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 教学任务:一、通过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对田径运动训 练理论有一些了解。 二、掌握各种素质的练习方法与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 点 :田径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难 点 :训练中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自然发展阶段:时间大约是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前后。那时,人们发现训练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只要多练就能提高成绩。 新技术阶段:时间大约是在本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这段时间。人们鉴于不同的结果,使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选拔运动天才和运用新技术对提高成绩的重要性。 大运动量训练阶段:时间大约是60年代至70年代。本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增大运动负荷的量来提高运动成绩。 科学化训练阶段:随着田径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国际竞赛活动的日益激烈,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只有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导田径运动训练,才可能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在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取得比赛的优胜。 直到19世纪末,运动训练还属于一种“自然发展”阶段。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才开始集中到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技术研究和改进上,力求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提高运动成绩,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后,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运动员有机体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各种奥秘提示得越来越深刻,因而对其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进入70年代以后,运动成绩飞速增长,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不断被移植和运用到运动训练中来,使人们认识到,要达到世界水平的运动成绩,必须广泛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 训练方法发展经历的阶段 20年代后期,教练员开始采用一些与自己运动项目表面看来只存在间接联系的训练内容。如短跑运动员参加长跑活动来增强运动员的耐力和力量。这种训练方法称为“辅助训练法”。30年代,这种训练方法演进为按奥林匹克竞技周期安排耐 力、力量、速度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训练的所谓“螺旋训练模式”。60年代后期,在“螺旋训练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综合训练法”。 40年代,德国人凯什列尔创造了“间隙训练法”。这种训练法是把整个训练过程分为若干段,各段作业之间严格按照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这种方法对提高速度
和速度耐力、增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有明显的效果。 4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著名运动员爱弥尔·扎托克彩了加大训练量的方法——超量训练法。 40年代,瑞典长跑家创造了“法特莱克”训练法。 50年代初期,德国人缪勒尔和赫廷格尔研究出的肌肉对抗练习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练习形式。 1957年英国人K.摩根和G.阿姆逊设计出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循环训练法”。 60年代初期,鲍勃·霍夫曼提出了等长性练习,进一步发展了肌肉对抗练习法的理论。 近10多年来,念动训练与放松训练合用,不仅起着恢复体力和放松精神的作用,而且开始被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积极有效手段来运用。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无形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对运动员训练以外的生活作息制度、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解决训练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从1953-1957年为初创阶段,主要是引进、学习和推广国外田径运动技术、训练经验和训练方法。从1958-1966年上半年为发展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田径运动训练工作有了大规模的开展,训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1966年下半年-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使田径训练处于瘫痪状态,理论研究也随之停顿。1977年以来,可称为系统化阶段,由于各基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吸收了国外大量信息,田径运动训练实践稳步前进,向着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田径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第二节 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 田径运动训练是为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等进行的专门教育过程。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 田径运动训练的任务是:第一,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第二,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第三,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第四,提高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1. 田径运动训练的特点 (一)田径运动训练项目的多样性 1、速度项目:其特点表现在一定的用力条件下所进行的高频率动作(400米以下的短跑和跨栏跑)。 2、快速力量项目:其特点表现在主要动作阶段中的短时间爆发式和力(跳跃、投掷)。 3、以表现耐力为主的项目(竞走、中长距离跑)。 4、表现为综合发展素质的项目(全能)。 (二)田径运动技术比较容易稳定 田径运动具有固定不变的单一的动作形式成分与结构。在技术练习时,受竞赛规则制约的外界条件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田径运动项目在具有明显多样性的同时,其运动成绩对运动员身体发展水平和技术训练水平的依赖程度上,又体现出质的区别。 (四)虽然某些田径运动员仍保持着单周期的年训练结构,但大多数田径
目采用双周期结构的年训练计划。 (五)由于田径竞赛主要在夏季进行,因而秋冬周期的特点是准备期长而竞赛期短,而春夏周期则相反,竞赛期长而激烈。 二、田径运动训练的思想观点 (一)科学选材,早期培养。 (二)全面提高田径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是现代高水平竞赛取胜的决定因素。 (三)运动负荷不断增大,特别重视负荷强度,尤其是专项负荷强度的增加,并十分强调负荷安排的定向化。 (四)负荷后的恢复成为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五)在训练中更多地采用专项练习手段,并更注重模拟比赛状态。 (六)训练的综合化和定量化。 (七)注重心理训练。 三、田径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一般训练是指用一般性身体练习全面提同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专项训练是指用专项性练习和比赛性练习提高专项水平所需要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专项运动素质和技术、战术的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就是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专项特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不同训练时期、阶段的任务,恰当地安排二者的训练比重。根据不同层次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专项特点和训练任务,有比例地进行安排。 (二)不间断性与周期性 田径运动技术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熟练和巩固,身体素质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步发展,运动成绩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提高。 多年训练是以年度训练为基本周期,年度训练一般又分为三个训练时期,每个训练时期又以周为小的循环周期。在年度训练周期中,经过各个阶段的周期循环,又由下一周期重新开始训练,这时的训练工作已在新的较高水平上进行。在多年训练的各年度、各时期的训练中,要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以及心理机能、恢复能力和理论知识等方面都逐渐得到提高。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所谓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任务和对象的水平,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最大限度。 加大运动负荷,直至最大限度,首先要从训练任务和运动员身体状况、机能能力和训练水平出发,考虑运动负荷安排的合理性。训练过程的不同时期、周期、阶段及一节训练课的任务都有所不同,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也不同。 运动负荷的增加必须达到极限。只有极限负荷的刺激,才能将运动员机体的机能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达到参加激烈比赛、创造运动成绩的要求。 (四)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年龄、性别、身体条件、承担负荷的能力、技术水平和心理品质、文化程度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员各个方面的条件千差万别,在训练中,不仅各人的起点不同,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引言 田径运动训练的概念和任务 田径运动视为培养运动员所进行的教育过程。 田径运动训练的任务:1.培养的道德意志品质; 2.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 3.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4.提高理论知识和从事田径运动教学、训练与组织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身体训练: 1. 概念: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2. 任务:身体训练是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
3.分类: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二)技术训练: 1. 概念:运用专门的训练手段完善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2. 任务: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符合个人特点的专项技术动作。 3. 分类:分解技术练习和完整技术练习。 (三)战术训练: 1. 概念: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及其对对手的分析,为争取好的成绩或名次所采取的比赛方法。 2. 任务:使运动员掌握在不同的比赛环境和对手使用不同的比赛战术。 3. 分类:中长跑的比赛战术;短跑的比赛战术;田赛的比赛战术。 (四)恢复训练 1. 概念:恢复训练是指训练与比赛结束时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训练。 2. 任务:运用各种训练手段恢复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身体和心理疲劳。 3. 分类:教育学方法;训练学方法;物理学恢复方法;医疗恢复;心理学恢复方法。 (五)道德意志和心理训练 1. 概念: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在心理上适应训练和比赛的一种训练。 2. 任务:是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信心的参加训练和比赛。 3. 分类:个性特征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励性训练;比赛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
基本内容 身体训练 技术训练 战术训练 恢复训练 心理训练 理论学习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