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和创新思想学术思想和创新思想 (1)【资料1】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的类型?(宋圭武) (2)【资料2】创新思想 (3)【资料3】什么是科学思想?(蒲幕明) (3)【资料4】科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袁正光) (3)【资料5】什么是创新?(姜小光) (4)【资料6】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获得创新能力?(姜小光) (4)【资料7】创新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马灵玲) (6)【资料8】从《毛泽东选集》中看出毛泽东思想(顾红静) (7)【资料9】科技创新中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孙国际) (7)【资料10】科学精神是什么?(张泽院士) (9)【资料11】科 (9)【资料1】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的类型以及创新的类型以及创新的类型?(?(?(宋圭武宋圭武宋圭武))什么是创新?创新既是思想的创造,也是思想的创造成果。
创新主要有三种类型:思想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
思想创新是最广义的一种创新;科学创新是思想创新在科学上的扩展;而技术创新属于实务型创新,其深层的背景是思想创新和科学创新。
对于三种类型的创新而言,思想创新是基础性的,科学创新是方法论的,而技术创新则是工艺性的。
三者属于不同的层次和范畴。
宋圭武认为,专制集权制度是导致中国缺乏创新的总根源。
第一,专制集权存在的不合理性必然要极力压制社会的思想创新和科学创新。
在集权制度下,思想只能是一元的,科学只能成为统治者的奴婢,否则,就没有思想和科学存在的余地。
同时,集权体制也为消灭思想异己提供了一种体制保证。
第二,专制制度下等级制的财富分配原则也不利于创新。
这种等级制的财富分配依据是:级别和权力。
级别越高,权力也就越大,相应分配到的社会财富也就越多。
这种等级制度最终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两极结构:一极是少数人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极却是大多数人只能维持在生存线上。
其结果是:对于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少数人,虽然有创新的实力,但他们却没有创新的动力,同时这些少数人更害怕别人创新;对于大多数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们,虽然有创新的需求,但没有创新的能力。
第三,在专制集权体制下,由于不能形成有效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从而技术创新的收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这也直接减弱了创新的动力。
第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由于权力的收益最大,导致人们将各种资源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权力的争夺上,而不是投入到创新上。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
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
在《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战略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5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资料来源】宋圭武. 宋圭武:中国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摘自国际金融投资网/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582&ArticlePage=1【资料2】 创新创新思想思想创新思想,是指创造主体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开发创新能力,突破思维定势,创立新思想的创造思维活动。
【资料来源】CNKI 概念知识元库【资料3】 什么是科学思想什么是科学思想?(?(?(蒲幕明蒲幕明蒲幕明))在科学发展史中,可以说出几个改变了科学面貌的有重大突破性的科学思想。
爱因斯坦的时空不变性,Heisenberg 的测不准原理,Watson 和 Crick 作为DNA 结构和复制基础的碱基互补原理---这些思想清晰地反映了某位科学家在特定时刻独特的富有原创性的洞察力。
但是绝大多数的科学思想是很难追根寻源到某一人。
多数科学家的“科学思想”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综合了别人的想法——从通过读别人的文章,聆听会议的报告,或者与同事及学生讨论中得到的。
【资料来源】蒲幕明. 科学思想和知识产权[J]. 人与医学,2005/humed/5/050815kxsxhzscq.htm【资料4】 科学思想科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的核心是什么的核心是什么?(?(?(袁正光袁正光袁正光))科学思想是科学家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及其坚持和实现这种观念的精神。
科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伟大意义在于,科学思想并未停留在自然科学或少数科学家的范围,而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注入整个社会,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此,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了人类的现代文化。
其中,科学思想是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标志,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科学一旦到了思想阶段,就无法停留在自然科学的禁区内,否则,科学思想将被冥灭!科学思想包括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
科学观念的核心是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科学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认识,我们叫作“规律意识”。
人类可以认识规律,并把规律上升为科学,用以指导人们的行动,我们把这种精神称之为“理性精神”。
在科学时代,人类已经聪明到这样的程度,干什么事情,先弄清事物的基本原理,然后运用科学原理指导自己的行动。
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模式已从过去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现代的“科学——技术——生产”。
比起事事从经验出发,走一步看一步,往往事倍功半,少走弯路、错路。
这就是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高效率发展,高速度前进的根本原因。
科学精神,则是坚持和实现科学观念的一种勇气,透着一种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人格,体现着现代人的一种性格、心理和气质。
科学精神包括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普及吗?种植柑桔和蔬菜的技术,有必要在城市公民中普及吗?显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而真正需要在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普及的是科学思想,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是我国科普的关键所在。
