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个性气质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

浅谈个性气质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

浅谈个性气质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孙书涛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同样,艺术家也有各自的气质,从而影响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从事绘画创作的目的就是在于表述自己的情志意趣,以及对事物本质和生命活动的理解。

艺术风格之产生不可能是仅凭主观愿望便可一挥而就的,它的成因包含有诸多的自然因素,自有其发生的客观规律。

同时我们也认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从主观出发的美学追求的必然结果,是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因此,它的形成具有着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本文重点谈个性气质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

一、影响艺术家风格形成的因素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从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它体现着艺术家的独创性也标志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趋于成熟。

一般来说,艺术风格主要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风格。

广义上还包括时代风格: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民族风格:如日本的浮世绘艺术风格;地域风格:如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素有“京派”和“海派”之分;流行风格:如某些流行建筑风格等。

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

既与艺术家个人情况有直接关系,又与他所生活的外部因素: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倾向、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才能;他所生活的特定历史条件、时代特色、社会状况、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家风格的形成首先受艺术家气质的影响。

每个人的气质秉性,产生了对艺术美认识上的差异,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艺术作品的风貌也各不相同。

充分发挥个人性情作用,有利于自己风格的形成。

二、个性气质因素是艺术家风格形成的最其本因素“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范畴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王充在《论衡.儒增》篇曾作出过“气乃力也”的论断。

在艺术活动中,“气”也能够形成冲击观照者感官和心灵的力度。

当然,这种“气”取决于艺术家的情志意气和作品的精神内涵,冲击观照者感官和心灵的事物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选材、构思和画面表达方式的基础。

而艺术家的情志意气又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气质,所以艺术家自身的气质对其在创作过程中的选材、构思和画面表达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气”对艺术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影响,物质本原之气(元气、精气、血气)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

艺术创作,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想像、构思、联想等给创作主体或对象梳理秩序的过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认为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跟人与生俱来的创作才能有关,而这种才能正是根源于生命中的血气,所以他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由于艺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艺术构思和艺术想像,所以,物质本源之元气、血气和精气也就成了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想像的物质基础。

正是因为气的贯注,宇宙万物(包括人)才有了勃勃生机,才显示了玄妙莫测的变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或审美关照中为这个世界而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感动,进而才有了将这个世界反映和表现出来的愿望和冲动,于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便在这强烈的愿望和冲动中被摄入艺术思维和艺术创作活动中,最终成为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形象或意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说过“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

天之所在,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

”他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然后变为手中之竹,也就是把自然界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的概括。

这是艺术创作活动由物激心,由心追物,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气在艺术家选材和构思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除了具有上述含义外,还被用来指人的个性,气质和品格,因为哲学理论认为气具有清浊、阴阳这些不同的属性。

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秉承了这些不同的“气”,就会导致人的个性、气质和品格的差异,比如:性格豪放,热情澎湃,性喜崇高挺拔的对象,关注自然、社会、人生重大题材,善于用雄壮美的形式表达他要表达的内容与感受,其作品易呈现阳刚之美;相反,性格温柔细腻,情感深沉丰富,喜爱关注自然,社会,人生中秀美频繁的对象,善于用婉约的艺术形式创造意象、表达思想感情,其作品易呈现阴柔优美的面貌。

即使同是表现重大题材、崇高对象的作品,具有阳刚之气与具有柔婉气质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也会具有不同的风格面貌。

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杰出创作,米开朗琪罗的雄壮﹑达.芬奇的深沉﹑拉斐尔的优雅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气质在艺术家形成其创作表达方式的独特性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正是因为气质在艺术家进行构思和创作表达方式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说:个性气质因素是艺术家风格形成的最其本的因素。

正如瑞士著名美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所说的那样:“气质当然不能造就艺术品,但它在广义上正是我们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重要成分的东西。

