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二)发展教育和科学(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学内容】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胡锦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就是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成。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还要讲文化力。

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

“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

“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舞和凝聚作用。

“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向作用。

“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

“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

“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帮助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革命精神,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

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邓小平指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

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给人以知识,成为一种智能的力量,会大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各级领导干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管理能力,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愈来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发达的教育和科学的管理,没有大批的知识化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

而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要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须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人们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放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泛滥,人们就会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

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

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相容的。

究其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同时,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与陋习也会沉渣泛起。

市场经济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模糊、减弱和动摇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助长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

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我们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滑坡,一些人失去了理想和精神支柱,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乘机腐蚀了部分意志薄弱者。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突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