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DB 贵州省地方标准DBJ52-xx-2009 喀斯特(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Karst area slope with shrubs2009-xx-xx发布 2009-xx-xx实施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和改善我省卡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积极推广边坡绿化新技术,推进卡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黔建科标通[2009]386号《关于下达<喀斯特(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的通知》文件要求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灌木护坡材料、施工与养护、验收与维护等。
各单位应结合工程实践,加强经验总结和资料积累,以便今后为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对本规范的意见或建议请寄交贵阳市遵义路48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处(邮编:550002,Email:******************)。
本规范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技术内容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协编单位:贵州科农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所主要起草人:陈宗强周宏文高国富王勇漆贵荣田勇晁建强陈人福目次1 总则 ......................................................................2 术语 ......................................................................3 材料 ......................................................................3.1 一般规定 .............................................................3.2 护坡构件 .............................................................3.3 人工土壤 .............................................................3.4 育苗基质 .............................................................4 施工与养护 ................................................................4.1 一般规定 ..............................................................4.2 坡面处理 .............................................................4.3 护坡构件布置 .........................................................4.4 人工土壤与育苗基质喷植 ...............................................4.5 养护 .................................................................5 验收与维护 ................................................................5.1 一般规定 .............................................................5.2 验收 .................................................................5.3 维护 ................................................................. 附录A ..................................................................... 条文说明 ....................................................................1 总则1.0.1 为更好地落实贯彻国家有关自然生态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推进我省城乡边坡绿化及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确保在工程建设中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提高林草植被的覆盖率,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喀斯特(KST)地区植物生长困难的岩石自然坡面或工程边坡上种植灌木的施工,适宜坡度不宜大于75度。
注:本规范一般将“自然坡面或工程边坡上种植灌木”简称为“灌木护坡”。
1.0.3 自然坡面的灌木护坡应经边坡工程专门设计。
1.0.4 种植灌木应按灌木护坡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
1.0.5 灌木护坡施工,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喀斯特(KST)喀斯特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是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2.0.2 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在喀斯特坡面地形种植灌木的综合技术,包括清理坡面、安装护坡构件、人工土壤配制、育苗基质配制及施工等。
首先人工将护坡构件铺设于坡面,通过专用喷播车把人工土壤稳定地附着覆盖在坡面,再将育苗基质采用专用喷播车喷播在人工土壤上,创造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以实现植被快速恢复的生物护坡施工技术。
2.0.3 人工土壤为营造适合植物生长而人工配制的物质。
2.0.4 育苗基质混合有植物种子的人工土壤。
3 材料3.1 一般规定3.1.1 本章规定了坡面上种植灌木所需材料以及材料配置的要求。
3.1.2 种植灌木的主要材料有护坡构件、人工土壤、育苗基质,构成分布如图3.1.2所示。
3.2 护坡构件3.2.1 护坡构件一般由T型植生板、固定网、锚固件以及绑扎丝等组成,根据坡度大小等实际情况确定其构件的组成。
3.2.2 T型植生板由挡条、定位块、圆钉组成(图3.2.2),连接应牢固。
3.2.3 挡条和定位块宜采用硬质木材,其规格尺寸根据坡面实际情况确定。
3.2.4 固定网宜采用镀锌钢丝网或不锈钢丝网。
3.2.5 主锚固件宜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也可采用硬质木材。
当主锚固件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时,坡顶1m范围内,直径不应小于16mm,长400mm~800mm;其他位置,直径不应小于12mm,长300mm~500mm。
木质主锚固件直径不应小于35mm,长度为400mm~700mm,端部应锐化处理。
3.2.6 次锚固件应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长200mm~300mm。
3.2.7 绑扎丝宜采用22# 铅丝。
3.3 人工土壤3.3.1 人工土壤应根据灌木种类的生长发育特点,配置重量轻、孔隙大、保水排水性能良好、营养丰富,利于灌木根系发育和植株健壮生长的矿物质、有机质等。
3.3.2 人工土壤的组成为营养土、泥炭土、锯木粉、稻草屑、有机肥、喀斯特(KST)灌木护坡专用添加剂,配合比宜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人工土壤配合比3.3.3 人工土壤配置用水宜采用池塘水、河水。
3.3.4 人工土壤应严格投料顺序和控制用水量,采用机械搅拌,搅拌充分匀合。
3.4 育苗基质3.4.1 育苗基质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配置,不应含有病源菌、虫卵和杂草。
3.4.2 种子以乡土灌木树种为主,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易于生长、根系发达、固土护坡能力强的种类。
种子应经过精选、检验、检疫,确保发芽率达到60%以上。
3.4.3 施工时应选择的植物不少于5个种类,形成常绿和落叶灌木、阔叶和针叶灌木、观花和观叶灌木、以及抗逆性强的小乔木组合。
3.4.4 育苗基质配置应在人工土壤配置配合比(表3.3.2)的基础上,宜按表3.4.4规定添加育苗基质材料。
表3.4.4 育苗基质材料比例3.4.5 育苗基质配置用水宜采用池塘水、河水。
3.4.6 育苗基质应严格投料顺序和控制用水量,采用机械搅拌,搅拌充分匀合。
4 施工与养护4.1 施工管理4.1.1 灌木护坡施工工艺流程为坡面清理→固定构件→喷植人工土壤→喷植育苗基质→养护。
4.1.2 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季节气候、环境条件、人工土壤、育苗基质等制定养护计划。
4.1.3 水、电、机具等设备,在施工进场前应进行检测与试运转。
4.1.4 设备、堆料场、拌和场等施工场地应合理布置。
4.1.5 施工场地应设置照明系统、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护栅或安全网,施工场地前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4.1.6 坡面上松动的浮石、危石等不稳定部分应清除。
4.1.7 对于整齐平滑的岩石坡面应进行开凿处理,保持坡面粗糙。
4.1.8 洞穴部位应采用块石或毛石混凝土等充填。
4.2 护坡构件安置4.3.1 固定网应由坡顶至坡底贴近坡面铺挂。
坡顶部位应预留超过坡顶800mm,顶端用主锚固件固定。
4.3.2 固定网采用绑扎搭接连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4.3.3 根据坡面岩土结构、坡度大小及平整程度确定锚固件间距,主锚固件每平方米不应少于1个,次锚固件每平方米不应少于3个。
4.3.4 局部土质松软坡面部分应采用木质锚固件加固处理。
4.3.5 木质锚固件应与坡面稳定岩土层可靠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锚固件总长度的1/2,并应采用绑扎丝与固定网绑扎牢固。
坚硬或较坚硬的岩石坡面应先钻孔再置入锚固件,软质岩石坡面可直接用顶端锐化的锚固件直接打入。
4.3.6 T型植生板的长度应根据坡面凹凸起伏确定, T型植生板与坡面不应有架空现象。
4.3.7 T型植生板应成水平成排布置,行间距一般为300mm~500mm,根据坡面的坡度大小调整。
4.3.8 T型植生板应与固定网绑扎牢固,不倾翻、不松动。
4.4 人工土壤与育苗基质喷植4.4.1 人工土壤喷植应采用专用设备湿喷喷播方式,人工土壤应覆盖全部种植坡面。
喷播完成后,在T型植生板上部堆积的人工土壤平均厚度不应小于50mm, 植生板下部喷植平均厚度不应小于10mm图4.4.1 ),并应覆盖钢丝网80%以上。
4.4.1 人工土壤喷植示意图4.4.2 较大凹进部位可填入塑料编织袋袋装人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