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暴力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 (四)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二、微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个案工作介入 (二)小组工作介入 (三)社区工作介入 (四)社会行政介入 一、宏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社会工作者视角下的家庭暴力问题介入 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包括个案、小组、社区等直接服务以及倡导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改革的间接服务。而从受虐妇女和施暴男人分别表现出来的共性和规律性表明,家庭暴力不是某个男人或女人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所造成的危害也是社会性的。因此,为受暴力伤害的妇女创造一个安全、有尊严的生活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者应承担的使命。 (二)社会工作对受虐妇女处境的回应 1.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 社会工作者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和技巧帮助受虐妇女提高应对的问题的能力,协助她们获取所需资源和社会支持,改善其生存状况,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并以此推动性别平等理想的实现,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因此,援助受虐妇女是社会工作的使命,也是促成社会工作倡导社会的公平、公正与进步这一使命实现的过程。 2.社会工作援助受虐妇女的可行性条件 (1)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受虐妇女找回尊严、重新获得自我创造新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称之为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个人应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人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个人潜能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社会工作强调的专业关系和工作原则能够帮助受虐妇女走出暴力的阴影 社会工作强调专业的助人关系,以便协助受助者成功的解决或处理问题。专业化的助人关异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若有效地、成功地帮助受助者,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态度。建立专业协助关系必须具备四个核心条件,包括:同感、亲切、真诚和具体。一个良好的助人关系能够增强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使社会工作者更具有影响力,其建议更有说服力,技巧的运用也更为有效。 (三)社会工作者对受虐妇女提供服务的原则 1.社会工作者应当承认文化背景对女性生活的强影响,包括权力、制度、结构、种族、社会分层等。 2.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帮助受助者使受虐妇女改变和克服性别僵化的技能。 3.建立专业工作关系,激发受虐妇女的成长,协助她们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给受虐妇女增权,提升其自信心。 5.建立一种互动、真诚、互补的关系。 (四)具体实施援助受虐妇女的工作原则 1.保密原则 是指保守与受虐妇女有关的、在助人过程中透露给社会工作者的秘密资料,是保证受虐妇女愿意并放心交谈的先决条件。 2.接纳原则 即尊重受虐妇女的基本人格,积极地无条件的对待她们,尝试去理解她们真正的感受,帮协助她们思考并表达其对自己的问题的看法。 3.个别化原则 强调考虑受虐妇女的感受、经历和要求。相信受虐妇女对其所处的情境、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都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视每一位受助者都是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 4.非批判原则 是指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行为,也不要随意指责。 5.案主自觉原则 (1)认同受助者都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负有抉择的责任; (2)工作者应鼓励受助者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增强其力量,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工作者要耐心的培养受助者自决的能力,即应求助者对自己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方法作出决定。 (4)帮助案主认识自己的问题和需要,分析情况,鼓励案主自主寻求获得协助,可提一些建议,供其选择。 二、微观方面对受家暴伤害妇女提供的援助服务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目的是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成长。而实现援助受虐妇女的个案服务工作目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操作实施,需要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段。 一个完整的援助受家暴妇女的个案服务工作过程包括以下程序: 1.接案 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基础和开端,也是专业助人活动成功的前提。因此针对受虐妇女的特殊性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援助受虐妇女活动的关键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方式,如是否是主动求助、他人转介,或是由社会工作者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象; (2)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类型,如是否是自愿性求助、非自愿性求助; (3)了解受虐妇女求助的过程; (4)帮助受虐妇女接受社会工作服务。 2.预估 预估,即收集资料和了解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了解受虐妇女的问题及成因; (2)运用绘制家庭结构图、社会生态系统图、社会支持网络表等手段了解 受虐妇女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包括其人格特征,能力、优势与弱点; (3)了解受虐妇女的需求和希望获得的帮助; (4)了解受虐妇女与环境互动的状况。 (5)与受虐妇女建立专业关系,实施援助目标,激发受虐妇女改变的动机, 协助她进入角色,愿意接受协助; (6)作出评估报告。 3.制定介入计划 援助受虐妇女的介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协助受虐妇女明确改变的目标,包括长远的目标和眼前的目标; (2)分析和寻找她的资源以及可以使用的资源,寻找促进改变的可行性机 会或条件; (3) 制定介入策略,包括介入的技巧,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以及任务,形成 可行性计划; (4) 订立行动契约,明确受虐妇女和工作者之间各自的角色、责任和承诺; (5) 明确具体的工作程序及进程。 4.实施介入计划 (1)直接介入计划 针对受虐妇女个人、家庭,或其他与之有关的成员,重点是协助她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尝试调整与家庭成员或与之有关的人际关系,用行动改变现状。 (2)简介介入计划 主要是由工作者承担改变受虐妇女周围环境的工作,主要工作包括: 1.运用和发掘社区的人力资源援助受虐妇女,协调居委会。邻里等资源, 帮助受虐妇女处理危机状况,对施暴者进行严厉谴责和教育。 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3.协助受虐妇女思考如何安排今后的生活,包括生活就业抚养孩子等,解决 受虐妇女最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 4.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对家庭暴力意识提升的社会宣传。 5.评估 针对受虐妇女的介入工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受虐妇女的介入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回访受虐妇女,了解她们被介入后的生活状况,与丈夫家人等的关系是 否有改善,应对困难的能力是否增长等。 (3)巩固受虐妇女已有的改变,积极促使其建立自信。 (4)终结、解除与受虐妇女的专业工作关系。 (5)转介,与受虐妇女所在社区及其相关的服务机构沟通,以便继续巩固和 支持受虐妇女。
(二)小组工作介入 对家暴受害者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受家暴妇女支持小组来解决。该小组成员可以由几名长期从事反家庭暴力活动并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工作者和受到家庭暴力的人员组成。小组的目标是通过有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彼此交流,舒缓情绪和心理压力,提供情感上的相互支持,通过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受暴者支持小组的主要工作过程可分为: 1.宣泄情绪。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工作技能,使组员形成彼此接纳、尊重,产生一种共鸣的气氛,组员在分享过往经历时,可以适度宣泄。
2.治疗伤痛,重建自信。 工作者要帮助受暴者看到已有的伤痛如何影响自己,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技巧让受暴者从伤痛中走出来,学习自爱,重建自信,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3.赋权受暴者。 赋权是指个人或集体使自己的生活或社团获得权利和能力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受暴者增强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统治别人的力量,而是受暴者提高自己内在力量的能力。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 4.建立受暴者支持网络。 在组员已经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彼此支持,互助自助。使受暴者相信有改变自己命运及环境的能力,通过集体行动,共同争取权益。 对接受过小组辅导的受虐妇女的追踪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援助受虐妇女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小组活动期间,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性别分析工具和受虐妇女共同讨论她们的处境以及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等内容。 1.因素分析 应用“大树图”分析方法在小组中动员组员以参与式的方式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问题作相关因素分析,还可以应对这一组员找出的问题作干预行动计划的讨论。 2.两种发展模式分析 ①妇女参与发展模式: 侧重点:受害妇女。 对家庭的看法:家庭是和谐无冲突的,利益均等,相互依赖的关系。 对家暴的看法:是家庭问题,私事,家务事。 对受害妇女的看法:受害妇女是弱者,是被动的。 方法:注重外在、形式。 目标人群:受害妇女,要提高她们的素质。 关注点:效率。 对资源的权力:关注受害妇女获取资源。 策略:妇女问题、妇女救助项目。 ②性别与发展模式: 侧重点:社会性别关系。 对家庭的关系:有合作、有冲突、有权利关系。 对家暴的看法:是社会问题,对权利的侵害。 对受害妇女的看法:受害妇女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内在的潜能,有改变的动力。 方法:社会性别敏感,意识提升,改变观念。 目标人群:男女两性,注重男性的改变:制定、执行政策的相关机构。 关注点:改变性别关系。 对资源的权力:不仅使受害妇女能够获取资源、还能够控制资源。 策略:社会问题,社会多机构合作、承诺,男女共同参与,对施暴者的教育与辅导。 (三)社区工作介入 家庭暴力的社区介入模式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资源,以形成社区内多机构的合作,来干预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其所引发的伤害。比如,将社区中的公安、司法、妇联、中介组织及其他部门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全社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 以警察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为例,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警察“社区为本”的反家庭暴力模式,并同时发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让警察和社会工作者形成合力来防治家庭暴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警察就开始介入反家庭暴力运动。美国警察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是美国近年来对家庭暴力的认识转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