空虚,干燥后形成虫草复合体。

由于冬虫夏草特殊的药用价值,使国内外对其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受生长条件的限制,天然冬虫夏草产量很有限,且因过度采挖使天然虫草产量逐年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在冬虫夏草菌种分离、无性型鉴定、天然虫草与人工菌丝体的药理研究、人工培养以及菌丝体的深层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冬虫夏草无性型的研究冬虫夏草是一种子囊菌,其生活史可分为分生孢子阶段<无性型)和子囊孢子阶段<有性型)。

在人工培养、液体发酵等实际生产中通常运用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因此其菌种的正确鉴定至关重要,引起科学家高度关注。

1.1冬虫夏草菌种的分离冬虫夏草菌前期寄生后期腐生,加之生长缓慢,分离获得冬虫夏草的纯菌株较为困难,因此获取纯菌种是冬虫夏草人工培育及无性型研究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分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从子囊孢子分离菌种。

首先在产地挖取新鲜虫草,尽量在无菌条件下收取较纯净的子囊孢子,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在不污染的情况下能生长出菌落;或者在子座上套一个纸袋,收集成熟的子囊孢子,经洗涤、净化、发芽后,在显微镜下挑取单个孢子接种至长出菌落[1]。

从僵虫组织分离菌种。

取新鲜虫草,洗净、消毒,切取僵虫小块置琼脂平板上培养,一般1~2个月能长出菌落[2]。

从子座分离菌种。

选择子座饱满、完整的冬虫夏草标本经酒精表面消毒后,用无菌刀片切取子座可孕部及内菌核(注意不要触及虫体肠道及体壁>,取绿豆大小的组织块置于平板培养基上培养至长出菌落[3]。

1.2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鉴定近年来,冬虫夏草的人工发酵培养成为研究热点,国内报道与冬虫夏草有关的菌种达10个属的30多种。

曾报道的无性型主要有虫草多毛孢Hirsutella hepiti、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中国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sis、蝙蝠蛾被孢霉Mortierella hepiali、虫草头孢霉Cephdosporium sinensis、蝙蝠蛾柱霉Scytalidium hepiale、中国弯颈霉Tolypocladium sinensis、中国金孢霉Chrysosporium sinensis、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等[4]。

但这几个菌种中中国拟青霉和蝙蝠蛾被孢霉经验证发现不可能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5]。

面对如此众多的菌种和名称,引发了关于冬虫夏草无性型的标准、无性型的种类以及如何确定冬虫夏草的无性型等问题的争议。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X. J. Liu, Y. L. Guo, Y. X. Yu & W. Zeng)确属冬虫夏草无性型[6-10]。

但其他报道的无性型与冬虫夏草的确切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鉴定。

冬虫夏草的鉴定方法很多,早在1941年小林义雄<Kobayase)就提出了确定无性型判定的五条标准:①具有虫草子座的一部分或分枝产生的无性产孢结构;②在形成虫草子实体的菌丝体上同时形成无性产孢结构;③在长出虫草子实体的同一寄主昆虫体上出现的无性产孢结构;④在同一地区长虫草子实体的同种昆虫的不同虫体上同时观察到无性产孢结构;⑤虫草的子囊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能形成无性产孢结构。

无性型分离比较传统可靠的方法是子囊孢子分离,但对于一些难以人工培养的虫草菌则不适用。

对于子囊孢子难以萌发的种,可以试着利用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无性型,但此方法难以排除误定的可能;同时工作量大,需多批次多途径的进行分离。

利用子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microcycleconideation>现象鉴定虫草无性型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微循环产孢是丝状真菌中分生孢子萌发后无(或仅有极微弱的>菌丝生长阶段的一种重复产孢现象。

利用微循环产孢鉴定虫草无性型,简便可靠,实用性强。

但不同虫草菌次生子囊孢子萌发和微循环产孢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只获得少量子囊孢子的情况下未必能实现微循环产孢操作。

另外,在未能用无性型菌株培育出批量完全形态的冬虫夏草以前,很难真正确定其是虫草的无性型[11]。

王伟等总结出一套鉴定虫草无性型的方法,主要包括:①多批次多途径分离培养后相互验证;②挑取萌发的单孢子进行纯化培养;③同时进行组织分离和子囊孢子分离,培养物相互验证;④发酵培养产物与天然虫草比较,具有相似的功能和化学组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呈相同的蛋白区带,火箭线状免疫电泳(rocket line immunoelectrophoresis>证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和交叉血清学关系;⑤纯培养物与天然虫草在药理上具有一致性[12]。

