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1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 问题的提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塑造大学生查杀能信创业意识和培养优秀人格品质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大课堂,从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设计思路和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舆情的“双创型”人才。
1.2 课题界定本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为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可养,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大课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从21世纪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 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
(2)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
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 的责任格局。
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
“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
”(3)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规划十分完善,其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调整,应运而生了4 套模块化教材,包括综合性基础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
日本高校1994 年开设了“综合学科”的课程,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必修创业课程。
(4)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努力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具有不同背景的多元化师资队伍是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除了包含校内具有高殊荣和卓越成绩的专职教师外,还从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机构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以及政府官员共同进行创业教育。
”(5)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欧美发达国家均有各自的信贷计划和基金。
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美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教学基金,此外相关社会组织以及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大学的创业项目。
在英国,政府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
不仅如此,2011年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基金重点资助在高校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其次还支持高校师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创业活动。
总之,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与理性,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其创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创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1.3.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9-1998年为起步阶段1999-2001 年为兴起阶段,2002年至今为广泛传播阶段。
我国学者在不断的摸索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新思路。
如,王恩德(2013)提出我国大学要培育“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应将实践融合到基础理论教学里;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优势,强调大学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朱焕辉(2012)对新兴的“123 教育模式”“三三三教育模式”“五位一体教育模式”等几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无论哪种教育模式实践都将是重中之重。
吴海波(2009)提出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16G 体系”,尝试通过建设以多学科专业综合配套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面临的缺乏综合性知识和缺乏专业团队的问题。
据《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活动多集中在家教、零售和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行业,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软件等高新科技行业的创业选择比率仅占5.3%,科技创新性严重不足。
大学生创业项目中95%是没有创新的。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创业人才储备不足、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融资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支持未成体系”。
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5]36 号)文件特别提到了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服务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国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企业也越来越看重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现代高校从自身服务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是一项具有创新和活力的工作,高校必须重视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2)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趋势通过教学效果的结果反馈,可以看出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深刻意义。
高校要将第二课堂课程纳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与课程安排,作为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中,纳入学分制,推进第二课堂建设,塑造创新创业人才。
(3)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能力是指观察、沟通、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在情商培养、人格塑造、创新实践等非智力开发方面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力和创业能力的关键。
2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2.1 课题理论依据教育理论、教学互动理论。
2.2 研究目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舆情的“双创型”人才。
2.3 研究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随着近几年的深入发展,高校应以独特的形式开展“双创”教育第二课堂,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方法选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度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双创”教育第二课堂的教学新模式,着实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培养创新型社会高素质人才。
(1)将第二课堂课程化,创新教学模式高校第二课堂存在边缘化问题,推进“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将第二课堂教育内容由“活动”提升为“课程”教学,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纳入教学培养方案,课堂设置上规范化、系统化、连续化。
在第二课堂评价中引入学分制,以定量评价代替定性评价。
合理制定学分标准,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2)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引导式教学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存在素质差异,在设计“双创”教育第二课堂的时候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建立动态的活动课程体系,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并且学生自愿参加。
放到“双创”教育中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3)以创业类社团建设为载体,任务式教学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社团可打破年级、专业的界限,改变传统教师授课的单向交流模式,使其团队成员间可以面对面交流讨论,也可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相互促进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成为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聘任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家同时担任指导老师,以专业技能拓展竞赛、科技研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种新的任务型管理与组织模式实施过程,提高社团整体专业水平、学术层次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平台提升第二课堂效果,交互式学习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他们对于校内举办的活动参与度并不高,但是他们更乐于参与网络线上讨论。
“双创”教育第二课堂要抓住机遇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例如,采用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使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媒体表现于一体,开发和运用好自媒体时代第二课堂,使其图文并茂直观的展示效果。
高校要丰富校园多媒体文化产品,构建集教育、服务、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校园网络环境。
2.4 研究假设(1)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2)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上效果较好。
(3)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以创业类社团建设为载体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上效果较好。
(4)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利用多媒体平台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上效果较好。
2.5 创新之处(1)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大家都在谈,但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到底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或许,第二课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设计思路与原则目前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宏观问题要论较多,具体措施探讨较少,解决问题大多借助对比和归纳,缺乏实证研究,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