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_程锡麟

叙事理论概述程锡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本文对现代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和概述,着重讨论了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包括巴尔特、托多罗夫、布雷蒙和热奈特等人的学说。

本文还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欧美,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作了评述;也对西方学者就叙事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批评作了评述。

关键词: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3-0010-06 顾名思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科学。

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

因此,叙事不仅包括小说,而且包括电影、戏剧、连环漫画、新闻片、日记、编年史等等。

同时,叙事可以由各种符号媒介构成,如: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视觉形象、姿式和动作以及这些媒介的组合。

尽管叙事是早在人类出现后就存在的一种活动,叙事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是叙事学这个术语的出现才仅仅30年。

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其《〈十日谈〉语法》(Grammaire du Dec ameron,1969)中第一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个术语。

一现代叙事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以亨利·詹姆斯、卢伯克、布思等人为代表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和以普罗普、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

本文将主要讨论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两个主要源头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和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不过后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普罗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提出尽管故事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是不变的和有限的。

他归纳出民间故事的4条法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稳定不变的要素,不受是由谁和如何完成的影响。

2.对于童话故事来讲,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顺序是永远不变的。

4.所有童话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

”(Scholes1974:65)普罗普对上百个俄国民间故事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发现功能的总数不超过31个。

每一种功能就是一个基本事件。

例如,最后的7种功能分别是:“英雄遇难题”,“问题解决”,“英雄被承认”,“假英雄或坏人被揭露”,“假英雄现原形”,“坏人受到惩罚”,“英雄结婚并继承王位”。

每一个故事都是由这31个功能中的数种功能构成。

另外,普罗普还把实施功能的人物分为7类角色:1.坏人,2.施物者(提供者),3.帮助者,4.公主(被寻求者)和她的父亲,5.派遣者, 6.英雄(寻求者或受难者),7.假英雄。

在任何一个故事中一个人物可以扮演一类以上的角色(例如,坏人也可以是假英雄,施物者也可以是派遣者);或者一类角色可以由几个人物担任(例如,多个坏人)。

普罗普的这种形式主义叙事结构分析为结构主义叙事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础。

其他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如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鲍里斯·艾肯鲍姆(Boris Eichenbaum)、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Boris Tomashevsky)和巴赫金,在不同程度上都对叙事理论,尤其是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代叙事理论主要是从法国兴起的。

60年代法国文学批评理论界受到结构主义和俄国批评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的影响,一批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论著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中包括以格雷马斯(A.J.G reimas)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克劳德·布雷蒙(Claude Bremond)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以罗兰·巴尔特、兹维坦·托多罗夫和热拉尔·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巴尔特有不少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但是与叙事理论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两种:论文《叙事结构分析导论》(“Int 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1977)和《S/Z》(1970),一部对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进行分析的专著。

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巴尔特借用了语言学和普罗普的观2002年第3期总第73期外语研究Foreig n L anguages Research2002,№3Serial№73DOI:10.13978/ ki.wyyj.2002.03.004点和方法来进行叙事结构的分析。

他提出了叙事结构的三个层次:1.功能(如同普罗普和布雷蒙的术语)2.动作(通过它们来指涉人物,布雷蒙则称为“行动元”)3.叙述(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话语)功能可以分为两类:“功能本身”(function prop -er )和“标志”(indices )。

“标志”不是指一种补充的和后果的行为,而是一个多少有些松散的概念,然而对于故事的意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包括人物心理状态的标志,环境气氛的标志等等。

“功能本身”又进一步被分为:“基本功能”(cardinal functions )或者“核心”(nuclei )和“促进因素”(catalysers )。

“标志”也被进一步分为两类:“标志本身”(indices prop -er )和“信息因素”(informants )。

巴尔特对叙事结构的分类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巴尔特指出,一个单元可以同时是一个以上类别的成员,例如,一个单元可以既是促进因素,又是标志。

