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效3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叶 琪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处于成长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一)国有企业的成长与探索阶段。
11形成时期(1949~1952)。新中国成立
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积极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
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
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
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但带上了高度集中的计划色彩。21成长时期(1953~1957)。195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进入了轰
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逐步开展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由694个限额以上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化建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随着“一五”计划的开展,三大改造也有序推进。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队伍的日益庞大,为日后成为国家的“包袱”埋下了隐患。31彷徨时期(1958~1965年)。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1963年,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且认识到托拉斯是工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我国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1965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
013基金资助: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C790018)、(08JJD790129)、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达到1446亿元,国有经济总量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716亿元的53%左右。41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十年的“文革”时期,使刚刚步入正轨的国民经济又陷入崩溃的边缘。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要扩大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此次大规模的企业下放使得中央直属企业的工业值在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5年的4619%下降为8%左右。①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轰轰烈烈”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总体上说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二)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引入,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动摇,国有企业也踏上了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竞争的改革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改革的重点和内容,可以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1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年)。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并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转换经营机制,
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到1990年,第一轮承包制到期的预算内工业企业有313万户,占承包企业总数的90%。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年)。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基本方针,明确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在该《决定》精神指引下,
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着力进行规范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等。3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至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07年10月党的十
11①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第409页。
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七大报告提出继续“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任重而道远。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绩效评价。1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6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和焦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化的经营机制模式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前也进行了两次国有企业改革,但丝毫没有触及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且陷入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中。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不断突破旧有体制的束缚,创新性地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输入活力与动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通过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等,国有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经营效率不断提高。2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1),1952~2007
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从14818亿元增长到15818717亿元,工业总产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18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11968517亿元,
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在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国有企业的数量却不断变动(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有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1958年,我国国有企业达1119万个,从1959年开始,农村工业企业陆续停办,国有企业数量开始下降,到1970年,
只剩下5174万家。但从1975年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开始增加,到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一举达到11180万家。经过了改组、改造、兼并、破
图1 1949~2007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工业总产值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212009年第67期(总第2267期)产的艰难改革之后,国有企业数量逐年递减,到2007年,国有企业单位只有2107万个。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减少,而资产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保持不变,表明单个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31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612%;实现营业收入1812万亿元,占全部收入的8311%;实现利润总额为11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8616%。31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1997~200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3家上升到26家,除联想集团为民营企业处,其余的全部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过不断的改制和重组,国有资本主要向能源、原材料、交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集中,目前,中央企业资产有80%多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冶金、机械等行业,中央企业提供全部的电信和电力服务、绝大部分的石油化工产品,以及90%以上的民航、铁路等运输量。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对全国3514万多家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措施,将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2002~2008年,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从3014%提高到6412%,在目前我国近1600家上市公司中,860多家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相继上市,促进企业内部产权进一步优化。同时,一大批的国有中小企业也陆续放开搞活,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行产权多元化,盘活了大量的地方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1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盈利水平逐渐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刚刚起步,在资源缺乏、技术落后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我国工业生产,国有工业企业发展较快,盈利水平逐渐增强(见图2)。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2812亿元,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7818亿元,5年内就翻了一番多。但是1965年以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从1965年到1977年改革开放前夕,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从217亿元增加到38415亿元,12年间增加不到1倍。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逐步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从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