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瘟病防治技术

稻瘟病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
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
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重的减产40~50%
,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为此笔者该把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做以简要
总结,以便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
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
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
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
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
㈠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
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
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
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间抗病
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
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
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
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
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
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
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
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
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
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
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
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
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
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
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
危险性小。
此外,本田成株期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
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
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
㈡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
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
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
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
3~4
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
不结实,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
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
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
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变化较
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随着
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
则的褐色斑点。
㈢ 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
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
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
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
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
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
受害。
二、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
㈠ 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
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
1、气候: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
影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
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
容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
气候因素主要有:
⑴ 温度:温度超过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如气温
在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平均
温度在20℃以下连续一星期左右,或日平均温度在17℃以
下连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故在
突然降温时常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⑵ 湿度:一般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时,
则有利于稻瘟病大发生。湿度的大小与阴雨有密切关系。阴
雨天多而又持续不断,或雾多露浓,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
发,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降低了稻株的
抗病性,发病重。
2、品种及生育期: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
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分蘖和
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
性弱,发病率和损失率高,齐穗后6天仍有很高的发病率,
不过损失率有所减轻;乳熟期发病率较高,但损失率明显减
轻。
品种抗病性因地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
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有的
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
往往“丧失”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
3、栽培技术:栽培技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也关系
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在改进栽培技术中,
特别是肥、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系密切。
⑴ 肥料: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
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株间通风透光差,有利
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⑵ 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晒田,
抽穗后湿润灌溉,可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
性,促进根系发达,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长期深
灌以及山区河流和井灌,由于水温低,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
正常的低,水稻根部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力低,
加重发病。孕穗和抽穗期缺水也易诱发穗瘟。
⑶ 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如草炭土,在春季冷凉时,
有机物分解慢,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的氮素,为
稻株吸收,造成贪青徙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地下
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
分解,往往产生毒质,伤害根部,降低稻株抗病力,也易感
病。沙质土壤,肥效释放快,易造成一时肥分过于集中,稻
株生长柔嫩,也易感病。
⑷ 流行型:发病特点是苗瘟很少发生,叶、穗瘟重,
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水稻分
蘖盛期,如逢阴雨连绵,本田叶瘟严重,叶瘟始见期早,发
生为害重,反之则轻。8月上、中旬前后抽穗期间,如逢秋
雨或雾多露浓,气温在20℃以下,穗瘟严重流行。
三、防治方法
㈠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质米品种
㈡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1、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天
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肥、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
进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
因此,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基肥
宜选用测土配方专用肥,追肥宜选用硫酸铵),插秧后灌护
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促使稻株
长根,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
有利于后期活杆成熟,减轻发病。
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情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
追肥(如硫铵),促使稻株生长平衡。
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
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灌水
以浅湿交替为主,杜绝靠天降水的错误做法。尽量少施或不
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
㈢ 抓住关键,适时喷药预防和治疗,原则是早抓叶瘟,
根治穗瘟,实行穗瘟常规预防制度
1、叶瘟:在水稻分蘖盛期要加强田间检查,长势繁茂
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更要加强,当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
打药封锁,可选用“富士一号”、“使百克”等治疗性药剂。
如叶片上出现急性型病斑,特别是逐日增加,若气象预报将
有阴雨天气,还应对未发病的地块进行大面积预防,可选用
“三环唑”等药剂预防,并适当晒田。
2、穗瘟:因目前还没有高抗稻瘟病的品种,所以,如
气象预报在抽穗期有阴雨或长时间低温,应在破口期立即进
行药剂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类药剂,间隔7天,施用
2~3
次。
3、药剂使用:
⑴ 20%三环唑: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杀菌剂,能迅速
被水稻根、茎、叶吸收,并输送到稻株各部。但该药需掌握
在病菌侵染前使用,常用浓度为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
50~75
克。
⑵ 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
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
亩用制剂量60~75毫升(克)。
⑶ 新克瘟散: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亩用量
100~133
毫升。但该药属有机磷酸酯类杀菌剂,尽量不在绿

色食品水稻生产田应用。
⑷ 25%使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
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亩用量
40~60
毫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