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

论中国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

目录
摘要: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国传统节日的法定化,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应敢于与世界各种文化交流,吸取人类文化中精华的部分,顺应普世价值观,从而让中国在文化复兴上,实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扬弃。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背景法定化节日习俗
新世纪的中国,是传统文化强劲复兴的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纷纷出现。

顺应这样的潮流,2008年,当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民俗节日被法定化的时候,许多人断言,这将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又一有力举措。

1.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背景及过程
第一,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多的人只看重的是利益,看重的是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家庭关系出现更多的不和谐因素,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使内心缺乏精神寄托,人们已经缺少了对过节的期待和盼望,已经缺少对假日的精神寄托;为将人们的灵魂同民族精神进行对话,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第三,社会道德的降低,是民族精神的构筑受到阻碍,文化道德内涵几乎已被抽空,我们的民族精神站在那里显得尤为苍白,拯救民族精神已是迫在眉睫,为同历史进行情感的交流,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

2.传统节日的介绍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

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所谓慎终追远,中国人比较强调家族观念和历史观念,重亲情,重孝道,重集体,这有别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把清明祭祖习俗确定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观念、秩序观念、
孝道观念的传播和普及,从而有效抵制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精神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通过节日放假、祭祖、踏青、游戏等轻松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将远胜于传统的说教和形式主义的灌输。

端午节源自对屈原的纪念,集中体现国人对于“忠”的价值观念的民族认同感。

忠是发自内心地去办事,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人真诚相待。

今天的忠,更强调的是“诚信”,这也恰恰是社会转型期间最为缺失的道德观念。

忠于家庭,忠于集体,忠于国家、民族,忠于人民,都属于忠的范畴。

如果每个人都能“忠心”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我国和谐社会的完善与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中秋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

中秋月圆,象征着丰收和喜悦,团团圆圆象征着家庭和美,社会和顺,国家和平。

每个人都有月饼吃,每个人都向亲戚朋友祝福,这就是一种和谐精神。

和谐,除了家庭之外,更体现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睦相处,体现为贫者与富者、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和谐共处。

中秋节,正好也是政府访贫问孤、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好时机。

社会转型期间带来的短期摩擦,将借助中国传统节日的和谐精神得到改善。

3.北方人民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
我所处的地区是中国的北方,在庆祝春节时,八方游子回家过年,讲求团圆,北方人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

大年初一,俗称“拜年日”,吃过早饭之后,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街坊邻里家拜年。

正月初五,民间谓之为“破五”。

之后民间都要进行娱乐活动,有唱戏的,有唱皮影的,有赛锣鼓的,比较普遍的是扭秧歌。

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庆贺新的一年康泰平和。

正月十五以后“过年”的喜庆气氛才算消失。

清明节是十分庄重严肃的节日,清明前一两天,又称寒食节,人们禁火,吃寒食;清明时,扫墓是祭奠逝者的活动另外还有植树,踏青等体育活动,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体。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北京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然而象征着团圆的中秋佳节,小时候,尽管物质条件并不宽裕,却不影响中秋节作为一个情感与形式同样丰满的节日: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设上案几,放满月饼和水果;厅堂里也早早摆起了节日才动用的圆台面,因为在外漂泊的游子已踏上返乡征程。

4.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大传统节日被纳入法定假日是一大进步。

有了法定假日,国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视传统节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文化内涵。

也可以提高国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有充裕的时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通过节假日调整,人们不必在下班后草草和家人吃顿饭,而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团圆的喜悦和浓浓的亲情。

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概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体现出亲民的情怀和人文的关怀,有利于情感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增强,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的团结。

参考文献:
[1]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
[2]李魏.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文化阐释[J].沈阳:沈阳大学学报,2009(2)
[3]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33期,2011
[5]岁启荣,阳仁垃.中国传统节日[M1.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