核心是组成叙事序列(sequenc e )的基本单元,其他三种单元———促进因素、标志本身和信息因素则是核心的扩展。

核心提供了必需的框架,其他三种单元则填充进去使之充实。

一个序列是若干核心按逻辑顺序的组合。

(Toolan 1988:20-23)在《S /Z 》中,巴尔特把《萨拉辛》分解成561个词汇单位(阅读单位)。

有的单位仅含几个单词,有的单位则含几个句子。

他有意无视根据事件来进行的结构划分,也不根据句子和段落来划分话语。

这样做是要强调叙事文本只是由这样的能指片断组合而成的。

这些能指片断受五种不同代码的支配。

这些代码确定了能指片断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它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式。

这五种代码分别是:1.阐释性代码(hermeneutic code )。

它涉及到故事中提出的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种种问题。

它能调整故事中事件的序列。

2.行动性代码(proa iretic code )。

它指行动可被划分成连续的几个阶段,它也能调整故事中事件的序列。

3.语义素(semic )或能指代码(connotativecode )。

这是有关各种词的内涵的代码。

巴尔特用它们来把故事中人物、情景和事件的意义进行分类。

4.象征代码(symbolic code )。

这是关于文本中以不同方式和用不同手段有规律地重复并可辨认的结构。

巴尔特也用它们来把故事中人物、情景和事件的意义进行分类。

5.文化(c ultural )或参照性代码(referential code )。

巴尔特把文本引起的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整个系统置于这一条之下。

由于所有代码都是文化的,巴尔特本人也承认这一点,所以这一条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①巴尔特所提出的叙事结构分析理论开创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先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托多罗夫曾是巴尔特的学生。

他指出,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可以从语义、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去进行。

他自己对《十日谈》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的角度,也兼及了语义的角度。

他借用了语法学的理论和术语试图建立一套可以涵盖所有叙事作品的叙事语法。

他把叙事作品分解为以下几个结构单元:1.故事(Stories )(《十日谈》的一百个故事);2.序列(Sequences )(一个序列是若干主题句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一个故事必须至少包含一个序列,但它可以包含许多个序列);3.主题句(Propositions )(一个主题句是一个基本的叙事句,在结构上相当于法语或英语等语言中的一个句子或独立字句);4.词类(Parts of speech )a .专有名词(或人物)b .动词(或行为)c .形容词(或属性)将以上叙事语法的结构单元,按排列顺序倒过来逐步进行组合,就能最终构成故事,即:由一个人物和一个行为(它可以包括另一个作为宾语的人物)或者一种属性可以组成一个主题句;由几个主题句可以组成一个序列(一个小故事);由两个或更多的序列可以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除了这种叙事结构的模式的研究之外,托多罗夫还在其他著作中研究了叙事话语的形态问题。

他把叙事话语分为语义形态、语域、动词形态和句法形态;动词形态又分成语式、时况、视点和语态。

布雷蒙在他的《叙事作品的逻辑》(Logique du re cit ,1973)中把叙事作品中的角色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行动者(agents )和受动者(patients )。

他还把基本的叙事顺序界定为三种功能的一个序列,这三种功能相应于任何故事展开的三个阶段,三种功能分别是:“潜在性”(virtuality),导致一种可能性的局面;“可能性的实现或未实现”(actualization or nonactual-ization of the possibility);“成功或失败”(ac hievement or nonachievement)。

他的这种叙事结构分析模式避免了像普罗普的分析方式那样把事情只看作是一系列单向发展的结果,而是表明故事发展的每一阶段有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格雷马斯根据普罗普的理论,提出了“行动元的”(actantial)模式,它包括三组对立的“行动元”(actants):主体与客体(相应于普罗普的英雄与被寻求者);发送者(相应于普罗普的派遣者)和接受者(与普罗普的术语不对应);帮助者和对手(相应于普罗普的帮助者和坏人或假英雄)。

格雷马斯认为叙事是一个表意的整体,可以根据行动元之间的关系结构来理解。

另外一位重要的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与上述几位有所不同。

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人主要是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语法来进行研究;热奈特除了同托多罗夫相似,从时间、语式和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作品外,还侧重研究英美传统小说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如视点、距离和重复等问题,并对英美传统小说理论有重大突破。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1972,1980)②和《新叙事话语》(Nouveau disc ours du recit,1983)中,首先对“叙事”(narrative)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概念作了区分。

第一个概念是指讲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即叙事话语,热奈特仍用“叙事”这一术语;第二个概念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奈特称之为“故事”;第三个概念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他称为“叙述”(narrat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