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信息>>学院简报【第153期】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为湖北省纪检干部培训班学员作的报告摘要。

报告分三次讲、涵三部分。

第一部分,湖北省的基本情况、五大优势;第二部分,湖北省的发展战略:“两圈一带”;第三部分,关于东湖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情况。

本报告立足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全球的视野,进行了纵横捭阖的论述,内容丰富,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篇幅太长,不得不删除了一些具体内容,特予刊发。

湖北省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战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副部长余立国湖北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息。

清朝康熙六年,湖北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

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70万,其中乡村人口4016万。

现设12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州、一个林区、三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过万亿。

一、省情:五大优势湖北的省情可以概括为这么几句话:鱼米之乡、工业摇篮、科教高地,九省通衢和文化大省。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湖北农业优势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自古以来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为什么会是如此,就是因为湖北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禀赋。

湖北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心,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高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和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非常丰富,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

我省多年来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主产区(全国共13个)。

我省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种优质农产品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确立我省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湖北是近代工业发祥地,素有“工业摇篮”之称作为现代文明主要推动力的工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命脉。

回眸过去,湖北工业曾经历了领跑全国的辉煌历史。

早在120多年前的1889年,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主将之一张之洞主政湖北。

他秉持“以工为本”的理念,推出系列新政,拉开了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湖北,被国家赋予建设“南方工业基地”的光荣使命。

“一五”时期,国家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生产力布局条件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广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对湖北工业进行布局。

“三线建设”期间,湖北再次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到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及雄厚的产业积淀。

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宣布,在今后的投资中已策划入库重大项目3.7万个,投资规模总计超过12万亿。

同时,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万亿,其中工业重点项目将完成千亿元以上(包括咸宁核电等重点项目)。

通过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与带动,湖北工业将重现辉煌。

(三)湖北科教优势明显,素有“科教高地”之誉自古以来,“惟楚有才”已成为荆楚的代名词。

就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湖北的教育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

在张之洞主政湖北时,曾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所中学、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第一所大学、第一所职教学校、第一所武备学堂,乃至第一所幼稚院,教育经费全国第一,国外留学生全国第一。

发展到今天,湖北的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在科研方面,在鄂各类科研基地数量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

所有这些都是推动湖北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

(四)湖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素有“九省通衢”美誉“九省通衢”之称是乾隆皇帝授予的。

这一称号恰当地概括了湖北及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枢纽地位。

打开中国地图,湖北坐拥龙骨,兼具“得中”“得水”条件,承担“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功能。

以武汉为半径,北到北京、南到广东、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及西安),距离都在1000公里左右,在这个范围内约有70多个大中城市,10亿人口,包容了全国80%的经济总量。

自古以来,“湖北通则中部通,中部通则中国通”,湖北及武汉,具有天然的资源组织优势和空间配置条件。

因而国家把湖北的交通运输能力定位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其基本内涵是:建成完善的运输通道网络和转乘枢纽网络,使湖北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集散地和转乘中心。

国务院《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五纵五横”10条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涉及湖北的有3条,4条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中涉及湖北的也有3条。

(五)湖北的文化优势突出,素有“文化大省”之称古往今来,文以载道,文以安邦。

所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国家民族兴衰,系于文明一身。

湖北曾有过历史的辉煌,也有过现代的崛起,这与楚文化的生生不息紧密相关。

从楚国古郢都“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的繁华,到三国群雄争霸的壮阔,再到辛亥武昌起义的“奔驰不倦,狂热勃发”,无不得益于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内涵深厚,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有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屈原为代表)、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有以辛亥起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有以武当山、四祖寺、五祖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三峡、神农架为亮点的山水文化;有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有以屈原、王昭君、孟浩然、陆羽、李时珍、张居正、张之洞、闻一多、李四光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还有古代青铜矿冶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孝文化等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影响广泛。

还有一大批与荆楚相伴随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显陵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治等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凡、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战略:“两圈一带”(一)“两圈一带”的战略定位与科学内涵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立足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根植于对省情的深刻认识,确立于对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我省既有发展思路(武汉城市圈、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开发开放、“一主二副”等)的科学继承和创新发展。

对“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内涵,省领导作了这样的概括: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主要目标,以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即措施),以“二圈”和“一带”为实施载体(即布局),指导和推动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体系。

“两圈一带”不是三大板块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也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龙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湖北长江经济带则是体现流域特色、对接国家规划、推动区域发展集成集合、整体联动的重要纽带。

“两圈”覆盖了全省版图,“一带”贯彻于“两圈”之中,发挥着“一线串珠”的重要功能。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有利于实现区域与流域战略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区域、流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我们既要注重其统一性即有机联系,也要注重彰显各自特色。

要在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不同板块的比较优势,彰显区域特色。

武汉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其根本目的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核心是培育中部增长极,为构建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核心支撑。

“两圈”的侧重点是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后发地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一带”则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推进,通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做足“水”文章,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区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探索大道流域开发新模式。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总体目标及其三大板块布局的具体目标“两圈一带”战略的构建以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为主要目标,这说明战略支点的内涵就是这一战略所追求的目标。

所谓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应该具有较强的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创新驱动功能,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济支撑、社会支撑、环境支撑、文化支撑和典型示范。

因此,省委(九次党代会)将“战略支点”定位为“四基地一枢纽”,即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使湖北成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

(三)“两圈一带”总体目标指导下三大板块的战略目标武汉城市圈要按照中央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珠“三角”)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为构建“战略支点”提供核心支撑。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综合性旅游圈、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圈、文化繁荣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社会与生态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圈,为构建“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湖北长江经济带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沿江特色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连接“两圈”、推动全省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进而从总体上形成战略支点的多元支撑。

总的来说,三个板块定位不同,路径应有差异。

“武汉圈”要突出“两型”社会的建设特色,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五个一体化”上重点突破;“鄂西圈”要在改善“基设”的同时,加大旅游品牌建设力度,彰显旅游品牌的优势;“长江带”要突出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宜水”产业和城镇连绵带。

要保护特色“路径”的基础,共同实现“绿色增长”(“两型”要求)、“创新驱动”(自主创新)和“共建共享”(和谐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四)“两圈一带”实施以来的发展效应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以来已显现巨大的发展效应,最明显的是,它作为一个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实际上已为湖北打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平台,一个巨大的投资平台,一个巨大的创新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