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1)
论文关键词: WTO 行政诉讼 司法审查
论文摘要:WTO规则表面上是贸易规则,但实际上是以 政府行
为为约束对象,所以 WTC规则主要是行政法规则。其 中司法审查制
度是通过成员国内的司法审查体制,给因政府 行为受到不利影响的
组织提供救济的机会,以纠正违背 WTO 规则的政府行为,达到消除
各种贸易壁垒的目的,最终实现 全球贸易自由化。 WTO要求其成员
建立符合其规定的司法审 查制度,这是 WTC规则中最重要的制度。
我国的司法审查制 度在司法审查的范围、原告资格、司法审查的标
准、审判独 立等方面均应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 WTC规则的要
求。
WTO的宗旨在于通过消除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实现全球 化贸易
自由化。各种国际贸易壁垒,主要来自其成员国的政 府行为。WTO
规则表面上是贸易规则,但实际上是以政府行 为为约束对象——其
所有 23 个协议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 21个协议直接与政府有关,
所以WT(规则主要是行政法规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司法审查制度。
因为 WT(是通过成员国内的 司法审查体制,给因政府行为受到不利
影响的组织提供救济 的机会,以纠正违背 WT规则的政府行为,达
到消除各种贸 易壁垒的目的,最终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所以,缺
乏司法 审查制度,WTO的很多规则将成为空中楼阁。 WTO要求其成
员建立符合其规定的司法审查制度。中国的司法审查制度与
WTO有何差距,以及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是中国加人 面临
WTO后
的重要课题。
一、WTO<司法审查范围
1、关于抽象行政行为 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免受司法审查。
我国《行政诉讼 法》第 11 条规定的受案范围仅限于具体行政行
为,第 12 条 规定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
有普遍 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不予受理。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 条的规定也将抽 象行政
行为从司法审查的范围中予以排除。
WTC规则体系中GATS第 6条第2款项规定:“每个成员
应维持或按照实际可能,尽快地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 的法庭
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的请求下,对影响服 务贸易的行政
决定作出迅速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 予适当的补救。”
WTC寸这里的“行政决定”虽未做明确的规 定,但综观全文,可知
是指成员国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相 寸人作出的决定。 , 在我国,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针寸不特定 的对象制定和发布的普遍性行为规
范,可见 WTC规则规定的
“行政决定”与我国的抽象行政行为的含义是相似的,这表 明政
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将成为司法审查的范围。由此修改我 国现行《行
政诉讼法》就势在必行了。
值得注意的是,WTC确定的司法审查原则并非是一个普
遍适用的原则,WTC规定的司法审查范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只
要求将其所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般是涉及贸易的 抽象行政行
为,纳人司法审查的范围。然而,抽象行政行为 可以反复适用,一
旦违法,更具危害性。现实中,抽象行政 行为存在混乱和违法的情
况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现 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一般监督和
备案监督制度不能有效解 决抽象行政行为本身的问题。从近年我国
理论界和实务界讨 论的情况看,逐步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淡化具
体行政行为 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划分界限、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人
司法 审查的范围,已是众望所归。 1999年1C月1日实施的《行
政复议法》先行一步,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人了行政复议 的范
围。XX年河北律师乔占祥诉铁道部春运票价上涨案也给 了世人同样
的信号。因此,我国应以加人 WTC为契机,修改
《行政诉讼法》 ,不仅将有关贸易的抽象行政行为纳人司法 审查
的范围,而且将其他大量的抽象行政行为纳人司法审查 范围。
2、关于行政终局裁决
我国在加人 WTC议定书中承诺“如初始上诉权需向行政 机关提
出,则在所有情况下应有选择向司法机关对决定提出 上诉的机
会”。也就是说,我国向 WTC其他成员承诺了司法 最终审查原则。
终局裁决的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定的由行政 机关最终裁决、不受司
法审查的行政行为。司法最终审查原 则并不排斥我国行政复议机构
的存在,行政争议依然可以先 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只是复议决定
不具有终局性,这就要 求对我国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我国《行政诉