【资料来源】白晓丽. 培养和普及科学思想——访著名的STS (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经济专家袁正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的数学科普专谈文章/file/200302205093.html【资料5】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姜小姜小姜小光光)根据2007年博鳌论坛的有关定义,创新本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发明或专利密不可分。
但“专利只有被引入到经济领域,创造了价值,才能称其为创新”。
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向美国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能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标准之举,才能被称之为创新。
由此看来,正是创新,才驱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对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功莫大焉。
创新不仅包括了科技创新,而且不容置疑地包括了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姜小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
【资料来源】姜小光. 《创新改变世界》读后感,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网站的征文活动的刊载文章/tbzt/xxxdzz/zwhd/201007/t20100721_2908333.html【资料6】 什么是创新能力什么是创新能力??怎样获得创新能力怎样获得创新能力??(姜小光)创新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指产生某个以前不存在东西的能力。
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过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
当我们发明了某个以前未曾存在过的东西,发现个存在于其它某处但你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或为做某事发明了一个新过程,把一个现存过程或产品重新应用于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市场,或者开发了一个看问题的新方法(产生一个新观点),甚至改变了别人看问题的方式时,我们都在显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想具有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先拥有创新思维。
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创新思维呢?事实上,创新思维就是生成新观点时我们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它经常是两个未曾合并过的观点的交集、重叠或合并。
我们通常所说的头脑风暴,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
通过与别人的观点产生交锋,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和开发自我意识来增强我们调查、质疑和分析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培养起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让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永恒动力。
上述创新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以及创新能力和思维硕果累累的例子,在《创新改变世界》一书中俯拾即是。
比如在吴文俊老先生的数学研究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他在1958年理论结合实际,在自己原先领先但业已落后的领域引入博弈论,才在两种思路的启发下,开创性地用示嵌类方法解决了当时集成电路布线的难题,并采用拓扑学思路为自己今后的代数几何研究“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甚至是新动力…”;也是由于吴老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源于古希腊的公理化的数学有完全不同之处,他才在两种思维的交锋和对照下,“终于找到了立足国内、不受国外影响的中国自己的道路,或者说是源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机械化数学”。
李振声院士利用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产生创新思路,从而才成功创设了“提高小麦个体与群体光合效率及光合产物优化分配”项目;艾国祥院士善于总结科技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论思想,急国家战略所需,最终在人造卫星通讯导航系统的研发周期和经费投入效率上赶超欧美,并“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唯一的多通道太阳望远镜,使我国太阳物理研究跨入世界领先地位”;陈锡康先生面对国家要求精准预测全国粮食产量的新问题,鄙弃了传统上以气候因子为主导元素的旧思路,改而采用新的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因子作用,以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进行预测,从而满足了国家要求,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发现……。
凡此种种说明,要想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有所成就,我们就必须向《创新改变世界》一书中的15位院士和陈锡康等3位研究员学习,学习他们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能力,以期为中国科学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资料来源】姜小光. 《创新改变世界》读后感,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网站的征文活动的刊载文章/tbzt/xxxdzz/zwhd/201007/t20100721_2908333.html马灵玲)(马灵玲)创新与基础知识的关系(【资料7】创新与基础知识的关系诚然,做学问好比盖房子。
要盖高楼,地基非常重要;同理,要产出丰厚的成果,就离不开学问基础,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凭空。
基础越广博、深厚的人,他的思路会越开阔,他才能有新的视角、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才能有新材料来支撑他的创新观念。
反之,一个基础很薄弱或知识面很窄的人,不可能有宽阔的思路;没有宽阔的思路,就很难创新。
创新是目的,但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凭空创新的结果很可能是制造学术泡沫。
如何打好基础呢?昆明动物所副所长张亚平院士说,从事科学研究,不能单纯追求文章数量,而要耐心地积累,尽可能静下心来开展一些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形成系统性工作,并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中寻求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