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稳定的磷酸铁锂和钛酸锂电极材料,从而提高了电池的 安全性能,不会造成因过充、高温、短路、撞击而产生的爆
炸。其不锈钢外衣则具备热传导速度快、散热性强、耐压和
抗撞击性好的特点。与一般方形叠片电池相比,该电池圆柱
形的内部结构也大大降低了在外力冲击和振动条件下出现 的极片错位、材料脱落的可能性。在使用寿命上,该电池预
计的循环次数达到8000次以上,是一般锂电池寿命的2~4
倍。 (科学时报)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晰、高性能、八通道、立体背
投、无缝连接、240度弧幕的电子决策剧场目前在华中科技 大学正式建成。在电子决策技术研讨会上,中美专家一致认
为,电子决策剧场将会成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决策工
具,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决策。
由教育部主导,华中科技大学负责引进和建设的电子决 策剧场,是在吸收世界第一家电子决策剧场——美国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电子决策剧场的技术基础上,由华中科技大学和 武汉维视德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电子决策剧场是类似于“升级版”
的三维仿真系统,在戴上专门的眼镜后,决策者犹如看3D 电影一样,可以看到一个交互式立体化的模拟世界。城市的 每一角落都立体逼真地呈现了出来,而且还能够模拟在雨雪 地震等灾害天气下城市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这个仿真的
“未来城市”在某些地方设计不合理,电子决策剧场也将会 发出错误警告,并提出修改意见。
“其实是让决策者提前住进设计中的城市,身临其境地 体验未来的生活,检查各项公共设施是否合理到位,可以开 着车到街上看看是否会堵车,看路面有没有积水,看风景满
不满意。”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介绍说,与目前世界上其他电子决策剧 场相比,本项目具有多路信息的复杂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强大
的分析和仿真模拟功能,硬件性能更高,视觉效果更逼真,
图像处理能力更强,运算能力更快,能更好地满足决策者之 间、研究工作者之间、决策者与研究者和公民之间对多种决 策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仿真的要求。(科技日报)
我国首列城际地铁列车在长春下线
珠江三角洲广州至佛山城际快速轨道首列地铁列车,近
期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隆重下线。该车将
在广州承办的第l6届亚运会开幕之前上线运营。 广佛线是国内第一个城际地铁项目,车辆采用B型车,
4辆编组,共27列108辆车,设计时速为8O公里/4,时。
每列车定员950人,最多可承运1350人,按高峰小时的人 流密度计算,每小时单向可运送l万多人。全线开通后,乘 坐地铁穿行两地仅需49分钟。 该地铁列车造型线条流畅,美观大方,内饰简约时尚, 个性鲜明。车体颜色采用了红色、蓝色两套设计方案,红色
象征广州、佛山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蓝色呈现广州、佛山
和谐安静、温和婉约的气质。车内照明采用LED客室灯具,
.4. 绿色环保,使内室更显宽敞明亮。每辆车的客室端部都设置 了轮椅区,轮椅区设置残疾人扶手及轮椅固定器。轮椅固定 器采用自动伸缩式安全带,在列车紧急制动或突然加速时能 够有效拦护乘客,保证乘客安全。车辆具有远程无线传输功
能,可实时下载地面的多媒体信息,亚运会期间乘客在车上
也可欣赏到精彩实况。 车辆车体为高强度铝合金轻量化车体,采用铝型材整体 焊接结构,实现了轻量化与坚固耐用的完美结合。新型空调
机组装置为用户提供了凉爽安静的乘车环境。同时,列车还 设计了安防系统,可监控车辆运营。 据介绍,长客股份公司是我国实力最强的城轨车研发、
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产品占国内在用城轨地铁车辆总数的 50%以上,并出口到沙特阿拉伯、巴西、泰国、新加坡、伊
朗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广佛线地铁列车的下线,展示
了长客股份公司在城轨车研制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 也为进
一步开拓城轨客车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时报)
物理加热法“蒸’’出低价太阳能级多晶硅
6月l8日,由南阳迅天宇硅品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
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全流程 工艺,通过了中科院上海分院专家的成果鉴定。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说,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上没有专门
面向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工业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已经超 越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的低成本太阳能级多晶硅制造新技
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物理法多晶硅技术是在归国学者高文秀博士2O余年硅
材料研究基础上,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研发项目组,老、中、 青三代科技人员齐心协力,经过5年多实验室研究、中试和 工业化试验等不同阶段,历经大小3万多次试验,最终研发
成功的一项多晶硅制备新技术。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硅材料的支撑。太阳能 光伏板上的小黑块都是提炼出的晶体硅。目前提炼多晶硅主
要依靠一种化学方法,即用氢气还原三氯化硅,但这种工艺
对于消耗电能和原料都是巨大的,且生成物中产生了有害物 质。如今,由南阳迅天宇硅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
理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物理法制备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技术,
低耗能、无污染且转换率高。只需要将天然开采的硅石,加 热至上干摄氏度后变成硅水,然后将硅水立即冷凝处理,就 可以达到纯度99.9%的工业硅,再将工业硅进行“过滤”,
取出主要影响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磷、硼元素后,就可以将 硅的纯度提升到99.999%。 专家表示,这种方法提炼出的多晶硅,相较于同种纯度
的多晶硅,成本可以降低1/4至I/3。 业界人士表示,该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后,将从根本上 解决困扰国内外光伏业界长达数十年的光伏专用多晶硅材
料短缺问题,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普及速度,并将改 变人类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格局。(科技日报)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或可实现工程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张学习与美国西北大
学合作开展的具有大磁感生应变性能的泡沫镍锰镓合金的 制各过程与组织性能研究,首次在泡沫材料中发现大的磁感 生应变。《自然一材料学》杂志近期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并 给予高度评价。 镍锰镓合金具有磁感生应变特性最早发现于1996年,