讼法》第 12 条 第 4 项规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
体行政行 为”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商标法》和《专利法》属
于 知识产权法的范畴,为了与 WT规则相衔接,我国及时废除 了其
中的复议终局制度,当事人对复议裁决不服,可以向人 民法院起
诉。新制定的反倾销、反补贴、货物进出口、技术 进出口以及其他
有关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行政法规均规 定了司法最终审查原则。
目前与WTC直接冲突的我国有关行政终局裁决的规定主 要有
《行政复议法》第 14 条:“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 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 行政行为的国务
院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 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
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 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
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 最终裁决”。根据该条规定,国务
院有行政最终裁决权,但 是当裁决涉及到 WTC与我国承诺中有关贸
易的内容时,从履 行我国对 WTO的承诺看,该裁决应该可以进入司
法审查,所 以《行政复议法》 需作出相应的修改。 另外,《行政
复议法》 第 3O 条第 2 款关于自然资源的行政终局裁决的规定、
《公民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 15 条、《外国人人境出境管理法》第 29 条第
2 款关于可以选择行政复议和诉讼,一旦选择了复议, 则复议决定
为终局裁决的规定与 WTO虽然没有直接相冲突,
但司法最终审查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也是法治国家 的基本
理念之一,对所有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最终审查是法治 原则的应有之
义。另外《税收征收管理法》第 56 条规定, 纳税人、扣缴义务
人、纳税担保人只有在缴纳相关款项后, 才能申请行政复议,同时
规定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 序。如果税务机关对当事人科以
缴纳巨额税款的义务,则当 事人可能由于无法缴纳相关款项而无法
申请复议,从而被剥 夺通过司法审查寻求救济的权利,这在本质上
是与 WTC司法
审查的原则相冲突的。
二、WTOf司法审查的原告资格 司法审查是由原告启动的,明
确原告资格直接涉及到保 护当事人诉权和司法审查的力度。 WTO
对诉权享有者的规定
有三种情形:一是具体确定享有诉权的人。如 TRIPS协定第
41 条第 4 项规定的诉权享有人为“参与程序的当事人” ;二 是以
例示方式规定诉权享有人。 如《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第 23 条
规定的诉权享有人为“参与行政程序以及直接和自 身受行政行为影
响的所有利害关系人” ;三是一般性地规定 受影响的人。如GATS
第 6条第2项规定的诉权享有者为 “受 影响的服务提供者” 。总
体而言,享有诉权的人都是受有关
行政行为影响的人。中国加入 WTC议定书明确承诺享有诉权 的人为
“受到被复审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 , 使用了受影响
的任何人,足见享有诉权的人的范围十分宽泛, 超出了利害关系人
的范畴。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原告的资格规定是“公民、法人或者 其他组
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 行为侵犯其合法
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据此,原告资格的享
有者仅限于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 XX
年 3月 8 日公布实施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2 条将原告资 格的
享有者明确扩大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 的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 ,理论上称为“行政相关人” 。
但是,在行政行为影响广泛而不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时, 这些受
影响的个人和企业是否都享有诉权,这是一个国际性 难题,各国的
做法各不相同。从发展的趋势看,原告资格的 限制是越来越少,有
些国家已经把起诉人是否与被诉行政行 为有利害关系排除在原告资
格的条件之外,这是因为行政诉 讼在很大程度上是监督行政主体依
法行政,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管何人只要把不合法的行政行为诉至
法庭,法庭就可以进 行监督,原告与被诉行为是否有利害关系不具
有重要意义。 在日本就有所谓的民众诉讼,就不强调起诉人与被诉
行政行 为的利害关系。当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
原告资格没有一定的限制未免太理想化,但总体而言,人世 后,我
国法律对原告资格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上的 利害关系”,
显然也不现实。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 系
service@ 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