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金融机构(1)

第七章、金融机构(1)

第七章、金融机构(1)
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 一种不能吸收存款,只能承作贷款,并能 提供类似银行各种服务的金融机构,故称 为“非银行的银行”或准银行。 长期资金来源:主要是推销企业股票、债 券和发行公司本身的证券 短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和卖出商 业票据,多数财务公司接受定期存款。
第七章、金融机构(1)
资金来源:借入的政府资金、发行债 券等;
主要业务:农业贷款、担保和补贴等, 贷款种类有农业低利贷款和特别政策 性贷款。
第七章、金融机构(1)
进出口银行
进出口银行:专门提供对外贸易及 非贸易结算、信贷等国际金融服务 的银行。
资金来源:政府拔入资金 业务宗旨:促进本国进出口业务的发
展和执行本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七章、金融机构(1)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 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资金来源:发行股票、债券,从其他银行 取得贷款和部分允许接受定期存款
主要业务: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提供中 长期贷款;代理发行和包销证券;参与 企业的创建和改组运动;包销公债券等。
第七章、金融机构(1)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专门经办居民储蓄并为 居民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投资中的流动性需要,保证投资项目的 连续性
v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4、风险分摊 v 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及私人机构
和政府中介,金融体系为家庭和企业 提供了风险集中与风险分摊的机会 v 如各种类型的保险业,均是以较小 的保费支出,避免较大的损失。医疗 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伤害险等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v (1)逆向选择风险,即最可能违约的借款人
往往最积极地寻求贷款(发生在金融交易之前) v 贷款者认为,高利率可以将偿还能力低的
借款者挤出信贷市场,以利率筛选借款者 v 结果是低风险的借款者被挤出了信贷市场,
真正愿意借款的,反而是的长期贷款
第七章、金融机构(1)
开发银行
开发银行:专为满足长期建设项目投资 融资需要并提供服务的银行。
经营特点:不以盈利为目标,属政策 性银行。
资金来源:财政划拔资金和其他财政 性资金等,
主要业务:对国内企业和建设项目提 供长期贷款。
第七章、金融机构(1)
农业银行
农业银行:专为支持农业发展设立
第七章、金融机构(1)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四大家 族运有手中权力建立了以四行(中央银 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 行)、两局(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 业局)、一库(中央合作金库)为核心 的官僚资本金融机构体系,成为国民党 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与发展
第七章、金融机构(1)
第七章、金融机构(1)
2008世界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
1
美国美洲银行
2
美国花旗集团
3
英国汇丰集团
4
法国农业信贷集团
5
美国JP摩根银行
6
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
7
中国工商银行
8
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
9
中国银行
10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专业银行
专门经营规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 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主要有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开发银 行、抵押银行、农业银行和进出口银 行等。
v 1、金融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 v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指一方拥有的信
息比另一方拥有的信息多
v 产生背景:储蓄和投资成了两个相互 分离的行为,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之间 必然出现信息不对称
v 表现:债务人处在信息优势的地位, 他们对自己的经营与财务现状和未来发 展方面的信息比债权人知道的更多,更 准确
第七章、金融机构(1)
第七章、金融机构(1)
2020/12/5
第七章、金融机构(1)
金融系统中资金流动
v
v
股票 债券
股票 债券
v
直接金融市场
v
资金
资金盈余部门 股票
v
债券
资金
资 资金短缺部门

v
v
资金
资金
v
金融中介机构
v
存款合约
贷款合约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金融机构 v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
中介组织。是金融系统赖以正常运行的组织 条件
第三节 我国金融中介体系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一、旧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845年-英资丽如银行(东方银行) 1897 年 第 一 家 股 份 制 银 行 中 国 通 商 银 行 1904年清政府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 1907年清邮传部设立交通银行. 1911年总共有17家官办和商办银行. 1914—1921年全国设立私营银行96家.
v 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公 立银行。
v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 格兰银行,它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银行体 系的开始。
v 现代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金融机构:商业银 行、政策性银行、资本市场机构、监管机构 和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一、金融机构经济学
第七章、金融机构(1)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最早开始于14世纪,是以集合多数单位 或个人的风险为前提,用其损失概率计 算分摊金,以保险费的形式聚集起来, 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因自然灾害或 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对个人 因死亡伤残给予物质补偿的具有法人资 格的企业。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信托公司
主要投资对象:长期公司债券、高级别股 票和发放长期贷款等。
受托管理人:专门的公营或私营的金融机 构,另银行的信托部门或人寿保险公司 也可管理。
第七章、金融机构(1)
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 专门从事各种有价证券的经营及相关业 务的金融企业。
证券公司有独资、合伙或股份公司等形式, 主要由一些经纪人组成。
主要业务:包括有价证券的自营买卖业务、 委托买卖业务、认购业务和销售业务。
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 前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 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 后者则是一国政府为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能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而设立的。
第七章、金融机构(1)
3、按照金融机构业务所辖的地理 范围
可分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 前者指业务领域在一国之内的所有
主要负债
存款
存款 存款 存款
保费 保费
雇员和雇主缴纳
主要资产
工商信贷、消费信贷、 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 消费者信贷
公司债券和抵押贷款 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和 股票、政府债券 公司债券和股票
商业票据、股票、债券 股份 股份
消费者信贷、工商信贷 股票、债券 货币市场工具
第七章、金融机构(1)
第八章 金融中介机构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银行在解决贷款中道德风险问题上的 相对优势:
v (1)通过设计适当的契约解决借贷双方 利益背向的问题
v 如设计一系列的限制性条款约束借款 人随意的经营和转移性投资
v (2)贷款中的抵押或担保要求可强化借 款人与银行的同向利益,形成激励相容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二、金融体系功能
第七章、金融机构(1)
三、金融机构的分类
1、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类别划分为: 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前者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 后者的主要资金来源不是吸收存款而是以提
供各种金融工具或特定契约筹资,并通过特 定的方式加以运用。
第七章、金融机构(1)
2、按照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可划 分
v 1、降低交易成本 v 金融机构可节省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
息费用和交易费用 v 2、时间与空间的转换 v 金融中介机构可将短期资金聚合起来
转化为长期投资 v 可有效克服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调剂地区之间的资本余缺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3、流动性与投资的连续性 v 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业务可满足企业
违背契约,从事风险更大、则收益更高的项 目和投资(发生在金融交易之后)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2、金融中介机构与信息生产 v 问题的提出: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
择风险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则获取尽 可能多的信息是解决两种风险的关键
v 信息的私人生产与销售:设立私人公 司,由它们负责收集和生产企业的有关 信息,将好公司和坏公司区分开,再将 这些信息卖给投资者
v 能够提供各种金融业务的复合性金融机构. v 具有业务多元化的特点,可以为客户提供银行、
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种金融服务和工具. v 具有机构多元化的特点,通常是银行和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组合.
第七章、金融机构(1)
分离型金融机构(divis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v 只提供某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通常被监管体制 所规定.
v 国际著名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 服务公司
第七章、金融机构(1)
v 3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优势: v (1)信息揭示优势:银行利用自身的人才优
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对存款账户所发生的现 金流的观察和剖析,判断借款人的诚信和资 信,较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内部信息和信用 风险 v (2)信息监督优势:贷款的不可转让性使银 行可以对借款人行为进行长期监督,降低道 德风险 v 银行“一对多”的监督方式可有效地降低 监督成本
1、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接管和没收了官僚资本银行,
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银行分别改变为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并对民族资本 主义银行、私人钱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