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色谱法液相
(3)与洗脱剂及样品不起反应,不溶解于洗 脱剂
常用: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活性炭、大孔树脂
经典色谱法液相
7
1. 硅胶(SiO2·H2O)中等极性吸附剂
吸附机制: 表面的硅醇基,与物质形成氢键 失活:水与硅醇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活化:105-110℃加热30min
适用范围:微酸性(pH=4~5),
适于酸性和中性物质 粒度:100-200目
经典色谱法液相
19
三、固定液、流动相及其选择
分类: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固定液极性大于流动相 固定液:水、各种缓冲溶液、甲醇等强极性物质 流动相:石油醚、三氯甲烷等低极性物质 适合分离的物质:极性物质 各种极性物质流出顺序:t非极性< t中极性< t强极性
经典色谱法液相
20
反相分配色谱:固定液极性小于流动相 固定液:硅油、液状石蜡等极性小物质 流动相:水、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液 适于分离物质:中等极性至非极性物质 各种极性物质流出顺序:t极性< t中极性< t非极性
适用对象:皂苷类、黄酮苷类化合物
粒度:20~60目
经典色谱法液相
12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烷烃<烯烃<醚<硝基化合物<二甲胺<酯 <酮<醛<胺<酰胺<醇<酚<羧酸
经典色谱法液相
13
2. 吸附剂的选择: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 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酸性成分:硅胶
碱性成分:氧化铝
黄酮类:聚酰胺
3、流动相的选择
“相似相溶”原则 :分离极性大的物质应选 用极性大的溶剂作流动相,分离极性小的物 质应选用极性小的溶剂作流动相
流动相极性顺序:
石油醚< 环已烷<苯<甲苯<乙醚<三氯甲
烷<乙酸乙酯<丙酮<正丁醇<乙醇<甲
醇<水
常用:混合溶剂
如:不同配比的甲经醇典色-谱水法液或相 甲醇
CH 2
N
n
H
商品名:锦纶、尼龙-6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易溶于浓无机酸
分离机制:主要是氢键吸附 适用对象:黄酮类、鞣质、醌
氢键能力↑强 组分越后出柱
粒度:20~200目
经典色谱法液相
11
4、大孔树脂
是一种具有大孔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 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
分类:非极性和中等极性
特点:在水中吸附力较强,在有机溶 剂中吸附力较弱
经典色谱法液相
9
硅胶、氧化铝的含水量与活性关系
硅胶含水量% 0 5 15 25 38
活度级 Ⅰ Ⅱ Ⅲ Ⅳ Ⅴ
氧化铝含水量% 0 3 6 10 15
结论:含水量越低,活度级别越小, 吸附力越强。
活度测定法:Brock经m典a色m谱n法法液相
10
3、聚酰胺
[ ] O
CH 2
CH 2
C
CH 2
CH 2
经典色谱法液相
21
选择原则: 固定液与流动相的选择,要根据 被分离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之比 即分配系数而定。可先使用对各组分溶解 度大的溶剂为洗脱剂,再根据分离情况改 变洗脱剂的组成,即在流动相中加入一些 可调节溶解度的溶剂.以改变各组分被分 离的情况与洗脱速率。
经典色谱法液相
22
四、操作方法
Cm Cm Cm
LL L
tt
t
5
当吸附等温线是线性时,流出曲线是对称 的,当吸附等温线是凸型或凹型时,流出 曲线形成拖尾峰或前延峰,克服方法: 减少进样量或样品浓度,利用等温线的 直线部分,防止超载。
经典色谱法液相
6
(二)、吸附剂
对吸附剂的要求:
(1)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一定的吸附能力
(2)颗粒要有一定的细度(d=75-150μm, 即 100-200目),且粒度均匀
第10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
▪ 经典液相色谱: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
下输送流动相
柱效较低
分析周期长
▪ 现代液相色谱:固定相颗粒小且均匀
下输送流动相
柱效较高
分析周期短经典色谱法液相
1
第1节 液-固吸附柱色谱(LSC)
(一)分离原理 (二)常用吸附剂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2、上样 3、洗脱
4、检视
经典色谱法液相
17
第2节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LLC)
一、基本原理 原理: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中溶解度不 同,而进行分离 过程:
经典色谱法液相
18
二、载体 作用:支撑与分散固定液的作用 要求: 1)化学惰性,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2)对被分离组分没有吸附能力 3)能吸留较大量的固定相液体 氧化铝:吸附力较强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如:生物碱
中性氧化铝 pH 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 质 如:生物碱、挥发油、萜类、甾体及在酸碱中不 稳定的苷类、酯、内酯等化合物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如:酸性色素、氨基酸、对酸稳定的中性物质
15
4. 三者关系:
组分 吸附剂 极性大 活性小 非(弱)极性 活性大
流动相 极性
非极性或弱极性
经典色谱法液相
16
(四)、操作方法
1、色谱柱的制备 要求:填装均匀、紧密,不能有气泡。 装柱时柱要垂直,表面平整。 固定相的用量适宜。
柱体:色谱柱 固定相:颗粒大小100-200目,用量 方法:干法装柱、湿法装柱
(四) 操作方法
经典色谱法液相
2
(一)分离原理
1.吸附与吸附平衡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附 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吸附能力大小用吸附平衡常数 K表示
经典色谱法液相
3
2.吸附等温线:一定温度下,某一组分固 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平衡时,以Cs为 纵坐标,Cm为横坐标得到的曲线。
类型:线性、凸形、凹形等温线
经典色谱法液相
4
CS CS
CS
A
B
A
CS
B
CS
CS
CS
A
B
CCm S
Cm
C CS
Cm Cm
Cm
吸附等温Cm 线
C C
C
CC C
tR tR tR
C C
C C
色谱C柱内溶液浓度的C 分布
LL
LL
L
CC
CC L
C
C
tt
t
t tR
tRtR
流出经曲典色线谱法t液相 tR
ttRR
C C
1.固定液的涂布与装柱: 装柱前,首先将 固定液与载体混合均匀
2.加样与洗脱:
加样方法:①试样配成浓溶液 ;② 试样溶液用
少量固定相吸附,待溶剂挥干后,加入柱内;
③用一块比色谱柱内径略小的圆形滤纸吸附试样
溶液,待溶剂挥发后,加入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