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物(15)傅增湘傅增湘傅增湘(1872—1950),著名藏书家。
四川江安人。
字淑和,号沅叔。
清末进士,翰林院编修。
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办、直隶提学使、宪政编查馆谘议官。
1911年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的顾问,参加南北议和。
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
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
1917年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后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
著有《藏园群书题记初集》、《清代典试考略》等。
傅增湘(1872-1949),字淑和,号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
四川泸州江安县人。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
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入保定莲池书院从吴汝纶学习。
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教习。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中进士(第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顾问,参加南北和谈代表团。
1914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员。
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先后出任段祺瑞、钱能训内阁教育总长。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抵制执行当局罢免蔡元培令而被免职,此后即专心从事收藏古籍和校勘工作。
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
1929年曾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并从国内购得大量私家珍藏,总计达20余万卷,其中善本书有6.6万卷。
1918年,傅增湘在北京西四石老娘胡同(今西四北五条)构筑新宅。
因为景仰乡贤苏东坡。
特取苏东坡的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为“藏园”。
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
据统计,双鉴楼所藏宋本(包括金本)多达一百五十种,元刊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是不计其数,总计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
其价值之珍贵,难以数计。
由此,傅增湘成为继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清末四大家之后全国最大的藏书家。
傅增湘慧眼识英才,其中包括向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援庵)荐举启功(元伯、元白)——九十高龄的启功先生回忆说,有人介绍我去见他(陈垣),那位老先生叫傅增湘,我在傅老先生家等着,傅老先生去(见陈垣),我给傅老先生画了把扇子,他拿着扇子,他把这扇子故意落在陈先生家,我的作文也搁在那儿。
陈校长说我“写作俱佳”,让我在辅仁附中,教初级中学的国文写作。
启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1912年7月26日生。
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
现任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启功1岁丧父。
祖父毓隆,翰林出身,为典礼院学士,曾任学政、主考。
由于家学的影响,启功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道德熏陶。
9岁时,祖父去世。
全家因偿还债务,陷于破产,启功中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
16岁时,经一位世交介绍,随戴绥之学习经史辞章,广泛涉猎,在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1933年,由傅增湘荐举给陈垣教授,陈垣将他安排到辅仁大学附中当国文教员。
这是他执教的开始。
启功:有人介绍我去见他(陈垣),那位老先生叫傅增湘,我在傅老先生家等着,傅老先生去(见陈垣),我给傅老先生画了把扇子,他拿着扇子,他把这扇子故意落在陈先生家,我的作文也搁在那儿。
陈校长说我“写作俱佳”,让我在辅仁附中,教初级中学的国文写作。
那年启功20岁,由于家道败落,这位皇族子弟连中学都没念完。
陈垣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做法,不但改变了启功的命运,也为当时中国的大学教育招纳了一大批人才。
全国解放初期,百废待兴。
在文博事业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市都在筹备建立博物馆。
截至解放前夕,故宫内一般文物尚有150余万件,然而精品已不多,宋元时代的法书名画尚不足20件。
这样,共和国新生的文博事业就急需得到民间珍藏的支持。
国家鼓励捐献,对捐献者实行奖励的政策,使民间的收藏品大批地进入了公库。
解放初期,人民群众热情高、干劲大,无论什么事只要政府振臂一呼,全国上下就会一致响应。
向政府捐献文物的工作,虽是由各地文物保管委员会出面主持,结果却是群情激昂,此起彼应,几乎形成了一个捐献运动。
第三位是傅增湘先生的儿子傅忠谟,将先人遗书全部捐献,宋元古版达300余部,包括百衲本《资治通鉴》,极其名贵。
哈佛燕京图书馆。
有傅增湘“海珠英”,叶恭绰“海外琅环”,陈宝琛“学者山渊”、“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罗振玉“拥书权拜小诸侯”,徐世昌“居今识古”,一件件墨宝熠熠生辉。
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创建于1909年9月,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
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
缅怀我国地理学的建树和中国地理学会的创建与发展,要归功于创建中国地学会的张相文、白毓昆、傅增湘、蔡儒楷、袁希涛等先生,和倡立中国地理学会的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先生。
