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环境科学走向与人才培养-PRESENTATIONN
中国环境科学走向与人才培养-PRESENTATIONN
③ 中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起步。这 时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基 本上没有认识。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2.治理工业污染为基本目标的阶段
(“三废办”)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① 在习惯的思维方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的主导下,政府单纯用行政手段组织人 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来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
中国环境科学走向与人才培养
叶文虎
2008.10.12.下午 教育部环教指委桂林会议
前言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四.现在,我们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
前言
感谢大会领导邀请我来作报告,给我提 供了一个向大家汇报我的思考和认识, 听取大家意见,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转变”意味着在和谐前提下 观念、制度、政策、 方法、理论、技术的全面转变。因此中国的环境科 学有一个能适应它,并为它作出自己的贡献的问题 。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2. 环境科学自身的特殊性提 出的挑战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① 如何体现“社会性”的问题
环境科学起源于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需要, 是一门“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导向性”科 学,不是“逻辑导向型”科学。这一特点如 何体现在它的学科体系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② 如何体现“综合性”的问题
传统学科是在体现工业文明理念的科学观的支配下 形成的,其根本特点是分门别类,“科学者,分科 之学也”。然而,社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包 括环境问题)都是复杂的、综合的,必须将许多专 门科学综合起来才能解决。
但如何综合呢?现在似乎只能依靠领导人和决策者 的智慧。环境科学一直强调自己具有“综合性”, 但在综合的理论、方法乃至技术上进展不快。
解读:
② 人类社会,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 ,依据他所形成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方法 论,以及相应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和行为 准则,把前述两大基本矛盾激化为三大危 机: 资源枯竭危机、环境恶化危机和贫富两极 分化危机
(解读完)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4.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完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辅相成。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推动 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完善,环境科学的每一 步前进也都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环 境与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命题; 所以环境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关注社会前进 的走向以及其中的深层和前沿问题。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解读:
①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串着两大基本矛盾,
一是人类为了生存和改善生存,要求自然界能提 供无限的支持,然而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
二是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对社会公平、公正分配 共同财富的要求是无限的,然而迄今为止,社会 制度的公正分配能力始终是有限的。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现实迫使人们去反思,于是我国的环境保护 工作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迅速进入新的阶段。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3. 管制工业废物排放进入环境保护 工作视野的阶段。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①对前一阶段情况的反思,使人们 认识到:在治理已造成的污染的 同时,减少污染物继续向环境大 量排放可以减轻治理的压力,也 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① 这时,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 会人文诸学科的专家也纷纷把注意力 投向环境保护工作;于是,系统、综 合的思想方法逐渐上升为推动环境保 护工作前进和主导环境科学发展的主 要逻辑力量。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② 表现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 由对点源污染的关注到关注面源、流域乃至全球 环境污染问题; 由对单一污染物的关注到关注二次污染和复合污 染的问题; 由对城市、工业污染的关注到关注农村、农业的 污染问题; 由对生产环节污染的关注到关注商品流通环节的 污染问题; 由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到关注生态系统破坏的环境 问题。
四、现在,我们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
从现实可能的角度看,我建议至少在二级 学科名录中(或称专业设置中)添加一个 “环境管理”,这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管理学领域中,公共管理学与 政府管理学都已分别单独成立学院;在经 济学领域中,环境经济学也已成为二级学 科。
四、现在,我们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
3. 尽快按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出适合不 同学校使用的培养方案,编写出不同 的教材。从“千城一面”中吸取必要 的教训。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科学的院系,或是按工 程技术科学的尺度、或者按自然科学的尺度 来衡量和要求它的教师和学生,这对环境科 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四、现在,我们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
2. 尽快调整学科的名称和专业的设置。
目前,在中国的环境科学和教育的体系中, 我们的一级学科名称是“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的名称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 我以为这既不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也不利 于中国环境科学(广义的)的发展。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9日 下午7时1 3分20. 11.1920. 11.19
扩展市场,开发未来,实现现在。202 0年11 月19日 星期四 下午7时1 3分20秒19:13: 2020.11. 19
做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情,让自 己专业 起来。2 020年1 1月下 午7时13 分20.11. 1919:13 Novem ber 19, 2020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2020年11月1 9日星 期四7时1 3分20秒19:13: 2019 November 2020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② “跨越式”发展提出的挑战
中国发展道路面临一个如何“既能补工业文明的 课,又能同时走生态文明的路”的开创问题,这 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
不补工业文明的课,我们在当前用工业文明理念 制定的国际社会秩序中就没有立足之地,若不迅 速走上生态文明的路,我国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三 大危机就没有缓解的希望。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1. 环境科学起源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 迫切需要
2. 环境科学在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社会实践, 以及对社会实践的利弊得失自觉进行反思 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3.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主要 是工业文明时代)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 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选择过程 中的产物。
感谢大家抽出宝贵时间来 听我的发言
敬请批评指正!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920.11. 19Thur sday, November 19,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 9:13:2019:13:2019:1311 /19/202 0 7:13:20 PM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③ 在此期间,污染控制工作没有新突破,环 境科学仍停留在“戴帽”阶段,也没有形 成自己的体系。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 。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4. 管制工业污染的工作由末端向 前端延伸直到全过程控制的阶 段。
“全过程”指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而扩展为经济活动 的全过程。(但还没有扩展到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全 过程)。
二、历史,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5. 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传统学 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予分不开。起初是 医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然后是法学与自然 科学,现在是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管理学 、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和伦理学。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 界提出哪些挑战?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919: 13:2019: 13Nov- 2019-N ov-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掌控人心方位上 。19:13: 2019:13: 2019:13 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 1920.11. 1919:13: 2019:13 :20Nov ember 19, 2020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② 为此,需要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为依据,需 要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和转 化规律,需要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 物生成的新的工艺技术等。
于是,其它传统学科的学者纷纷加入到环 境保护工作的行列,如法学、物理学等, 从而又有一批新的被冠以“环境XX学”字 样的新学科出现。
者应如何为中国环境科学的发展作出应有 的贡献?
前言
2.思考发现:
① 这是三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不断再思考的问题。
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还是要从 回顾中国环境科学发展历程入手。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一、中国环境科学的足迹回顾
1.起步阶段
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亲自主 持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为标志。
1. 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 挑战
三、现实,向中国环境科学界提出哪些挑战?
① “压缩式”发展提出的挑战
我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完成了西方先 期工业化国家用3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革 命任务,因此,中国的环境问题更加错综 复杂。为此,我国环境科学界必须提出一 个也能只用较少时间就能缓解中国环境问 题的对策,包括战略规划、管理方案和技 术手段。
大会给我出的题目太大,作这样一个题 目的报告,力不胜任,只能谈些一孔之 见。其中肯定有许多是老生常谈,请大 家谅解!
前言
1.多年来,我不断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 环境科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② 中国的环境科学在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中居
于什么样的位置,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③ 中国的环境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个能符合这种要求的中国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