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与写作
(四)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1. 图式的由来及其定义 2.图式理论的要义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归根到底就是 给适当的图式填充心信息而使5图式具体化 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直接理解的或 推断出的新信息。
第二节 课文阅读的学习与教学
一、阅读能力的知识本质 传统心理学理论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 力、思维力等能力来解释阅读能力。这种 解释没有涉及能力背后的知识本质,对教 学缺乏可操作的应用价值。现代认知心理 学家倾向于用广义的知识来解释阅读能力。 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梅耶 (R.Mayer,1998)指出,支配阅读能力有 三类知识:
阅读过程与阅读理论及其模式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大脑加工、
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是读者运用 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 识和阅读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 感知、加工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 心理过程。
一、阅读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将整个阅读过程分为四个阶 段:解码过程,字面理解过程,推理性过 程和理解监控过程。 (一) 解码过程:自动化的基本技能 解码(decoding)指阅读者解开书面文字 代码,了解其意义的过程。认知阅读心理 学家埃里(Ehri,1982)认为,读者具有两 种主要的解码子过程:匹配(matching) 和再编码(recording)。
(一)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论认为,只要学生具有外语 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知识,就能运用这些 知识去识别和理解所阅读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乃至理解一篇材料内容。
(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针对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古德曼(K.S. Goodman)和史密斯(F. Smith)提出了 一个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即自上而下 模式,有的心理学家将自上而下模式称为 概念驱动模式。
1. 内容知识,指读者有关文章主题的信息; 2. 策略性知识,指读者拥有的使学习更有 效的一套方法和步骤; 3. 反省认知知识,指读者对自己的认知过 程及其是否成功的满足阅读任务要求的意 识,包括理解监控能力。
格雷布(W. Grabe)通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提出 了外语阅读的六大要素: 1. 自动识字技能(automatic recognition skills); 2. 词汇与语言结构知识(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knowledge); 3.语篇结构知识(formal discourse structure knowledge); 4. 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world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5. 分析、综合与评价技能与策略(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skills /strategies); 6. 监控阅读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monitoring reading).
英语阅读与写作
张 祥
E-mail: zhxiangsean@
阅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又是 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技能。它不仅对词汇 学习、语法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与其 他语言技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许多学者 对阅读理论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从不 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阅读理论模式。教 师了解这些阅读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指导 自己的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英理学理论分析了阅读 能力的实质和课文学习的性质,阐明了阅 读学习的内外学习条件。
(二)字面理解过程:自动化基本技能与 观念性理解的共同参与。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码过程中读者对 某词的音或形的确认为激活文字的字面理 解提供了部分输入,另一部分输入则来自 读者对该词的高层次预期。字面理解的作 用在于,从这些词的知觉形态的输入中引 发该词在当前语境中的确切意义。字面理 解这一过程包括词汇提取和句子分析。
二、课文阅读学习的性质 与学习结果类型
课文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一般而言,它承载着三个方 面的信息:语言信息(语言结构、语篇文体等)、文化信 息(教育、科技、社会、风俗等)和情感信息(作者的观 点、态度等)、学生要充分解读课文所隐含的语言意义、 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就必须具备词、句、篇的综合阅读 技能与阅读策略。由此可见,课文阅读学习涉及语言、文 化、情感、阅读技能与阅读策略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结果 是多方面的,涉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和情感领域的学习。那么,我们怎样定位课文阅读学习究 竟属于何种类型的学习呢?
(三)互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由于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都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因此单独运用其中一种去解释阅读理解 过程都不具有充足的说服力。因此,赫德森和卡 罗尔等人吸取各家之长提出了互动模式。这种阅 读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在阅读中,底层面与高层 面的加工方式对阅读理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地 层面的加工需要高层面的参与,其加工结果为高 层面的加工过程提供“材料”,信息的传递具有 双向性。他们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体或语音材 料互相沟通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 种阅读相互作用、共同运作的结果。
(三)推论性理解过程:自动技能、观念性 理解和认识策略的共同参与。 推论性理解过程课分解为整合、概况和精致 三个子过程。 整合是指对行文中的观念获得更加连贯的表 征。 概况是读者从阅读材料中抽取语段、文章的 要义,从而在陈述性记忆中形成一种表达文 章中心思想的总体结构或宏观结构。 精致则是通过读者先前的知识与现在要理解 的信息相互作用,对当前的意义表征有所增 加、补充甚至引申。
为了便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教学操作,我们将构成 英语阅读能力的知识分为以下四类: 1. 语言和语篇结构知识。有关文章的词法、句法规则以及 不同文体的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 2. 文章内容知识。 指与文章主题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 识,包括有关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的知识。 3. 阅读基本技能。主要是遵循词法和句法规则,发展学生 运用提取词义、分析与理解长句难句的技能。 4. 与篇章理解有关的高级智慧技能和策略。这些技能与策 略包括描写、说明或论述方面的智慧技能与谋篇布局方面的 策略。这些高级智慧技能与策略一般要在元认知的监控下应 用,其学习周期较长。因此,仅仅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和训练, 学生是不可能获得这些技能和策略的。 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来分析,第一,二类知识属于 陈述性的,二第三,四类知识则是由陈述性知识组成的。
(四)理解监控过程:自动化技能与
策略的共同参与 阅读中理解监控过程的作用在于 保证读者有效地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
二、阅读理论及其模式
围绕人的阅读过程究竟是以怎样的顺序进 行的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不同的阅读 理论与模式。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阅 读理论和模式。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 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无论语言、词汇、语法还是课文学习,其学习与教学 目标都应定位在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发展上,而不只 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虽然课文阅读 学习涉及多方面的学习结果,但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 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化与情感信息。在理 解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提取词义,如何 分析句子结构,如何识别不同体裁文章(如记叙文、 说明文、议论文等)的结构与特征以及如何正确分析 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等,从而掌握英语阅读的基 本技能与策略(包括认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