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核作业
标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系别:外语系
班级: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研究正
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还不成系统。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 必须
掌握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 词汇习得是第二语
言习得的核心, 贯穿着语言习得的全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词汇
习得开始引起语言习得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较为丰厚
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汉语词汇习得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开展得也不多。本文回顾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相关
研究,简要介绍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并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
得研究的一些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词汇的习得伴随着整个语言习
得过程,也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对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研究发现, 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多更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
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词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开始对词
汇习得进行大量的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是从词语
的偏误分析开始的。
比较早的是鲁健骥(1987)运用偏误分析的理论对外国人学习汉
语的词语偏误进行了描写,指出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词语偏
误的几种情况:①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意义上有交叉,而学习
者往往简单地从自己的母语出发去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词,从而出现
偏误;②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而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常
常把母语中某个词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套到目的语中的对应词上,学
习者或者“想当然”的套用,或者由于使用中不知道用哪个词搭配而
“被迫”套用从而出现偏误;③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
用法不同。学汉语的外国人往往把母语中词的用法加在汉语的词上,
从而造成词语用法上的偏误;④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语,在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使用场合等方面有差别。这些方面造成的偏误,常常使学
习者说出的话不得体。这些偏误是属于词语语用方面的。
此后,词汇偏误分析大为盛行,出现了一批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的文章。
张永芳(1999)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成语的偏误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发生偏误的基本原因,即留学生并未完全掌握汉语成语的特
点。作者从收集到的语料出发,归纳概括出了留学生成语偏误的类型:
①对成语的语法意义不理解从而使用时出现语法错误。②对成语语义
不理解或理解不确切而造成的偏误。③随意乱拆成语造成的偏误。作
者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并指出了其对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戴国华(2000)对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动词的常见偏误进行了描
写。作者指出了几类常见动词偏误,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
名词和动词的误用、动词和形容词的误用、离合动词的误用、动词多
余、词义不明造成的误用,并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
张若莹(2000)对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进行了分析。
文章用例证说明了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类型,并指出偏误
源自教学上的不足:教师没有说明某词在句中作何成分及作此成分的
频度、限制条件等;没有对词语的语义特征进行说明,以突出和强调
词语的意义范围;没有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造词法知识来引导学生准
确地理解词义。作者还指出了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胡英(2003)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汉语虚词(主要集中在副词、
介词和连词三类)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偏误的基本成因和偏误
类型,如语序错误、忽视虚词的搭配条件、忽视虚词在句子结构中的
语法意义和语义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不再满足于经验
式的总结,逐渐开始用科学的实证方法,通过采取实验设计来进行研
究,这进一步促进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其中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的成果,集中在关于汉语词的频率在第二语言学习
者词汇习得中的作用的探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项:
1.周清海和梁荣基(1995)对新加坡小学生汉语学习中词的频率
与词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词的形音辨认成绩和
词的频率有密切关系,但是词的听写成绩与频率没有相关。可见,汉
语学习中词频与词的学习效果之间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
2.国内学者对此问题也进行的初步的实验研究。柳燕梅(2002)
研究了双字词在教材生词表中出现的次数即“生词重现率”对欧美学
生学习生词效果的影响。这项研究表明,词的出现次数对被试的词汇
学习成绩有影响。这个结果表明,重现次数对被试的词汇成绩有影响,
重现率高的词比重现率低的成绩好。这是国内关于词的复现率对词学
习效果影响的第一个试验。
3.江新(2004)研究了词的复现率和字的复现率在非汉字圈国
家学生双字词学习中的作用。这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最新
研究成果。研究者随机抽取非汉字圈国家的被试28人,他们全是以印
欧语为母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初学者。作者采取纸笔测验的
办法,对被试集体施测。结果显示,复现率效应在被试分析上不显著,
在项目分析上也不显著,即复现率低组与高组的成绩差异都不显著。
另外,在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还有两篇硕
士论文值得重视。宋刚(2001)在《汉语名词习得中的中介词缀研究》
中结合中介语语料与问卷测试对典型词缀搭配不当、构词成分缀化与
近义构词成分类化等现象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与讨论,并尝试从词汇
在心理词典中的贮存、提取与加工的机制方面对它们作出解释,为汉
语名词习得尤其是词缀的习得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以上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回
顾,可以看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词汇习得的研究注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这在词
汇的偏误分析上表现最为明显,已发表的文章大多都在谈外国留学生
汉语词汇习得时的偏误,并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试图为对外汉语的
词汇教学寻找捷径,如鲁健骥的《外国人汉语词语偏误分析》一文就
谈到了“教”(课堂教学和教材)的方面造成失误的情况,并从教学
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和处理词语的一些具体办法,直接
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服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词汇习得毕竟不等
于词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现在虽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但词汇教学
仍然需要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需要兼顾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情
况,因此研究词汇教学就不可能完全做到从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出发;
而词汇习得研究则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出发,因此词汇习得的研究更
接近学生的语言实际,这样的研究成果也更客观,更符合学习者的实
际情况。
二是研究成果较少。与国外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相比,特别是英
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相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
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已见成果不多。
三是研究方法多是经验性的总结,实证性研究不多。
总结:八九十年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国
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上,研究者多是对外汉语教师,他们
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谈自己是如何
处理留学生词汇习得中的偏误,也就是经验性的总结。第二语言习得
现象很复杂,有的偏误现象很难分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的即
使找到了一些原因,我们也不好决定到底哪一种是主要原因,这些问
题显然仅靠经验是不能解决的。因此我们需要求助于科学的实证性研
究,采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留学生词汇习得中的问题。随着方法论的
改进,相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会不断深入,会涌现出
更多的成果,从而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杨蕾.国内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现状与反思 [J].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2008.10
[2]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 6 年第1 期
[3]刘芳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研究述评[J].人 文 丛
刊 ( 第 七 辑 )
[4]路 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应用语
言学研究所.2010.2
[5]焦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2 期
[6]曹贤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学习者语言分析方法述
评[J].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09年12月
第6期
[7]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 期
[8] 寇福明.浅谈国内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运城学院学
报.2005年12月第6期
[9] 王磊1 黄力平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探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年第12期
[10]焦传俊.中国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05年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