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刘玉
古希腊人对待自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阿卡狄尔式(Arcadia)和帝国式(Imperial)。
前者以生命为核心,极富田园色彩,对自然平等以待,尊重且热爱她;后者以人类为中心,宣扬人类完全掌控自然,视自然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原料大仓库。反观步入21世纪的文明社
会,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 ,竟然一直对大自然野蛮掠夺。当我们开始正视自身的错误,
积极投身毁坏后的建设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些被湮没的声音。其实这些声音一直都伴随
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是机器的喧嚣声和进步的脚步声充盈了我们的耳际,使我们对其充耳不闻。
早在!瓦尔登湖∀里,梭罗就为我们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他以亲身经
历,用简单的笔墨,把田园生态学 的观念播撒到读者心中。毫不讳言,梭罗在现代生态文
学的发展史上雄踞一方,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那么究竟何谓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也称自然写作 (#naturewriting#)或环境文学 (#environmen
talliterature#),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美国生态文学包括虚构文本和非虚构文本两大
类,相形之下,国内的读者似乎对前者更为熟悉,本文限于篇幅的关系,仅介绍非虚构文本对
生态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需另文讨论)。在美国生态文学非虚构文本的构建过程中,诸如梭罗、约翰%穆尔(JohnMuir)、约瑟夫%伍德%克鲁奇(JosephWood
Krutch)、阿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爱德华%阿贝(Ed
wardAbbey)、巴利%洛佩兹(BarryLopez)、温德尔%贝里(WendellBerry)、安妮%迪拉德(An
nieDillard)、加利%施奈德(GarySnyder)等作家,都对生态文学的文体建构做出过贡献。克鲁奇指出,自然作家记录自己和自然世界的种种经历,无论是工程师、博物学家、冒险家,还
是记者,自然作家都密切关注与那种经历有关的&知识∋ ,对于这些作家来说,现实很可能
是一种白日梦,带给人强大的美学和情感上的体验 (Krutchxiii)。而托马斯%莱昂则认为,最佳的自然写作具备基础的贴切的格式塔,并且具备可靠的科学知识 (Lyon221)。!诺顿
自然写作文集∀的主编罗伯特%芬奇和约翰%艾尔德则认为,自然作家都是林奈的子孙
(FinchandElder19)(。他们认为自然作家大多延续了林奈学派的理性自然观。其实,生态
文学,不论是虚构或非虚构,都以观照自然为己任,极尽文字描写之能事,用平等的心态,全
力展现自然界的主体性。在美国生态文学史上,居功至伟的人物首推约翰%缪尔(1838-1914)和阿尔多%利奥波
德(1887-1948)。缪尔,这位热情澎湃的博物学家,徒步走遍中西部的山山水水,记录下山
川的秀美。他倡导建立国家公园,发动群众性的自然保护运动。1894年,!加利福尼亚的154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刘玉,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女性文学。本文系西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的研究成果之一。山∀问世,1902年,!我们的国家公园∀出版发行。缪尔文笔优美、博闻强记,吸引了现代读者
的视线。利奥波德是一位林业生态学家。1949年,!沙乡年鉴∀面世,作者在书中用尚且不
为人熟知的生态视角,展现荒野之美。利奥波德强调,土地伦理学仅仅把社区的疆界扩大,旨在囊括土壤、河流、植物,还有动物,或者说,全部的土地 (Leopold209),绝非是要制止利
用或改造自然,其对自然的利用是建立在肯定其生存权 的基础之上。因此,该书堪称土地
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作者通过反思人文主义的狭隘视野,批判了自然保护运动中的功利思
想,主张迥异于美国传统的征服精神的土地伦理意识。!沙乡年鉴∀意识超前,思想深刻,不愧为绿色圣经。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财富空前富足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反战
运动、红色风暴风起云涌,大众对富庶的美利坚社会的方方面面展开坚决的批判。也是在这个群情激昂的60年代,美国生态运动的导火索!寂静的春天∀(1962)出版了,这本绝不寂
静 的书,就像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发南北战争一样,引发了美国当代轰轰烈烈
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者蕾切尔%卡逊罹患乳腺癌,她怀疑自己的恶疾与当地的化学污
染有关系。于是,她拖着病体,四处奔走,搜集证据。她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寂静的春天∀。卡逊通过揭示DDT杀虫剂所造成的污染,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但卡逊并
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化学污染这一层面,而是把矛头直指美国传统的征服精神)))征服自
然 。正是这所谓的征服精神,滋生出美国人日益膨胀的自我意识:惟我独尊,惟人独尊。随
着科学日渐昌明,知识界和工业界建立了某种共谋关系。在科学论断的庇护下,在最大利益的驱使下,自然)))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无情地践踏。!寂静的春天∀把刻不容缓的环境
危机摆在世人面前,同时,它还革命性地把反对征服自然 ,这样如今人人知晓、彼时惊世之
语的观念植根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寂静的春天∀激发了美国民众的生态危机意识,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寂静的春天∀似乎昭示了美国生态文学的又一发展方向,即摒弃所谓历史性的瞬间内
涵,追寻更为激烈的现在。自然作家譬如:巴利%洛佩兹、温德尔%贝里、安妮%迪拉德以及加
