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引导
1、规划内容
依据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研究村庄特色环境,确定美丽乡村产业类型。
提出村庄产业生产、技术培训、销售方式等具体措施。
2、规划设计指引
(1)产业发展策划
规划对村庄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做重点研究,确定村庄产业发展策略,对村庄农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立足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村民就业等实际,规划村域产业功能分区,预留生
产、产业发展用地。
结合所在区域相关
产业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发展模式。
鼓励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产业。
偏远但特色鲜明的村庄,可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业”;
集中连片式村庄,产业结构应协调规划,规模化发展,从“一村一业”扩大到“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主导产业,统一谋划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优质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形成农产品加工物流生产链条。
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村庄特色,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策划。
促进农产品向商品、农业产区向休闲景区、农业园区向农业公园、农事活动向健身体验运动转变,拓展和延伸农业功能,形成“乡村+农业+旅游”经营模式。
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
品牌带动和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链条
和产业梯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占领中高端市场,(2)特色产业规划
特色产业应按照村庄特色、区域位置分区差异化指引。
环首都片区、规划区片区的村庄可推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
展,谋划养老、休闲、生态旅游等绿色休闲观光产业;坝上区域内村庄依托草原丝路、草原天路以及坝上高原、草原的景观特色、蒙元文化特征,重点谋划畜牧业、生态旅游、健身康体、错季蔬菜、中药材种植等绿色产业;崇礼奥运片区内村庄以发展大地景观和冰雪活动为主要特色产业,展示民族文化等方式,体现连片乡村的国际乡村主题;西南部片区的村庄可完善提升特色农产品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全市村庄应结合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利用“光农”互补,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设现代食用菌产业园。
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惠及农民切身利益。
引导全市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
(3)产业技术培训服务
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规划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引进技术人才,安排产业技术培训时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经营能力,使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规划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引导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
“互联网+”应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直接应用,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体验等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引领、推动村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