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校园物态文化是指校园中可以具体感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文化价值的物体。
国学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隐性的,如经、史、子、集等著作的内容底蕴;也可以是显性的,如建筑、雕塑、画廊、园林等艺术品的外部形态。
校园物态文化可以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形象呈现。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空间场所,优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图书馆等,都能给大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物态文化建设,是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的关系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国学教育对大学校园物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首先,大学生国学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物态文化环境。
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的育人作用,重视以自然山水和建筑设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
孟母三迁的典故最能说明环境的教育意义。
此外,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1] 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以便提高教书
育人的效果。
物态文化环境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现实以及精神的载体,它用各类有形的物体将内在的文化含义一一呈现出来,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地感知接受。
优美的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心理空间、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大学生的心身灵魂,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感和求知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性情旨趣,养成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加大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谐的校园物态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假如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江南园林式建筑装饰校园,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风俗图案应用到校园建筑当中,大学生漫步其中,品尝到的将不仅是一场美味的盛宴,而且是对中华民族艺术的领略,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洁的校园物态文化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会自动减少甚至消失。
其次,大学生国学教育将提升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品位。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建筑布局包括校园地址的选择,校舍的规划布局,建筑结构的教育学、卫生学、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要求,各种活动场地的修建等等。
校舍是校园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思想、信念、知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渠道。
校园设施是高校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为达到教书育人目的而创设的物质手段,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充足而实用的设施和设备,可以扩展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效果,并最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校园设施主要有图书馆、实验室、
各种教具、音体美设备、其他大学生活动所需的场馆、艺术景观等等。
校园绿化主要包括道路区划、园林设计、植物布局、生态环境等等。
将国学的精华元素和国学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当中,创设内涵丰富的校园物态文化,不仅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得以振奋、情趣得到升华、性格得到美化,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方面,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生沟通、产生认同、进行融会, 从而积极塑造大学生美丽向上的意识、心灵和个性。
二、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的输入,
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反映在高校的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方面,毫无疑问,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的同时,仍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最近对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回收的800 余份问卷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高校的教育体制在社会巨大变革前的作为不够充分, 传统的
价值观受到挑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受到很大影响。
西方的民主制度、科学精神和物质文明一方面使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发展, 但是,也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存在为追求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等侥幸心理;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也让部分大学生以追求个体自由解放为借口,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
的现实。
高校教育体制中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养成的弊端也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缺乏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英语热,留学热,加上商家抓住潮流对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大力宣传,造成洋节在高校炙手可热而中国传统节日渐渐被大学生淡忘,原有的中国传统过节方式也尽可能简化的不和谐局面。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6%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及其
设施应该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价值理念,这样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肯定有帮助。
2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物态文化方面展示不够,改正这种现状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物态文化方面体现与否,与自己没有关系。
部分大学生认为,有的理工类高校不够重视国学对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不够重视国学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导致校园物态文化所包含的国学信息对现代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到来,国学复兴风起云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5月28日在全国率先正式宣布成立,是当今高校广泛恢复或普及国学教育的显著标志。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和健康成长,应当引起高校领导的普遍关注。
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而
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渗透融合以及互相促进,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大有可为的。
就此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有机地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的主人是大学生。
大学校园是以育人为中心,以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为目的规划与建造起来的。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应该以大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也就是说,校园内的各种有形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等的布设必须具有较高质量、实用价值和文化品位,尤其要渗透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能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需要。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大体包括校园规划和建筑布局、校园设施布置、校园的净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艺术化、数字化、便捷化等方面内容,因此,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建好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特色校园。
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还要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个别化教学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在生活设施方面,则既要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也要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的装饰与融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熏陶的情景氛围。
其次,要坚持走有特色的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之路,不但要有文化共性,而且要有文化个性。
大学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要注重突出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要从自身的历史、现状出发,充分挖掘本校的历史资源、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让校园物态文化承载厚重的人文特色内涵,利
用本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作为施教重要场所。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信、敏、廉、毅”取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并刻在白玉石雕成的书上,其反面则刻着古代伟大思想家的头像,这就是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个性化表达。
大学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还要重视绿化、美化、净化的合理布局,使整个校园色彩协调、布置得体、装饰符合审美要求,设施能做到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派的结合, 并讲究多种艺术形式的装饰与融合,达到景美意深、心旷神怡、智清学佳的隐性和显性双美的教育效果。
大学校园物态文化建设还要注重中外物态文化的会通,在立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用开放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学习的态度去观察西方,在校园设施的文化价值和物体呈现方面,大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优秀元素,包括纳入外国高校的个性文化因素,以一种全新的
物态文化理念彰显本校物态文化的特色内涵与美学品位, 现中国
真正实社会主义高校环境育人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