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三维整体编织技术

1982年,美国大西洋研究公司生产了一个大型四步法三维 编织机,携纱器64*194。 198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制成功了一种全自动连 续喂纱的四步法编织机。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1996年,天津工业大学 (原天津纺织工学院)复合材 料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 上挂纱根数最多的一台由计算 机控制的全自动三维编织机, 可挂编织纱线2万根,不动纱2 万根。编织由计算机控制,可 编织异型构件。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4) Du,G.W, Popper P.& Chou, T .W. Analysis of 3D Textile Preforms for Multi-direction Reinforcement of Composites , J. Mater.Sci, 26(1991),3438-48. 1996年Du等人给出了二步法方型编织预制件中 的细观结构,纱线的交织情况。认为内部、边上、 角上三个位置的轴纱形状不同。
4. 可以编织多种异型构件。
5. 根据不同用途灵活选择轴纱和编织纱种类和规格。
6. 预制件的幅宽比较窄,适用于横截面较小的编织。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情况
1) Popper,P.& McConnel, R, F, US Pat. 4719837. January 1988。1987年,由 Popper和 McConnel最早提出了二步法三维编织工艺并申请了 专利,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二步法是三 维编织中运动步数最少的一种编织形式,比较容易 实现自动化,采用二步法三维编织同样可以编织各 种异型件,如圆形、工字型和T字型等制件,并且 可以达到轴向增强,使材料轴向性能优越。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3)Wang, Y. Q. and Wang, A. S. D., On the Topological Yarn Structure of 3-D Rectangular and Tubular Braided Preform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51, P575-586. 该文提出了一种描述三维编织预制件的纱线拓扑结 构分析方法,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单胞模型,内部、表 面和棱角单胞。内部单胞的几何形状为一长方体,包 含四组相互交织的纱线,纱线结构与Li的结论一致。 表面和角单胞的几何形状均为三棱柱体。表面单胞内 含有两组相互交织的纱线,角单胞中含有一组平行的 编织纱线。
2,导轨 :主要部件,上开导槽,中 间可挂不动纱
1)相邻导轨上导槽位置相对时形成 携纱器的一个运动轨道。 2)导轨运动形成另一轨道。 3,驱动装置:电动或气动,可计算 机控制。 4,机器底盘:安装导轨和驱动机构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编织轨道
编织平面示意图
(1)移动式轨道 厚德 弘毅 博学
(2)固定式轨道 笃行
三维编织底盘整体结构图
驱动装置与定位机构
Ⅰ-底盘机架 Ⅱ-编织轨道 Ⅲ-驱动装置
(a)三维异型整体编织底盘轴侧图
(b)三维异型整体编织底盘俯视图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旋转法编织设备
主要以电机旋转运动驱动 齿轮组运动,从而带动携纱器 锭子在编织台面上交错运动, 这种设备相对较大,只适用于 较小尺寸预制件的编织,但是 驱动方式简单、运行速度快, 能有效降低制件成本。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5)Byun, J. H.,Whitney , T. J., DU ,G. W.& Chou,T .W. 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wo-step braided Composites. p Mater.,25(1991) P1599-1618. 1991年 Byun和Chou等人总结了二步法三维编织 预制件中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纤维束结构。在确 定了微观结构特点同时,提出了一种方法,即根据贯 穿复合材料横截面和花节长度的大单元体进行分析, 认为这对于具有比较复杂结构的编织复合材料来讲是 行之有效的。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3)W. Li, M. Hammad,&A. El-Shiekh, Structural analysis of 3-D Braided Preforms for Composites: part II The two-step Preforms , J.Text. Inst, 1990,81, P515-537. 1990年,Li对二步法圆型和方型三维编织均进行 了分析,给出了细观结构及工艺参数的关系 ,他认 为纱线截面均是圆形的,同时做了大量的试验以验 证理论分析,建立了用以预测纱线取向角,编织尺 寸和纱线体积含量的预制件结构模型。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2
三维纤维预制体编织工艺
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制作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备的基础,而 且预型件的性能(也包括制作方法和工艺)从根本上决定了所 制成的复合材料的性能。 二步法 纵横步进法编织 三维 编织 旋转法编织 四步法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编织工艺
编织纱位置 编织纱
