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审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儒家审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儒家审美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强调物质,因为大部分
人看来,这才是最实在的追求。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
时回首古时,才发现古人们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令人深思。

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从“焚书坑儒”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与时俱进,留给了
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以善为美,和是善,仁是善,义是善,礼
是善,都是由意念、伦理、道德等思想境界的修为而出现的感受。儒
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仁者爱人,此种核心思想可以说是对人启发
最大的一种思想,让人形成一种博爱的胸怀与处世态度,拥有一种闲
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心境。在面对生活的顺境
时可以一笑置之,不骄纵不浮躁,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也能泰然处之,
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一切,并且始终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希冀。

除了“仁”的思想,儒家还主张“和”。 “和”的观念,和谐
为美的思想,经过孔子的倡导,再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后世的传播发
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审美理想,其中包含了几种不同的
审美境界,这些审美境界在今天仍然令我们神往,也能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种审美境界是天地自然之和。第二种审美境界是社会与艺术
之和。第三种审美境界是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之和。第四种审美境
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思与理性之和。儒家经典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对人的
情感与理智的陶冶和调适作用,一方面肯定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抒发诗
人的内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让读者受到情感的洗礼,另一方面又
反对在作品中过分宣泄情感,要求诗人的写作应当“发乎情,止乎礼
义”,就是要表现合乎伦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
感。这似乎是要在文艺作品表现情感与表现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点,创造一个情与理相统一的审美境界,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
对人的陶冶、净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到后来演变成“以
理节情”,甚至是“持人性情”的理学说教,就反而变成了对文艺创
作的束缚,背离了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律。四种境界不断深入、发展,
呈递进状态。孔子在和谐为美的内涵中增加了“中庸”“中和”“适
度”“节制”等方面的观念,使它成为更加体现儒家思想特点的审美
观。比如孔子评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三
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据说《诗经》是经过孔子删改编辑
过的,他就是按照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来删改的。

同时儒家的审美体系中也有以体制、秩序、关系为中心意识的特
征。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此种的指导意义在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
程中能够体现一种原则性,比如在与同学、同事的相处中的“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方法,经常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换位思考,设身处
地的为他人着想,以此培养自己善解人意的性格,收获友情,扩大人
脉,获得更好的交友圈子;在与上级相处中时刻体现一种下属对上级
的尊重与礼节,而不是盛气凌人不懂得大小尊卑,从而培养人的气节
与原则性,而不是一种墙头草的小人的处事方式;在于亲属家人的相
处中,有爱和睦,大家平等相处,遇到问题时心平气和的公开解决讨
论,所谓家和万事兴,不得不说此种审美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
和谐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既然能够在历史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必
然有其可取之处,在后人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承下,
儒家思想更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对人生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发挥
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

人们欣赏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最终目的,既不是为了僵化
人类的社会理智,也不是为了放纵个体的原始情感,而是要在这二者
之间达成一种妥协,使原始的情感在自然的流露中自觉地被纳入社会
伦理的轨道,已达到“诗教”、“乐教”的目的。因此,正像儒家在
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中将重点放在人的立场上一样,儒家在理智与情
感的审美平衡中将重点放在理智的立场上。正像一枚铜币的两面花纹
一样,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智与感情的和谐共同实现着“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念,而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其要点显然不在“天”
(自然)而在“人”(社会),这便是儒家的审美观通通统一于“仁
学”思想的原因所在。

总之审美源自内心,源自强大的思想内核,审美的意义也在于心
理状态与外界事物协调的对应以及一种共同的感受。审美源自生活,
通过审美的感受指导人更好的生活。儒家审美思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
了许多启示,也指引着我们生活的道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应当说,儒家经典中的美学智慧是丰富的,难以完全言说的,以
上只是我的一点感悟,要观其全貌,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读经典,
与古代的哲人作心灵的沟通,倘能如此,我们就有希望拥有一个审美
化的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