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发掘及其保护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发掘及其保护

2012年4月 

第26卷第2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2 

Vo1.26 No.2 

●旅游经济与文化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发掘及其保护 

吕用印 口 l。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法,对毫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发掘及其保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建筑文化具有浓 

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强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对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陕会馆;建筑文化;发掘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2—0080—02 

收稿日期:201l一12—18 

作者简介:吕用印,男,安徽金寨人,毫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晋商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独特的晋商精神 

物化为可视的建筑装饰艺术已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贯穿于中国社会 

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不 

同时期的建筑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晋商是黄河流域一支 

较强的商帮团队,雄厚的经济实力、宽阔的文化视野、典型的 

北方风味都融人到它的会馆建筑中,绚丽的木雕、典雅精美 

的砖石雕和丰富多彩的彩绘,是集历史文化、科技水平、艺术 

思想为一体的智慧的结晶,其独特的装饰元素、装饰形态不 

仅充分发挥了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吸纳了其他文化元素的优 

点,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晋商们的生活状态、经商理念、处世 

哲学、审美情趣。因此,研究它可以比较整体地理解晋商深 

层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晋商建筑遍及全国经济相对繁荣城镇,晋商 

会馆建筑作为晋商文化符号日益彰显魅力,其独特的建筑功 

能与建筑装饰完美的结合,反映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与宅 

基观念。其丰富的建筑装饰体现在题材、体裁、材质等多方 

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题材多与晋商所崇尚的精神追 

求相一致,表现鲜明个性化特征。以传统的儒、释、道等为装 

饰内容足以表达晋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对忠义关公形象的信仰足以反映其浓厚的宗族观和价值观。 

随着明清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推进,大量的山陕会 

馆在全国商贸繁华城市出现,晋商所建的山陕会馆呈现典型 

的山西建筑风格特征,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实际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艺术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彼此之间相互影 

响,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 

化传统可以视作艺术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的文化生态基础,彼 

80 此之间的关系又是全面的、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因 

此,以砖雕、木雕及彩绘为特色的建筑主体所承载的艺术形 

态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该时期的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和戏曲文 

化等文化内涵。 

一、亳州山陕会馆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亳州山陕会馆是晋商会馆建筑之一,它包含了明清以来 

晋商会馆建筑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建筑发展 

史看,它记录了真实的实物资料,其装饰技艺和精美的艺术 

式样,对我们来说,均是十分珍贵的财产。 

第一,浓厚的宗族文化内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 

一,文化底蕴深厚,严格的宗法制度是贯穿着中国古代社会 

的重要制度。晋商是黄河流域的一支商帮,形成于封建社会 

中晚期,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家”和“乡土”的 

观念。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激烈,长期形成的 

宗族文化对晋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晋商在商界活跃 

了近300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晋商家族内部以纵向关系 

为主,尊重父权,特别强调“忠、义、礼、仁、智、信”等观念。 

家族结构为金字塔形,族长位于塔尖,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严格的宗法制度维系着晋商群体的团结,他们努力开拓市 

场,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商业中占尽优势。 

晋商的家族制度培养了晋商的群体力量和精神,山陕会 

馆是维系商帮相互了解并为商帮提供洽谈商务及协调关系 

的公共会所。这种独特的功能决定着它的装饰题材纹样、造 

型色彩、空间布局等装饰因素的风格特征。受明清时期建筑 

思想的影响,建筑的整体布局按照中轴线对称原则,装饰题 

材多为与传统道德典范相关的民间传说、真实历史故事等, 

旨在教化人们经商如同做人,

讲诚信,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 的宗族意识形态。 

第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 

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体现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反映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刻的 

道德伦理内涵,并渗透在民众观念、行为、信仰、思维方式、情 感思想等方面”[2 。因此,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的 

进步是分不开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建筑、音乐、绘画等方面。 

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有完整的教义,它往往与民间寺庙 

道观、宗族祠堂等建筑相联系,庙宇祠堂内有壁画、神像、家 

谱,建筑装饰作为与信仰祭祀有关的艺术样式,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与民俗有关的节日习俗无不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紧 