轴纱第一步Fra bibliotek第二步二维编织过程纱线运动图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2)1988年,Ko.Soebrto 和 Lei 对于轴纱采用碳纤 维,编织纱采用K-49的二步法三维编织预制件的力学 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认为,此种预制件拉伸模量、 强度以及弯曲性能都比较好,适用于一定厚度结构件 的编织,可以用于直接承重,这样把二步法三维编织 的应用推进了一步。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四步法编织工艺
四步法三维编织的分类
圆型编织: 编织出横 截面为圆 形或圆形 组合的织 物
方型编织: 编织出横 截面为矩 形或矩形 组合的织 物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四步运 动后的 携纱器 在机器 底盘上 的位置 如图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四步法编织也称为行列式编 织,其源于Flor-entine 在 1982 年提出的专利方法。编 织纱线以行和列的方式排列 成一个矩阵,每一根编织纱 线由一个携纱器单独控制, 携纱器沿行和列作交替运动, 形成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 整体预成型体,其编织纱线 运动如图所示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三维四向、五向、六向和七向预制件的细观纱束交织结构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四步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情况 1) Ko. F. K., Three-dimensional Fabrics for Composit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gnaweave Structure, Proc. ICCM-4, Japan Soc. Composite Materials, Tokyo, Japan, 1982, P1609. Ko. F. K.在该文中引入了“纤维构造”术语,首次 定义了代表四步法1*1方型编织预制件中纤维构造的 单胞(unit cell)。它是一个立方体具有与预制件 截面相同的取向,长度为一个编织花节,含有四根主 对角线方向的纱线,每根纱线与编织方向的夹角为编 织角γ。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编织机的一般构成
1.轨道盘:机器的主体,装有编 织纱纱锭、驱动装置 及编织纱 运动的轨道。 2.纱线安装系统分为: ⑴ 编织纱; ⑵ 轴纱。 3.成型板或成型环:起织物成型 作用。 4.提升机构 将成型的织物提升移去。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二步法三维编织的特点
1. 预制件的整体形状一次成型 2. 编织过程中机器运动部件比较少,编织运动规律相对简单。 3. 轴向纤维比率大,可以达到80%。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法国欧洲动力公司也发明了类似的编 织机;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生产阶段
1982年,Floretine 申请了一个专利为“Magnaweave”的机 器设备。同时他提出了21*21由气动驱动的方型四步法编织机, 由开关控制行和列的驱动,纱管直径为1.5英寸,带纱不多。 20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 Gumagna 公司发明了磁编技术, 自此三维编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5)陈利,李嘉禄、李学明,三维编织中纱线的运动规律 分析,复合材料学报,2002 。 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编织纱线的运动轨迹,定义 了三种单胞: 内部、表面、棱角单胞。所有单胞的取向 与预制件的取向相同,有利于力学分析。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四步法三维编织设备简介
1,携纱器:挂编织纱,装在导轨导 槽内,可运动。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6 ) B yu n , J. H .& Cho u , T .W. , Pr o ces s - Microstructure Relationships of 2-step and 4 - step Braided Composites ,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56(1996), 235-251. 1996年Byun和Chou等人更进一步的研究了二步 法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特性,同时与四步法进行了 对比分析确定了单元体的结构和工艺参数,并通过 预测预制件加工范围估计出相应的工艺参数。
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2)W. Li, M. Hammad, and A. El-Shiekh, Structural Analysis of 3-D Braided Preforms for Composites, Part I: The four-step Preforms, J. Text. Inst., 1990, 81, P491-514. Li 在该文中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四步法1*1编 织预制件的内部纱线结构,并在纱线为伸直的圆形横 截面假设基础上,定义了代表性单胞,推导了编织工 艺参数间的关系。Li定义的单胞在拓扑上不同于Ko所 定义的单胞,Li的单胞取向与Ko的单胞关于编织轴有 45º的偏转。同时Li还发现预制件表面的纱线结构不同 于内部的纱线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