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

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经济管理】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刘玉勉(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基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环境,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已成为我国经济垄断的突出表现形式。

我国经济垄断呈现主体多元化、产业差异化及部分成因特殊性等特点,相关法律规制的缺失,将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系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为有效规制经济垄断行为,实现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实效性,我国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重点规制经济垄断,并且,相应行政管理机构也制定了配套法规。

现时期我国《反垄断法》及其配套法规中存在的配套法律体系亟待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尚需改进、多元管辖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应在未来立法中予以完善。

[关键词]经济垄断;反垄断法;法律规制[中图分类号]D922.2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6-0088-03作者简介:刘玉勉(1981-),女,河北沧州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法政系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反竞争行为的国际法规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号:2010sk531。

一、我国经济垄断的现状及规制立法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市场主体为追逐利润,会采取一系列竞争手段以巩固市场地位或提升经济实力,而采取非法手段以实现限制或排斥竞争,即为法律所禁止的经济垄断。

(一)我国经济垄断的现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中已然存在以合法方式存在的“垄断”情形,此类合法垄断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下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领域。

法律规制的经济垄断的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不断演化。

相较而言,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已成为我国经济垄断的突出表现形式。

自2010年以来,我国商务部受理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每年逾百件,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经营者集中行为也逐步扩张并逐渐成为导致市场壁垒的一股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垄断主要有三个特点:1.经济垄断主体呈现多元化。

政府管控的国有企业已不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惟一主体,基于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外商企业的不断扩张,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步形成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经济垄断主体也随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政府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逐步缩小,非政府机构作为最终垄断者的领域不断增加。

实务中,从商务部公布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案例中也有体现。

2.经济垄断存在产业差异化。

当前,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能源产业、通讯产业、交通产业等,通常以政府管控的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占据市场支配地位;而一些新兴行业以及国家逐步降低准入门槛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家电产业等,有些市场领域由非国有企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并且呈现逐步扩张的态势。

我国市场主体的经济实力在不同产业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实施经济垄断的主体及行为方式也呈现产业差异化特征。

3.部分经济垄断的动因具有特殊性。

我国在现阶段的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导向仍会对市场方向产生调节作用。

部分行政机构以导向性的管理对特定产业或特殊企业进行间接干预,从而形成产业垄断。

此类经济垄断是以行政机构的主导作用为机理,但以市场主体的自主作为为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以及政府保护作用。

(二)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的必要性经济垄断的行为结果是限制、排斥竞争,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是维护法律公平秩序、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确保弱势群体权益的需要。

1.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是维护法律公平秩序的需要。

依罗马法法谚“凡行使权利者,无论对于何人,皆非不法”,追求权利自由是法的价值之一。

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为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确保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自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能;然而,如果立法只限于确保行使权利的绝对自由,那么无限度使用权利将会导致权利滥用,最终侵害法律秩序。

法权应当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与完整,而在这自由与完整之中,所有的成员须相互承认彼此的自由与平等。

因此,权利行使应当有边界,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应当以权利滥用之禁止为边界。

2.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是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宏观调控旨在通过强化市场监管,优化资源配置,营建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对经济垄断行为的规制,一方面可以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活力,促进市场主体提升技术、提高效率,增强市场主体的整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引导市场资源有效、合理配88刘玉勉: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置,是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

3.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经济垄断是市场运行的产物,其行为最终的目的是市场主体追求高额的经济利润。

市场主体通过实施经济垄断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某一行业或某一市场领域商品的销售价格的话语权,从而提升销售价格,为垄断行为主体带来实际利益,但这无疑会侵害相对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权益。

因此,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通过立法对经济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三)我国规制经济垄断的立法概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就通过行政法规等形式开始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如国务院1980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经济垄断进行规制的法律位阶有所提高,除了在法规、规章中进行规制外,相关法律规范还散见于一些具体法律,如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11条、第12条、第15条,1997年颁布的《价格法》第14条等均是关于经济垄断的法律规范。

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立法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

《反垄断法》作为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法,是我国第一部反垄断形式法,其对经济垄断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规制。

鉴于实践要求,《反垄断法》的法律规范主要以原则性规定为主,相关配套法规进行释义性规定。

《反垄断法》的颁布不是我国反垄断立法的结束,而是刚刚走完的第一步,因此,我国规制经济垄断在立法方面还是任重道远。

二、我国《反垄断法》关于经济垄断的规制制度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是以《反垄断法》为基础,以配套法规为辅助的制度构架体系。

《反垄断法》实施后,为细化法律规范,强化可操作性,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分别对应其反垄断职能范畴,颁布了相应的配套法规。

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我国经济垄断行为的管理结构,是由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三部门共同构成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多元管辖格局。

(一)关于垄断协议的规制制度《反垄断法》第二章专章规定垄断协议,该章以列举方式分别规定了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的法律禁止情形,并针对部分特定情形作出法律上的豁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0年12月31日公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在适用范畴上排除了价格垄断协议的基础上,细化了横向垄断协议的相关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的《反价格垄断规定》,将价格垄断协议纳入适用范畴,分别从横向、纵向两种形式,对价格垄断协议进行了更为细化的规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的《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主要是从垄断协议的执法程序方面进行了释义性规制。

关于垄断协议的规制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主要以列举方式对法定禁止情形予以明确界定;同时,纳入了关于行业自律组织的相应规定。

与之对应,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法》与其他配套法规规章的相应规制中,较少涉及关于行业自律组织的规定。

行业自律组织具备维护本行业权益与协调本行业秩序的双重职能,与行政监管共同构筑成我国的监管体系,因此,通过法律规制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效能,可以成为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一个考量方向。

(二)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制度《反垄断法》第三章是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该章从实现法律规制功能性的角度出发,分别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方式、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依据、推定为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

随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对应《反垄断法》第三章的结构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具体行为方式以及界定依据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该规定遵循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同样排除了价格垄断的适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反价格垄断规定》则通过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等条款专门针对性的规定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中的价格垄断情形。

相应的程序性配套法规与垄断协议适用的程序性配套法规保持一致。

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定以及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更为注重法律功能性,如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现行法律规定了以市场份额为标准的界限,以强化法律适用的可操作性。

(三)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规制制度《反垄断法》第四章关于经营者集中,主要是从程序体例上对经营者集中的具体情形、申报程序、审查要求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紧随《反垄断法》之施行,国务院于2008年8月3日公布《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并于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为进一步强化对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商务部于2010年颁布了《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关于评估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的暂行规定》,关于对未依法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条件的规定以及对未达申报标准涉嫌垄断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办法等配套规则的制定已提上日程。

上述配套法规、规则从经营者集中的界定标准、申报审查程序等方面,细化了《反垄断法》关于经营者集中的相关规定。

从国务院及商务部对于经营者集中垄断行为的法制工作进程来看,对于规制经营者集中的配套法规规章体系的衔接与健全,仍是目前主管部门的重点。

相较于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而言,规制经营者集中的配套法规规章体系,制法主体中增加了行政位阶相对较高的国务院,并且主要由商务部集中制定相关配套法规规章,法律价值选择更易于统一,具体关联规定更易于协调。

三、完善我国经济垄断反垄断法规制的建议《反垄断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反垄断形式法,其法律规范较为原则,这一方面是为了使法律规范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程序规制设置更为全面;另一方面是为释义性配套法规预留解释空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

(一)我国经济垄断反垄断法规制的不足98我国经济垄断的反垄断法规制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反垄断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完善意义重大,但从立法技术及实务应用来看,我国现行反垄断法仍有部分规定值得商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