密相连,大量的古建筑和保留的民间习俗已成为新时期重要 

的文化遗产并得到保护,其中建筑装饰是民俗文化物化的形 

式之一,它所呈现的艺术形态成为民众借此与传统文化交 

流、沟通、理解的方式之一。毫州山陕会馆所供奉的神像为 

关公。关公以其忠义精神被奉为武财神,形象特征为红面绿 

袍、双目紧锁、长须飘然,给人以忠义刚直之感。晋商的信仰 

不仅表现在对关公的信仰上,而且表现在民间信仰的组织、 

仪式等方面,如节日祭祀、庙会等。 第三,独特的戏曲文化内涵。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 

史,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一般是在特定的时 

间和场所演出,在地方上很受欢迎,演唱的剧种很多。在明 

清时期,山西地方戏“山西梆子”很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喜爱, 

很快传播到晋商所到之处,亳州山陕会馆戏楼的主要功能是 

为戏剧演出提供场所。因此,在戏台装饰设计方面,匠师多 

选取与戏曲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一方面通过经典的戏曲 

故事内容充分体现戏曲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通过装饰 

美化戏台环境,为晋商在此赏戏、议事等活动提供理想的空 

间 

二、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 

护十分珍视。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世 

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仅对世界文化遗产内容作了规 

定,而且对其保护十分重视。中国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也充分体现了对世界文化保护所作出积极的贡献。亳 

州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是晋商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统文化物态化的精神载体。亳州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随着旅游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亳州山陕会馆建筑作为 

旅游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提升亳州文化形象十分重 

要。对毫州古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利于人们了解 

古建筑、戏曲、砖木雕技艺等灿烂的文化,因此,对其开发与 

保护具有经济文化价值。 

三、亳州山陕会馆现存的问题 

毫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旅游 

“胜地”。毫州山陕会馆建筑被誉为“中国的巴黎圣母院”, 

成为皖北璀璨的景点,吸引着无数的游客,但随着对毫州旅 

游市场的开发,毫州山陕会馆建筑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据查实,现存晋商山陕会馆较多,主要分布于经济繁荣 

的城镇,当地政府和相关的机构对其高度重视,但大部分会 

馆依旧遭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毫州山陕会馆于1988年1月 

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在文物保护方 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成效,但随着游人增多,尤其是 

把它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由于管理等方面做得不理想, 

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现象。保护工作必须加强。 

亳州山陕会馆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亳州山陕会馆建筑部分肌体暴露在外,尤其是镶嵌在 

墙体内的砖雕作品,长期处在阳光和风雨中,自然会有不同 

程度的伤害,对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与其他历史文 

物一样,对它的修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许多古建筑由于对 

其不合理的修复或扩建,真实的古建筑原貌丧失殆尽,实在 

值得人们加以重视。亳州山陕会馆建筑早期保护工作做得 

较好,但其建筑整体保护的前景也令人担忧。第三,对古建 

筑装饰的保护要有超前的意识,比如,不能等到它受到毁坏 

之后再花大力气修复,否则会得不偿失。因此,人们只有从 

长远角度对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加以深入研究,才能将预防工 

作落到实处,对其开发研究与保护修复才会科学合理。 

四、亳州山陕会馆的保护原则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自然生态环境面临 

严重的挑战,传统的文化习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 

对毫州山陕会馆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民间机构的高度重 

视。古建筑装饰已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受经济、文化、科 

技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工作受到冲击与考验。过去的毫州山 

陕会馆是当年火红的戏楼,为商贾们商谈业务、观戏娱乐、祭 

祀朝拜、加大团结等提供了公共场所,而今它已不具有如此 

功能,它只是作为旅游景点供人欣赏。从这个角度看,把对 

毫州山陕会馆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联系起来,让民众都参 

与进来,用集体的意识、行动对其保护,是一个比较现实有效 

的手段之一。 按照《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 

则 ,对于修复工作者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 

作,即匠师要坚守保存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四原 

则,归根结底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因此,对其修复首要考 

虑的是不改变它的原状,其次是考虑在修复过程中的安全问 

题,再次是修复工作要尽可能带来社会价值。以上几个方面 

对古建筑的修复工作来说缺一不可。 

五、亳州山陕会馆开发与保护的展望 

在世界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艺术形态 

的转变。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亳州山陕会馆建筑装饰艺术, 

也面临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探索亳州山陕会馆建筑装饰 

艺术的保护与开发,能赋予人们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 

感。只有我们从历史长河中考察艺术现象的源流、风格成 

因、演变及影响,才会有所发现和突破,赋予新时期亳州山陕 

会馆建筑装饰艺术的新内涵。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6.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6. 

[3]梁思成.因造法式注释(上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杨新生] 

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