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欧关系1

中欧关系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这不仅表现为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

2003~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

与此同时,我们对此也须有清醒认识。

在中国-欧盟关系中,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

欧盟出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和重大实际利益的考虑,开始改变它在此之前一直相对轻视亚洲与中国的政策。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这是中欧关系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转变的启动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是欧盟方面的努力似乎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一些。

为此,欧盟在此期间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包括始于1996年的亚欧会议,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经济领域,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入世”进入最后成功阶段,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科技、文教、环保、职业培训、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WTO 项目等方面,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发展进入新时期。

这期间,中欧双方各自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局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动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与共同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此,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确定建立完全自主性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采取了前所未见的积极主动行动,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成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表明双方都在重新认识对方,并已从中得出重要结论。

循着上述观点思路,本文重点研究中欧关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侧重贸易投资方面;探讨促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考量中欧关系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与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中国-欧洲联盟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近年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但是中欧双方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拓展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摩擦等。

(一)历史最好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欧盟驻华使团团长安高胜语)。

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1. 2003年,欧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久有望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区外贸易伙伴。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125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4.4%*,进出口总值已接近于日本(1336亿美元)和美国(1263亿美元),增长速度则超过日本(31.1%)和美国(30.0%)。

同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1975年正式建交时双边贸易额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已为当年的52倍。

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38亿美元。

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03年当年列第6位。

截至2003年底,在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45%(即7318个)发生在1979~1996年18年间,在实际投资总额377亿美元中,则只有24%(即89亿美元)发生在上述时间段;相应地,有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1997年至今的7年时间内。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国都相对集中在欧盟的5个成员国身上:截至2001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法国(1.26%*)、荷兰(0.95%)和意大利(0.52%)5国,占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92%;在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亿美元中,德国(419亿美元)、荷兰(154亿美元)、英国(144亿美元)、法国(134亿美元)和意大利(117亿美元)5国合占了欧盟对华贸易的77%,即欧盟在中国外贸中所占14.7%的比重中有11.4%来自上述5国。

除了贸易投资领域之外,中欧关系的良好现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这里仅以最近二三年达成并执行的若干重要的协议项目为例。

200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双方正式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了卫星导航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工业制造、服务、市场开发、标准化、频率和认证方面的合作和日程。

中国将为“伽利略计划”投资2亿欧元。

协议达成后不久,中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培训和合作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落成。

该中心将成为“伽利略计划”在中国进行所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落成是中国加入《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的关键一步。

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还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

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协议,该协议赋予了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将为欧洲带去数量可观的中国游客,促进中欧双方人民的交往。

在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双方还提出要加强环保对话,2周之后,中欧双方就在北京达成了一个建立环保对话机制的政治性协议,旨在重点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合作。

2004年2月1日,欧盟和中国启动新的WTO 项目,其目标是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帮助中国政府履行和实现WTO 的职责、义务和权益,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经济、调控、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并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

中国目前还参与了大约4%的“欧盟框架项目”,该项目是世界最大的研究合作平台之一,欧盟每年为此拨款40亿欧元。

根据2000年生效的中欧科技协议,欧盟第六个框架项目(FP6)内的所有项目都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开放,预计中国的参与率将最终增加到20%.在欧洲空间局的支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3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卫星。

“双星”将紧随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脚步,密切注视太阳风暴和地球磁层空间的相互作用。

中欧科学家将从“双星计划”中同等获益。

中国-欧盟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与欧盟签订的政府合作项目,目的是通过在中国实施工业培训项目来增强在华的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技能和强化中国培训中心的人力资源。

该项目正在执行中,如此等等。

2.政治支持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而又迅速地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优良”的一个标志,它同商品、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及其产品质量提高一样重要。

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顺利的发展,除了建基于各自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双方彼此都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之外,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里仅以建立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政治与人权对话为例。

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人权对话。

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欧盟-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欧中领导人会晤。

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6次。

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连串的政要互访尤其重要。

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给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上述内容已经足以表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些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而且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做保障。

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1985年,在该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与美国等一起对中国实行制裁,使中欧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

但自1992年起大体恢复的中欧政治关系又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

1996年,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1998年,欧委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把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高到与欧美、欧日关系同等的水平上,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

2001年,欧委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及行动要点。

2002年,欧盟发表了《国家战略报告:中国》文件,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良治、法治、民权。

2003年9月,欧委会又推出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一个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的共同利益与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效果,尤其是就全球和区域安全问题的领导人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同和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变;把帮助中国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在建设信息社会、环保、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新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民间接触,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定》的谈判;提升欧盟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等。

上述一系列文件对欧盟来说实际上相当于法律。

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化、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以及认真程度等诸方面都有明显进展。

自1998年欧委会公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对自己的对华政策做出评估并提出新的具体的政策落实措施。

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在为发展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

2003年10月,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

一个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由制度支持、法律支持与信息支持构成一个系统。

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国和欧盟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对拓展经贸合作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