利%施奈德,均致力于创作非虚构文本,凸现纯粹意义上的自然。他们将自然景观政治化,对于作用于环境的力量,不论是生态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都加以阐释,从而拓宽了我们旧
有的关于自然的概念。洛佩兹的!北极梦:北方美景中的想象和欲望∀(1986),让他荣膺
1986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小说奖,该书的叙事亦真亦幻、极富美感。作家本人曾经是一名多才多艺的风景摄影师。!北极梦∀追述了作家和一群地质学家、古存在论者和博物
学家在亚北极地区4年的研究生活,讲述了北极的历史,记录了作家及众学者的勘探年历,
既讴歌和赞美了那些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动物和植物,又忠实地记录下作家在北极度
过的时光。!北极梦∀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关于北极的百科全书,而不仅仅局限于叙述事实。它使我们认清诸如北极一类的地方,环境有多么脆弱,呼吁我们反抗对这些地方的掠夺和破
坏。
贝里则假设自然孕育完美,并辅以佐证。在他眼里,他乡下的家庭农场)))堪普(Camp)就代表了真正的自然。他把从办公室到堪普的一段路程,称为从大学和城市里抽
象的集体生活进入自己生活里亲密的家园的旅程 (Berry63)。贝里强调蕴涵在自然的历
史性语境中的直接的现在,通过对农垦历史、乡村萧条、工业化农业以及生活方式迅速现代化历程的描写,实现肯塔基农村的语境化。贝里笔下的自然和人类是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的,155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但绝不相互抵触。他笔下的堪普,既是他逃避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也是留下历史长河中短
暂瞬间的表征现在 及在场 意指符号。
1975年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安妮%迪拉德,在她的得意之作!汀克河上的朝圣者∀中表明,只有完全生活在现在,我们才能真正欣赏自然。这部著作是她在弗吉尼亚州的蓝脊山脉盘
桓了一年之久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毫不避讳对!瓦尔登湖∀的模仿。在汀克河期间,她潜心
观察,认真领悟,却从不进行任何评论、分析或语境化。一次,她完完全全沉浸在自然之中,
放弃了自己的话语,转而吸纳自然的话语。她耗费数小时,观察倾听小鸟的一举一动,逐渐,她开始和它们一样发声。今天我观测到并听见鹪鹩、麻雀,还有知更鸟的歌声,∗我的大脑
开始像鸟儿一样啼啭&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Dillard
166)叙事者全身心地融入汀克河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在大自然中沉思冥想,与造物交流。充满诗意的笔触、生趣盎然的意象,勾绘出一个神秘的维度。可以说,迪拉德笔下的自然既
富于神性,又充溢着神秘气息。
加利%施奈德是美国当今文坛久负盛名的自然作家之一,现执教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
校,曾学习东方语言,旅居亚洲长达12年之久,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诗集!龟岛∀一举夺得1975年普利策文学奖诗歌奖。1990年面世的文集!野性的习俗∀,挖掘出诸多原型主题,如
时间、自然、在场、荒野、野性、平民,还有圣人等等,不一而足。这部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
荒蛮之地及生活在那里的生物深深的同情之心,同时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我
们都是原住民,生态系统则好比一只巨大的代谢之轮,其能量被分发出去。洛佩兹、贝里、迪拉德和施奈德等几位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的佼佼者,或描述自己的亲身
经历,或记录自己的心灵之声,都不约而同地把定格在历史中的自然,拉回到现在,使这个古
老的客体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平等交流中重新找到彼此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并不是要完全否认自然的历史性,他们或许有极端之举,但用意却不过是指引给读者另一个方向)))关注现在。毋庸讳言,生态文学的创作宗旨即关爱自然,然而其政治意义也不容小觑。
作家们看重现在,关注现实的状况与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生态文学与环保运动
的互动与关联,早在!寂静的春天∀问世之时已现端倪。非虚构文本是如此,虚构文本亦无例外。当代虚构小说家中不乏声名遐迩的自然作家,譬如莱斯利%马蒙%希尔科(LeslieMar
monSilko)、司科特%莫马戴(ScottMomaday)、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厄苏拉%L%格温(Ursu
laL.Guin)、汤亭亭、艾利丝%沃克、林达%霍根(LindaHogan)、路易丝%厄德里奇(LouiseErdrich)、特利%腾佩斯特%威廉姆斯(TerryTempestWilliams)等人。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创
作,使得这些作家逾越刻板的文体界限,在虚构与非虚构的文本世界里自由嬉戏。由此看
来,不论是虚构或非虚构文本,作家们孜孜不倦的文学创作赋予了生态文学)))这一充满活
力的书写方式)))无限生机,更为生态批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在美国,与生态文学息息相关的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自20世纪70年代滥觞以来,
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却很难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大多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倾向
于自立门户,自成一派。80年代末,切丽尔%博格斯%格洛特菲尔蒂(CheryllBurgessGlotfelty)在写作关于美国妇女作家的毕业论文时,惊喜地发现一个领域深深地吸引了自己。这就
是生态文学。梭罗、爱德华%阿比等人的作品激发了她的灵感,他们对非人世界(nonhuman
world)的同情与关注牵动着她的心智。正当她满腔热情地展开研究工作时,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自己竟然找不出一种适合该领域研究的文学批评理论!于是,她遍览群书,156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