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网络支付诈骗案例汇编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2016年11月前言近年来,不法分子借助电信、网络等手段实行诈骗犯罪的案件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诈骗金额触目惊心,既损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又扰乱了社会经济金融秩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
各类电信、网络支付诈骗手段不算高明,但诈骗者利用人的贪心、粗心屡屡成功实施诈骗,特别是对金融知识欠缺、社会经验少、警惕性低的学生和老年人来说就更容易中招。
为了提升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和资金安全意识,准确识别诈骗者常用诈骗手段和诈骗伎俩,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以“金融安全服务人民”为己任,精心收集、整理了辖内金融机构遇到的十类常见电信、网络支付诈骗案例,通过分析案情,剖析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范电信、网络支付诈骗的一些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进一步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增强资金保护意识,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环境。
目录案例类型一中奖陷阱需警惕补贴诱惑要拒绝 (1)案例类型二恐吓诈骗勿惊慌冷静核实防上当 (4)案例类型三个人信息要严守钓鱼网站要提防 (9)案例类型四奇怪短信切勿信陌生链接切莫点 (12)案例类型五“熟人”信息要甄别转账汇款要慎重 (14)案例类型六境外诈骗伎俩多网银介质莫提供 (16)案例类型七密码简单易破解账户安全需重视 (18)案例类型八网络黑手需防范卡片信息莫泄露 (20)案例类型九二维扫码需慎重手机安全要注意 (22)案例类型十中介办卡莫轻信来源渠道要认清 (24)案例类型一中奖陷阱需警惕补贴诱惑要拒绝一、基本案情案情一:2016年7月26日15点30分,一对老年夫妻来到衡阳市农行船山分理处办理无卡存款10000元,负责办理业务的柜员看到两位老人行情有点异常,就反复提醒老人谨防受骗,老人并没有理会,而是情绪激动,强烈要求柜员马上办理该业务。
柜员边办业务边存疑虑,经查对方银行卡的明细,发现5天前该银行卡也有一笔1万元的无卡存款,但是钱到账后仅过了几分钟就被取走。
此时,柜员确认这位老年人可能被骗了,于是,将情况及时报告网点主任,并紧急启动预防诈骗预案。
一方面,暂缓对该笔资金进行支付,另一方面,再次跟客户沟通,向他们讲解多种形式的诈骗案例。
经过网点人员的努力沟通,老人的妻子从身上拿出一张宣传单,说他们参加了某保健公司成立23周年庆典的刮刮奖券,中了二等奖100万元,但公司要其先存入保证金5万元,并且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办理,过期失效。
尽管二老仍不相信被骗(因为宣传单上有北京公证处公证员的照片和联系方式等),但银行运营主管还是对该账户进行了应急控制,并劝说老人及时到公安局报案。
老人回家后,对方又多次打来电话,要老人把钱存到他们工商银行的账户上。
老人告诉对方在农行存款的情况,对方挂断了电话,再打该电话号码,发现已不能打通。
此时,老人才恍然醒悟过来。
案情二:2016年3月11日下午5点55分,一位男性客户一边打电话一边走进衡阳交通银行珠晖支行自助银行,随行的还有他的两位朋友。
该客户进入自助银行后,没有停止手机通话,而是立即拿着银行卡到ATM机进行业务操作。
这时,珠晖支行的客户经理刚好从自助银行旁经过,看到该客户一边报着自己银行卡的金额一边问对方如何操作,觉得很可疑,于是问了他的随行朋友才知道他想要领取“生育补贴”。
随后,两位客户经理带领该客户到大门口了解详情:该客户当时接到一个省财政厅电话,说有一笔生育补贴共计1700元钱要给他,要他到ATM机旁边操作,联想到前一阵子他老婆刚生完孩子,于是信以为真来到自助银行领取。
两位客户经理听后,立即意识到这是典型的“补贴”诈骗案件,于是跟客户仔细解释该电话的可疑之处,客户听后也立即醒悟过来,对两位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