这些间接的方法尽管不能最终鉴定冬虫夏草有性、无性的真实关系,但这些方法交替使用并严格相互验证,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错判。

DNA指纹图谱鉴定法。

李增智等从青海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上分离到中国被毛孢,并以RAPD为分子标记,获得了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孢相应的基因组DNA指纹图谱,两者相似率高达96%,从而证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10]。

赵锦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rDNA ITS区为分子指标,对采自西藏冬虫夏草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证明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7]。

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基因水平进行鉴定是目前较为先进可靠的方法之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应用于真菌的种质鉴定,无疑给冬虫夏草的无性型鉴定提供了更客观的科学证据,但中国被毛孢是否为冬虫夏草真正的、唯一的无性型,还需深入研究。

2 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为满足人们对虫草的需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人工培养虫草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沈南英等(1981,1983>是国内外在人工条件下,首次成功培养出冬虫夏草有性子实体。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用中国被毛孢的孢子在室内接种于贡嘎蝠蛾的幼虫,于1988年首次获得了与天然冬虫夏草形态特征完全相同的人工冬虫夏草。

俞永信等从天然虫草中分离得到冬虫夏草菌,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生长,使其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取其孢子接种于寄主昆虫,在模拟天然环境条件下长出子座,培养出与天然完全相似的冬虫夏草[5]。

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必须掌握4项基本技术:①菌种用真正的无性阶段菌株(含无性孢子>或用成熟的天然子囊孢子作接种体;②寄主蝙蝠蛾的饲养技术;③侵染途径;④模拟产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土壤和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影响因素[13]。

在完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冬虫夏草菌感染寄主幼虫使之产生与天然冬虫夏草相同的子实体的研究方面,云南、四川等地已在高海拔地区取得了小面积培育有性型成功的经验。

但由于周期长,高海拔地区无推广对象,投资大,效益不如自然采集等多种因素限制,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然而,在低海拔地区人工培育出有性冬虫夏草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 冬虫夏草菌丝体的液体深层发酵由于冬虫夏草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寄生性及人工培育技术不成熟,造成产量低、资源紧缺,价格昂贵。

因此,现在多采用人工培养其菌丝体作为替代物。

目前很少有人报道利用固体培养基培养虫草菌丝体。

因为虽然相对于液体深层发酵,固体培养具有设备简单、发酵条件易控制、培养物中全部营养和保健成分均可充分利用等优点,但它不能分离纯菌丝体且培养周期较长,所以利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获得冬虫夏草菌丝体、提取物或发酵液,是解决冬虫夏草药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液体发酵培养产物经药理和毒理研究,证明与天然冬虫夏草化学组成,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可代替天然虫草生产虫草制品,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

到目前为止,液体深层发酵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由于产品市场竞争的原因,有关工业化虫草菌菌丝体发酵技术还未曾有人报道。

根据已发表的液体深层发酵实验结果,冬虫夏草菌丝体培养的最适条件是:中国被毛孢:最适生长温度为18-20℃,20℃以上菌丝猛涨,25℃以上则抑制生长,最适pH值为5-6,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适量配合,在有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存在下生长旺盛[14]。

蝙蝠蛾拟青霉:最适培养温度为18-20℃,培养基装瓶量为10%,发酵时间72h最佳,但具体培养基配方未发表[15]。

被孢霉属: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发酵时间72h,培养基装瓶量为60ml/250ml,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2;酵母浸汁0.5;花生饼3;蚕蛹粉0.5;奶粉0.2;磷酸氢二钠0.1;磷酸氢二钾0.15;VB11mg;VB61mg;磷酸钙0.4;硫酸镁0.025。

采用此配比,发酵液的菌丝相对浓度可达54.3%[16]。

北虫草菌Y3:以土豆汁20%,蛋白胨0.8%,蔗糖2%,磷酸氢二钾0.15为主的发酵培养基,温度25-26℃,转速125r/min,接种量5%,培养96-120h,可获得较高的菌丝得率[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