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厌氧消化过程氨氮抑制解除方法研究
厌氧消化过程氨氮抑制解除方法研究
* S 加量为! ' 杨晓弈等) 通过废水处理实验把单相厌氧与两相厌氧方法进行 5 3" 5 !A 是最佳脱氮工艺条件5 @
对比$ 结果表明两种反应器均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 但两相厌氧消化可将废水中的几乎全部有机氮转化为 无机氮$ 而单相厌氧消化只能将部分有机氮转化成无机氮% 两相厌氧装置运行稳定$ 且甲烷菌的竞争占优势5 值得注意的是$ 厌氧消化是由多种菌群参与作用的生物过程$ 这些微生物种群的有效代谢是相互影响& 相互联结的$ 而两相厌氧消化会将这一有机联系的过程分开$ 这势必会改变中间代谢产物成分$ 对整个消化 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5 所以$ 如选择两相反应器进行氨氮抑制解除$ 必须要采取的适当的相分离$ 从而创 此外$ 由于高氮原料厌氧消化对反应器的最大有机负荷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造有利于不同细菌的生态环境5 因此在反应器和实验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发酵浓度和氨氮作用的敏感性5 ! ! " #不同发酵温度对解除氨氮抑制的研究 厌氧消化可分为 D 个温度范围! 3 ""4 " Q 称为高温发酵$ ! ""S 3 Q 称为中温发酵$ ! " Q 以下称为低温 发酵5 通常认为$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越高$ 厌氧消化结果会更好5 高温条件对于有机废物的降解和病原菌的杀 灭更有效$ 尤其对于沼渣沼液的二次利用而言$ 高温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5 而在实际工程生产中$ 综合考虑到 经济性等方面$ 有机废物的厌氧消化温度大多选择中温条件5 目前$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 在不同温度条件
# D !
! " # !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对于解除氨氮抑制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不同反应器类型& 不同发酵温度& 不同微生物种群 和添加外源物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5
! #解除氨氮抑制的方法研究
! ! ! #不同反应器类型对解除氨氮抑制的研究 单相厌氧反应器和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所能承受的氨氮抑制浓度不同5 对于单相反应系统而言$ 由于反 应器中的液体是处于高度混合的状态$ 小生境容易遭到破坏$ 所以微生物极易受到高浓度物质的抑制% 另外$ 混合完全的溶液会溶出更多的氮$ 所以单相反应器易受到氨氮的抑制5 而两相厌氧反应器是把水解酸化微生 物和产乙酸产甲烷微生物分别放置于各自最优的生态环境中$ 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 两相 消化系统对于氨氮抑制有更强的抵制作用5
E " . " ' # ) 0% (# " & % D + ( " / 0 % , .% $' && % ( + '+ ( 0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4 / B3 5 + ! " /, 7 + M4 / B> ( < . / B3 5 + 8 8 8
i 对于两种反应器能承受的最大氨氮浓度$ 有研究表明$ 对于能够产生 3@ ' AR W S 的固体废物进行厌氧 D 消化研究$ 在单相反应器中$ 当有机负荷率达到Sc ' 系统受到破坏$ 反应失败% 而对于两相消化 V C:时 $ @ * )* D # 最大的有机负荷率可达到(c ' $ 此时甲烷菌也未受到抑制) 反应器而言$ V C: 5 A / J J > ? J_ 等 ! 经过实验 @