”①黑格尔也肯定风格与个性的关系:“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

”;法国文学家布丰认为“风格就是本人”。

由此可见,艺术风格是活生生的生命气息,是灵动鲜活的内在灵魂,是艺术家顽强而执着的个性。

三、个性气质影响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表现众所周知,郑板桥善画竹。

竹生长于青山、峰根、岩缝之中,若栽于盆中,不久即憔悴,只有移植到山石中,才能茁壮成长。

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在为竹写神,写生,颂其节操、品格,同时也抒写了自身的孤高豪迈,傲岸不屈的个性和情思,也正是他个人气质的表现。

他的竹有的只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外国艺术大师中,个性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的例子也很多:波提切利在描画一个女人体时,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她的身材体态。

他作画时的强烈情绪赋予每个形体以独特的气韵和生命,他的画中尖削的肘部,线条活泼的前臂,在胸前展开的五指,而且每根线条都充满着活力,无不显示着他心潮澎湃的心境。

而洛伦佐和他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画家,在他周密细致的造型中,形象基本上是静态的,他的人体却没有了波提切利画面的动感。

这是气质上的差异,而且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差异到处都存在。

凡.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的画家:劳特累克、修拉、高更等人以后,他在这个有着频繁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的崭新的世界面前手足无措。

他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这个时期凡.高绘制的新作品,不是朋友们的翻版,便是朋友们的大杂烩,使他在作品中失去了自己。

起初,他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作画速度太快、情绪太强烈,所以笔法粗旷,于是他试着画得慢一点,冷静一点。

可是工细的画法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在受酷刑,再看看画面更糟糕。

他试图把笔触隐藏在光亮的色彩之下,用平滑的薄涂法来代替叠色的笔触,但这一切徒劳无功。

凡.高终于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道路,况且他本来就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于是,他又回到了他原来那极度冲动、高度紧张、敏感的创作状态中。

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四、研究个性气质对我们自身和当代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1、对我们自身的现实意义:艺术风格的完善,需要艺术工作者逐步的、长期的探求,它是个渐变的过程。

通过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和把握,逐步寻求“自我”审美意识的发现,然后经过不断的深化、提高、探索、创新、发展和总结,加之对自己性情的正确把握,在创新中求合理,在发展中求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才能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意味的艺术风格。

2、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美国美学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技术脱离了人格的表现,技术便只是手艺而已,因为技术是个人的表现工具。

所以最好的技术便是最易于使个体发挥创造性的手段。

美术训练中的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特长选择运用。

有的老师心是好的,就是方法不好,他只想学生象他自己,一点一画,都要象他。

这样只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进而迷失自己的追求。

就水彩的表现而言,如果是源于人的性格类型,引发对描绘客体的不同态度,例如某些学生喜欢粗糙的纸张,倾向于再现视觉粗略和速写律动的印象,某些学生则喜爱用平滑的纸张,趋于表现精致的细节,讲究技巧,表达三度空间感等。

作为指导者就不能强迫学生改变他自己的选择,相反,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应该得到认可并使其发展,引导学生发展各自的气质优势。

就版画的制作表现而言,并不是所有的版画形式都适合不同气质的学生,有些学生喜欢运用线条,而有些学生则擅长黑白对照的三度空间效果。

学生最初的选择本身就显示了他的个性和爱好,而他的个性和爱好也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喜欢独自倾诉的学生会选择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有移情倾向的喜爱写实主义风格;感情强烈、富有激情的学生会选择表现主义;爱思考的学生会选择观念艺术。

虽然学生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同一形式中也各有千秋。

而且这一选择也只可能是针对某一阶段时间而言。

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爱好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不鼓励学生定此一家,终身不渝。

我们鼓励有内向性格的学生作心象描绘的尝试,但也不能断定此人的性格只能作这样的尝试。

成功的教育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选择、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尊重他们各自不同的选择,学生一旦做出了选择,指导者就有义务充分理解,并给予方向上的把握。

最终,丢弃形式,放弃选择,建立学生自我的艺术形象。

总之,随类附庸,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将迷失自己的艺术定向,失去自己的风格。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艺术的道路上,要想创出自己的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要吸收前辈艺术大师们的营养,同时要能及时地从前辈们的风格体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形成适合自己个性气质的艺术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