而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傅增湘藏园石老娘胡同旧门牌7号(今西四北五条)曾为我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图书版本与目录学专家、著名藏书家傅增湘故居。
傅增湘(1872-1949),字淑和,号沅叔、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
四川泸州江安县人。
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入保定莲池书院从吴汝纶学习。
1888年(光绪十四年),应戊子科顺天乡试中举人。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教习。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戊戌科进士第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后曾任直隶提学使,任内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顾问,参加南北和谈代表团。
1914年3月任约法会议议员。
1917年12月至1919年5月先后出任段祺瑞内阁教育总长(1917.12-1918.10)、钱能训内阁教育总长(1918.10-1919.5)。
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抵制执行当局罢免蔡元培令而被免职。
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从事图书收藏和版本目录研究。
1929年曾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
该住宅——原系清季通政使司通政使永顺(子建)所有,民国后售给傅沅叔——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有东西跨院,是1918年傅增湘任教育总长时构筑的;并因景仰乡贤苏东坡,取其“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之意而命名为“藏园”。
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其中东跨院还有假山、六角攒尖亭等。
作为清末民初闻名全国的藏书家,从国内购得大量私家珍藏,在其“双鉴楼”中所藏宋本(包括金本)多达150种,元刊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是不计其数,总计收藏达20万卷以上,其中善本书有6.6万卷。
名“双鉴”:先是以藏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自家祖传)、宋刊本《资治通鉴》(端方旧藏)各一部而名,后不惜举债收得南宋淳熙十三年内府写本《洪范政鉴》(盛昱旧藏),遂用其取代祖传家藏而有“双鉴”新义。
傅增湘不仅是近代以来最著名的大藏书家,而且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亦堪称一代宗师。
同时,他还奖掖后进,慧识英才,如向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援庵)荐举启功(元伯、元白)——九十高龄的启功先生回忆说,“有人介绍我去见他(陈垣),那位老先生叫傅增湘,我在傅老先生家等着,傅老先生去(见陈垣),我给傅老先生画了把扇子,他拿着扇子,他把这扇子故意落在陈先生家,我的作文也搁在那儿。
陈校长说我‘写作俱佳’,让我在辅仁附中,教初级中学的国文写作”。
1916年袁世凯死后,产生了以黎元洪为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的北京政权。
图(右起)为段祺瑞的内阁成员:曹汝霖、刘冠雄、陆征祥、段祺瑞、钱能训、段芝贵、朱深、傅增湘。
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来龙去脉所谓“大内档案”,是指存放在紫禁城内阁大库的档案。
清代内阁,在雍、乾之前,为国家庶政中枢,雍、乾之后,虽军政大权旁落军机处,但仍为清帝承宣谕旨、进呈题奏、举行典礼及收藏档案文书的重要机关。
其所属内阁大库是明孝宗时修建的,清朝继续延用。
库内的档案材料十分庞杂,有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以及其他文件,还有清初由盛京移来的旧档、部分明末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珍贵资料。
清时就被人们视为秘藏之物,甚至“九卿、翰林有终生不得窥其一字者”。
王国维说:“三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美富者。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大库由于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内务府决定修缮。
议工期间,值八国联军入侵,事遂停顿,一拖十年。
1909年(宣统元年),有一个库房塌了一个角,其他库房也很危险,必须马上修缮,库内几百万件档案被搬了出来。
一部分年代近一点的档案移至文华殿,另一部分被认为年代久远,没什么大用处的,准备焚毁。
1918年,傅增湘当上了教育总长,开始整理这批麻袋。
鲁迅说,当时之所以要着手清理是因为有人“以为麻袋里定有好的宋版书——海内孤本”。
麻袋中也确有宋版书,傅增湘是有名的藏书家,他在《藏园群书题记》中有这样的记述:“余于戊午(一九一八)长教部时,发敬一亭所庋内阁红本麻袋,拣出宋残本数册,命储之历史博物馆中。
其散落于厂市者,李椒微收到数册,余亦收得二册。
”宋版书当时的价格已是一页一两黄金了。
民国以来藏书家刻书举隅之傅增湘民国以来,藏书名家辈出。
伦哲如《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佩铮《续补藏书纪事诗》以及《广东藏书纪事诗》、《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等述之备矣。
然而伦、王各家所记多叙述藏书家的生平事略及藏书名目,于各藏书家刻书方面的事迹和成就犹嫌表彰不足。
其实,不少大藏书家本身就是杰出的出版家、刻书家。
有鉴于此,特遴选民国以来藏书家中刻书成就卓著者,撰为小文,以窥一斑。
敬祈大雅方家,不吝赐教。
伦哲如先生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有,吟咏傅增湘的两首诗,其一是“海内外书胥涉目,双鉴已成勾狗陈。
取之博者用以约,不滞于物斯至人。
篇篇题跋妙钩玄,过目都留副本存。
手校宋元八千卷,书魂永不散藏园。
”他接着评论说:“江安傅沅叔先生增湘,尝得宋元《通鉴》二部,因自题双鉴楼。
比年,南游江浙,东泛日本,海内外公私图书馆,摩不涉目。
海内外之言目录者,靡不以先生为宗。
”诚如斯言,傅增湘是民国以来最著名的大藏书家,他藏书之富、校书之精,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傅增湘(1872-1949),字淑和,号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
四川泸州江安县人。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