# 5 L 7 0 0 > >7 2N . = > 1L 7 ? J > 1 F . ? 6 / F / 0 + ? / ? > > 1 / ? L M / ? .& 1 / 6 9 0 = 9 1 . 0I ? / F > 1 J / = G > / / ? " " " ( D L M / ? . @ KfL @ @ @ K H @# ! 5 G > / / ? / ? M > 1 9 / + ? F / 1 7 ? > ? = . 0 + ? / ? > > 1 / ? 7 5A = :G > / / ? " " " ' )L M / ? . H @b @ @ @L H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混合原料沼气工程示范 ! " " ( G & $ L S G " D 第一作者王#阳 女 辽宁阜新人 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 ( 3 * + , . / 0 P . ? . ? " ' ! S 6 . 9 5 > : 9 5 6 ? ! @ K @ 通讯作者林#聪 女 河南开封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 3 4 * + , . / 0 0 / ? 6 7 ? 6 . 9 5 > : 9 5 6 ? ! @
3 * . / # ' ) / & 7 ? / . / ? M / < / = / 7 ? / J = M >6 1 9 ;7 2 M / ? : > 1 / ? ? . > 1 7 < / 6: / > J = / 7 ? P M / 6 M6 . ?6 . 9 J > = M >: . . >7 2/ 6 1 7 < / . 0 @. @ @ . 6 = / F / = . ? :> = M . ? > 1 7 : 9 6 / ? < . 6 = > 1 / . 1 7 P = M 5 B M / J . > 1 J 9 . 1 / 8 > J = M > 1 > J > . 1 6 M 1 > J 9 0 = J . < 7 9 = . 7 ? / . / ? M / < / = / 7 ? K E @ @ EE 1 > . 6 = 7 1= > : / > J = / 7 ?= > > 1 . = 9 1 > / 6 1 7 < / . 0E 7 9 0 . = / 7 ?. ? : < 7 > J = / 6. ? :2 7 1 > / ?J 6 M 7 0 . 1 J/ ?2 7 9 1. J > 6 = J K E @ E E K: @ E . : : / = / F > J 5 B M > 1 > J 9 0 = J J M 7 P= M . = J / ? 0 >E M . J > 1 > . 6 = 7 1 / J . 2 2 > 6 = > :< . 7 ? / . / ? M / < / = / 7 ?> . J / > 1 = M . ? = P 7E M . J > 1 > . 6 = 7 1 5 @ K [ ? = M > = M > 1 7 M / 0 / 6 > ? F / 1 7 ? > ? == M > 6 7 ? 6 > ? = 1 . = / 7 ? 7 2 . 7 ? / . / J M / M > 1P M / 6 M 6 . 9 J > = M > 0 7 P > 1> = M . ? > 6 7 ? = > ? = = M . ? E @ > J 7 M / 0 / 6 5 W / M6 7 ? 6 > ? = 1 . = / 7 ?7 2 . 7 ? / . / JM . 1 -2 7 1 2 > 1 > ? = . = / 7 ?< . 6 = > 1 / .@ 1 7 P = M < 9 = = M >: 7 > J = / 6 . = > :> = M . ? > E @ < . 6 = > 1 / .M . J = M >. < / 0 / = 2 1 > J / J = / ? 5 & : : / ? J 7 >. = > 1 / . 0 J 6 . ?. : J 7 1 < . 7 ? / .J 9 6 M. J 8 > 7 0 / = >. / 2 . ?/ ? > 1 . 0 . ? : J 7 K7 @ @ 6 7 1 > M > ? J / F > 7 ? 5 % 7 9 1> = M 7 : J . < 7 F >6 . ?J 7 0 F > = M >E 1 7 < 0 > -7 2 . 7 ? / . / ? M / < / = / 7 ? 5 & ? : / ?= M >E 1 . 6 = / 6 . 0 . 0 / 6 . = / 7 ? E E E 6 7 ? J / : > 1 / ? 2 . 6 = 7 1 J 7 2 2 > 1 > ? = . = / 7 ?. = > 1 / . 0 J 2 > 1 > ? = . = / 7 ?= > 6 M ? 7 0 7 . ? :J 77 ?< > 2 7 1 >6 M 7 7 J / ? = M >: > ? / = 1 7 > ? . = > @ @ K @ @ = > 6 M ? 7 0 7 5 @ K 4 " % # , . . 7 ? / . / ? M / < / = / 7 ? 1 > . 6 = 7 1 = > : / > J = / 7 ? = > > 1 . = 9 1 > / 6 1 7 < / . 0 7 9 0 . = / 7 ? . : : / = / F > J K E @ E E E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