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
一、单选题:
1、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 )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3、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C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4、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A.柏拉图 B.洛克 C.华生 D.杜威
5、被认为是课程论经典的书是( A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课程论》
C.《教学目标分类学》 D.《现代课程论》
6、课程目标研究最为著名的是( C ),他提出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部分
的组成,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借鉴依据。
A.杜威 B.布鲁纳 C.布卢姆 D.乔伊斯
7、下面不属于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的是 ( A )。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8、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 B )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9、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B )。
A.实用主义课程论 B.综合课程论 C.结构主义课程论 D.潜在课程论
10、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B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11、我国学科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C )。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B )并作为必修课程。
A.校本课程 B. 综合实践活动 C.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13、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是( C )。
A.甄别性评价 B. 选拔性评价 C.发展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14、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将课程管理权赋予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
( C )。
A.教学班 B.年级 C.学校 D.社区
15、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D )的过程。
A.传授与接受 B. 交往互动 C. 共同发展 D.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16、基础教育改革中的( A )取代了教学大纲。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学计划 D.课程大纲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布( C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18、不属于三维目标的是( C )。
A、知识 B、技能 C、意志 D、态度
19、课程、教材、教科书的相互关系是(D )。
A 教材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课程,课程包括教科书
B 教材的概念最大,课程的概念最小,教材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课程
C 课程的概念最大,教材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科书,教科书包括教材
D 课程的概念最大,教科书的概念最小,课程包括教材,教材包括教科书
20、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 )。
A学科设置 B课时分配 C学科顺序 D学周安排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B )。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知识型课程
二、填空题
1、我国古代的“六艺”是: 、 、 、 、 、 。(礼、乐、
射、御、书、数)
2、西方古代所谓的“七艺”是指“前三艺”: 、 、 和“后四
艺”: 、 、 、 。
(文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3、美国二战后提出的所谓的“新三艺” 是指: 、 、 。(数学、
自然科学、外语)
4、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 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 课程为主。(分科、分科)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
括: 、 、 以及 。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 和学校三级课
程管理。
(国家、地方)
7、在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课程计划)
8、中文“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唐朝)
三、辨析题
1、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
错误。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还包括课程计划(或
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2教案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正确。教案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案决不是对教材简单的重复或缩写,也不是
抄写教学参考书。教材是教材编写者的知识和成果,而教案应该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消化后,
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按自己教学组织的顺序编制而成,教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
再创造,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教案是教材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反映教
师业务水平的重点标志,所以,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和艺术,编写
好教案,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名词解释
1、课程
2、活动课程
3、泰勒模式
4、隐蔽课程
五、简答题
1、简述制约课程的因素。
答:制约课程的因素有: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需要;
(3)文化传统;
(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2、简述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答:活动课程的优点是:(1)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2)重视儿
童的积极活动和直接经验,使教学生活化。
活动课程的缺点是:(1)忽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学生往往学到的是一些零碎
的知识,容易降低教学质量;(2)教学费时多,效率不高。
3.简述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2)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新课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
(1)改变课程功能;
(2)调整课程结构;
(3)精选课程内容;
(4)改进教学方式;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
(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5.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是新课程的一大变化。请你说说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
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
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6.试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呈现出以下五种趋势:
①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这主要体现在: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②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类向综合是当代课改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
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
③课程形式多样化。以学科课程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注重差异化,加强地方化。
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今后的课程,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智能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⑤重视个别差异。课程要提高弹性。除课程计划中增设选修课外,许多教材的内容也将分出
必学和选修两部分。加强个别指导。
六、材料分析题
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
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
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
料,写出研究报告。
问题: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