2002年发现镍锰镓单晶具有高达9.6%的磁感生应变性能,
然而单晶制备过程复杂、容易发生成分偏析,制备困难且成 本很高;相反,多晶镍锰镓合金容易制备且成本低,在多晶
合金中实现高的磁感生应变性能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
难点。 张学习在美国西北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利用哈工大金属 基复合材料课题组多年来采用的挤压铸造技术,制备了多晶
镍锰镓泡沫材料,发现该方法制备的材料成分偏析小、孔隙 分布均匀、马氏体孪晶穿越了泡沫材料中的节点及孔棱,奥
氏体一马氏体相转变温度稍高于室温,在0.97特斯拉强度
磁场下实现了高达8.7%的可逆磁感生应变,达到目前多晶 镍锰镓材料磁感生应变量的最高值。
《自然一材料学》杂志封面报道了镍锰镓泡沫材料孔棱
中的孪晶结构,同期杂志对镍锰镓泡沫材料研究予以专题评 述,认为该研究“获得了可与镍锰镓单晶材料媲美的磁感生 应变性能,使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工程应用成为可能。泡沫
材料中发现大的磁感生应变是铁磁形状记忆合金领域的一
个突破”。 该研究受到中国国家留学基金与哈工大“1+1”留学资
助项目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美国访问研究期
间,张学习还成功合成了直径小于100微米的铜铝镍形状记 忆合金纤维材料,并通过西北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发
现该一维形状记忆合金具有高达6.8%的超弹性,研究论文
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上。上述研究完成后,张学习按时 回到母校工作,继续进行泡沫材料、一维纤维材料制备与组
织的研究,并与美国西北大学在性能测试方面继续保持合作
关系。(科学时报)
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试模拟系统问世
近期,记者在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国际上第一 套中试规模的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模拟实验系统在
穗诞生。 近期,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 综合应用实验室研究员李小森主持的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
研制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综合模拟实验系统”通过现场
验收。专家认为该实验系统属原创性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
平。 据介绍,该系统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基础物性 测量、开采模拟以及相关地质稳定性评价等几大功能。系统
有效体积ll8升,最高工作压力25MPa,具有可视化功能,
可完成水合物藏声学、光学、电学、力学、地球化学和地球 物理等基础物性的探测;能够模拟在不同地质构造的实际水
合物藏的成藏过程:能够在不同井网布置下完成降压法、热
激法、注化学剂法、二氧化碳置换法和联合开采方法以及新 型开采方法等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验模拟研究。利用该系统 的模拟结果结合相似理论分析,能够真实地模拟开采海底及
冻土带水合物藏的真实产气率、开采效率和能量效率等关键
参数。 该模拟实验系统的测试和控制手段先进,功能齐全,规 模也是当前国际上最大的,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案的
研究;同时它又是一个模块化设计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共
享实验平台。 据了解,该实验系统是国内唯一一套专门用于天然气
水合物三维开采模拟的综合实验系统,属国际首创,它的成
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研究条件和水平上升 到一个新的台阶,将为综合利用水合物资源及未来建立海上
及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平台的方案设计提供重要 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科学时报)
散热片是空调污染罪魁
公共卫生专家提醒公众:空调首次开机前必须消毒,日
常使用过程中也应经常消毒,空调消毒剂应选用专业的、有 注册品牌和卫生部门“消”字号的。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室内环境污染列入人类健康十大杀
手之一。据统计,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有 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与室内环境污染相关。
北京市东城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余晓辉副主任 医师指出,空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空调散热片,每平方厘米 细菌总量高达16万个。此外,空调内部还“蜗居”着大量 致病菌,长期在使用污染空调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很容易感
觉头晕、乏力,并引发感冒、发烧、呼吸道感染、过敏性肺
炎等疾病。(光明日报)
基因治疗感觉神经性耳聋在白豚鼠
试验中获成果
我国耳鼻咽喉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孙虹教
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年研究发现,运用羟基磷灰石作为
无机纳米基因转染载体,用以治疗内耳感觉神经性耳聋疾 病,并在白豚鼠试验中获得良好效果。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
际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国内外多家实验室研究证明,利用基因治疗原理,向内 耳转染有治疗作用的基因,可以用来治疗早期感觉神经性耳
聋患者,从而避免形成不可逆的听力残疾。长期以来,国际 医学界在基因治疗内耳疾病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病毒作为基 因转染载体。病毒载体虽然基因转染率高,但对患者存在极
高的致癌性和致变态反应性,投入临床有极大的风险。而非
病毒载体、脂质体和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也具有较 大的细胞毒性,且制备和贮存复杂,生产成本也很高。
孙虹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瞄准无机纳米作为基因转 染载体的领域,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 通过十年潜心研究,从无数种无机纳米材料中,最后麟选出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re,HAT)作为纳米基因转染载体,
成功地在活体豚鼠耳蜗细胞内表达出基因产物(NT一3基因)。 这一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羟基磷灰石目前的转染
率不太高,但科学上的可能性强烈提示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据孙虹教授介绍,下一步将通过改良羟基磷灰石纳米基 因载体的制备技术和配制条件,提高其基因转染率,形成具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