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模版
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模版
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
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下列各项会计行为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范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对公司的筹资、投资、贷款等重大财务事项进行正确决策、统一管理。
3.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例如,对于互联网上的收入确认问题,在有关会计处理缺乏权威性的标准或共识时,审计人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选用了哪些会计政策,为什么选用这些会计政策以及选用这些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除上述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相关的事项外,审计人员还应对被审计单位下列与会计政策运用相关的情况予以关注:(1)是否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方法、估计和判断;(2)财会人员是否拥有足够的运用会计准则的知识、经验和能力;(3)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会计政策的运用,如人力资源及培训、内部系统、信息技术的采用、数据和信息的采集等。
4.会计政策的变更
【本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适当性,即:(1)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否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应当关注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得到恰当披露。】
2.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确认其初始成本,如果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一项短期债权,通过“应收利息”科目单独核算。债券溢价、折价在债券持有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当期收益按应计提的利息及应摊销债券溢价、折价额确认。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确认其初始成本,支付价款中,如果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则应单独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债权处理。持有期获取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作为投资收益。
3.一致性原则。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公司择定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尽量保持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如按规定变更会计政策时,必须在会计报表中予以披露。
4.重要性原则。对事关全局的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必须做出明确的、无弹性的规定;对特殊核算业务或对会计核算无重大影响的会计业务则只做原则性规定。
5.谨慎性原则。会计政策的择定要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利于提高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图表2-8 固定资产折旧表
序号
固定资产分类
折旧年限(年)
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
净净残值率(%)
1
办公家具及器材
5
19
1.58
5
2
房屋及建筑物:
办公楼、厂房及其他建筑
40
2.38
0.20
5
围墙
20
4.75
0.4
5
3
机器及设备
5/10
19/9.5
1.58/0.79
5
4
运输工具
5
19
1.58
5
3.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开始计提折旧;停用的固定资产从次月起停提折旧。提足折旧的逾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计提折旧的基数以月初固定资产原值为依据。
收入确认:
1.产品一经发出或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一经提供,同时收到货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证据时,应确认收入;
2.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时,在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时,应当根据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或现行售价)一次确认收入;
3.采用预收货款销售时,商品发出即可确认收入;
4.委托代销销售时,当代销单位将售出商品代销清单送到时,不论代销单位是否将货款汇到,即可确认收入;
2.公司筹建期间发生的非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计入开办费用。
3.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汇兑差额,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
(1)资产支出(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已经发生;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客户名称:南宁骏业财务报表期间:2015年1月-12月索引号:
编制人及复核人员签字5
复核人:XJJ
日期:2017-6-5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如适用):
日期:
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
1.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
4.长期股权投资:除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股权投资,按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确定的价值记账。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比例20%以下的按成本法核算;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比例20%以上且对其有重大影响的按权益法核算。
5.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当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时,根据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按单项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单位投资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不含50%),或虽然占该单位注册资本总额不足50公司对其他%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应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2.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例如,本期发生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某些企业可能存在与其所处行业相关的重大交易。例如,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证券公司对外投资、医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等。】
3.产成品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月末结转销售成本时按加权平均法核算。
4.低值易耗品于领用时一次摊销计入成本、费用。
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确认标准和计提方法:当存货遭受毁损、陈旧过时或市价低于其账面成本时,按其可变现净值与账面成本的差额、按存货类别,提取存货跌价准备。
投资的核算:
1.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支付价款中,如果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则应单独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债权处理。持有期获取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作为投资收益。
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净残值率为5%。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折旧率如图表2-8所示
4. 公司应于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一次。对于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报管理层审批,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前期差错更正处理,盘亏净损失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借款费用核算:
1.为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4.公司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汇兑差额,满足上述资本化条件的,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发生的,应于发生当期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总论:1.适用性原则。即确定的会计政策必须适应本公司的所有权性质、经营规模及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等若干理财环境。
2.公认性原则。择定的会计政策必须与公认会计准则相符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为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规范。
5.在交款提货时,如货款已收到,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交给购货方,无论商品是否发出,即可确认收入;
6.公司内部非生产部门使用本公司产品,按产品成本进行内部转账,不确认销售收入。
7.公司发生的销售折让、销售退回,应冲减当期收入。
8.销售部门需按规定的时间编制年度、月度产品销售收入计划草案。产品销售收入计划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作为安排生产及采购业务的依据。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进行了列报,并披露了重要事项。】
【审计人员在该底稿中应当记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方法。比如:(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分析程序;(3)观察和检查。】
存货核算:
1.存货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外协件、备品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等物资。
2.购入材料物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按实际成本对入库原材料进行计价,实际成本包括存货采购价、运杂费、包装费、仓储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等。月末在途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记入“在途物质”。对于原材料已运到并验入库,但月末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仍未收到,未办理付款的业务,原材料应按合同价格暂估入账,下月初用红字予以冲销。材料领用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价。
【例如,重要的会计政策包括收入确认、存货的计价方法、投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方法、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等。除会计政策以外,某些行业可能还存在一些行业惯例,注册会计师应当熟悉这些行业惯例。当被审计单位采用与行业惯例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审计人员应当对此予以重点关注。】
本会计政策是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适用于公司的会计核算。
5.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例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的上市公司是否已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好衔接调整工作,并收集执行新会计准则需要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