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建筑学院:矿业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年级:2010级学号:1008010244学生姓名:许静振2012年12月3日浅谈绿色建筑摘要:保护环境,追求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建筑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全文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与特征,随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能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ursuit of energy reuse idea gradually thorough popular feeling,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complied with the time request, is the global attention. Full text introduces the green low carbon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from two aspects, the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meaning: to save energy and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green building can provide a more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propaganda, improve the green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market demand is the key.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史及现状、资源节约型、回归自然、节能能源Keywords: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resource saving and return to nature, energy saving energy一、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定义。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的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发展史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三、绿色建筑国内外的现状一、我国现状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
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在提倡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国的建筑却是耗能高、能源利用率低的,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
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消耗1800万吨标准煤,直接经济损失70亿人民币。
在我国400 多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城市建筑总面积约为 138 亿平方米左右,普遍存在着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
如果大部分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建造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则每年取暖季大约可节省 0.5 亿吨标煤,有些地区甚至不装空调也可保证夏季基本处于舒适范围。
由此看来,发展节能型建筑的潜力是很大的,前景也是很好的。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停留在试点、示范的层面上,尚未扩大到整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按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测算,大体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要增加 100 元);(2)开发商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空间利益; 3)建筑设计从围护的结构、设计的角度、施工的角度、计算达到的系数等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4)政府考虑的是GDP在全国所占的位置,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5)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6)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7)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此,应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和加强监督管理,注重“产学研”,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工作,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商应积极响应、配合政府政策,更应肩负起一份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的建筑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建筑节能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苦的任务,值得全社会重视。
二、国外现状国外绿色建筑是从建筑节能起步的。
20世纪 70年代石油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各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并不约而同地推出各种强制性地节能措施,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分阶段几次提高节约标准,每次均在原能耗基础上推进再节约50%,目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建筑节能取得进展的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健康住宅概念的提出,发达国家又把视野扩展到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度、安全性等更广的领域。
在这期间,各类有关绿色建筑的活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
随着绿色建筑活动的增多,绿色建筑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它体现在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逐渐深入。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起步首先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中。
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奥戈亚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90 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合著的《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问世,提出了综合考虑能源、气候、材料、住户、区域环境的整体的设计观。
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 “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