二、主要特点这类以“中奖”、“补贴”为诱铒的诈骗案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诈骗对象具有针对性。
犯罪分子往往将社会经验相对较少的学生或警惕性较低的妇女、老年人作为诈骗对象,利用“中奖”、“补助”的幌子吸引眼球,吊足胃口。
二是诈骗时间具有特定性。
犯罪分子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利用“撒网式”的诈骗手段,抛出各种利益诱饵,如果恰好这个时间段你经历这样的事,就比较容易相信。
三是诈骗招数具有多样性。
常见的招数有“奖学金”、“农机补助”、“生育补贴”、“购车退税”“刮刮奖”、“某公司周年庆中奖”等等,金额诱人,往往利用人的贪心来实施诈骗。
三、案例启示一是不要轻信各类中奖信息。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轻信电话中提到的各种补贴、补助,对特定时间点接到电话说要汇款的都要和对方核实身份,多问一些细节,对有疑问的要和家人及时沟通。
二是涉及到转账应及时警醒。
电信诈骗最终目的无非是通过各种手段诱骗受害者将钱财转账到不法分子账号。
因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只要涉及到银行转账,应当立即挂断电话。
三是银行方面要加强管理和培训。
柜员要做到“一看,二听,三问”。
一看,即看客户办理业务的种类和内容;二听,即倾听客户的讲话;三问,即问客户是否了解对方人的信息。
面对汇款客户,密切关注客户办理时情绪与意向,对于违反常规的人和事要多留心、多关心、多提醒。
善意提醒客户对可疑电话、短信等诈骗案件的警惕与防范,防止客户陷入诈骗陷阱。
本案中两个银行的工作人员能及时发觉诈骗,并合理引导顾客,有效防止了电信诈骗的发生。
案例类型二恐吓诈骗勿惊慌冷静核实防上当一、基本案情案情一:“你的身份信息已被毒贩利用,如果你在银行有存款,或银行卡上有存款,为保证你的资金不受损失,请转到公安局提供的银行卡上”。
客户胡某2016年4月24中午接的这个电话,差点让他卖小菜辛苦积攒的1500多元被骗,好在农行衡阳县支行洪市分理处的员工及时察觉并成功堵截,才挽回了经济损失。
4月24日11时40分,一中年男子来到农行衡阳县支行洪市分理处ATM存款机旁,一边操作一边接听电话。
正在大堂值班的网点主任察觉该男子用普通话与对方交流,神情慌乱、言语焦急,情况有些不太正常,当即提高了警惕。
他立即上前了解情况,询问客户打款给谁。
客户胡某说:“今天接到公安局的一个电话,说在邮局发现别人寄给我的一个包裹里夹带毒品,问我是否知道这回事。
我回答他没有这回事,对方再三劝我,说我的身份信息已被毒贩利用,如果我在银行有存款,或银行卡上有存款,为保证我的资金不受损失,就将钱转到公安局提供的银行卡上,并提示我按照他给予的指令到ATM存款机上操作”。
网点主任听完胡某述说后,立即将他带到柜台前查询对方账号情况。
通过查询,对方是3月6日在北京南三环用“零金额”开立的农行借记卡。
于是网点主任提醒该客户,这是一种常见的骗局,千万不要上当,对今后出现类似情况时,要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或到银行咨询,以免上当受骗。
后经查证,胡某包裹夹带毒品纯属子乌虚有的一场骗局。
案情二:2013年8月13日16时20分左右,一中年男子提着8万元现金到农行耒阳东湖处窗口欲办理一笔跨行汇款业务。
因通过BOS系统跨行汇款业务已来不及,柜员建议客户打电话给收款人,让对方发个农行账号过来,就在客户打电话给收款人时,柜员发现他说话神情有点不对并且对方是讲普通话,这引起了柜员的警觉,并详问他汇款给谁,是否是亲戚或朋友,同时要求客户把电话号码给他看,发现是外地号码,可能是骗人的,建议客户查清原因再汇。
可客户却沉默不语,神情慌张,一直不肯告知自己为什么汇款且收款人到底是谁。
在经过一阵询问之后,客户好不容易才透露一点信息,说是公安局打电话给他说郑州有一个人使用他的身份证开了十多个卡洗黑钱,现在公安局要调查看他是否与此案有关,同时要他先汇8万过去了解情况,并告诉他不要告诉其他人,耒阳市公安局会给他做担保(稍后,客户就接到一个自称给他担保的耒阳公安局的电话)。
至此,基本判断为一起电话诈骗,于是建议客户不汇款,但客户心存疑虑,怕有牵连。
网点当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同时打电话给诈骗分子,指明其是诈骗行为,并告知已报警。
经过多方努力劝说客户终于认识到自己被骗。
案情三:2016年8月2日,一位40多岁的女客户王某来到华融湘江银行衡阳岳亭支行,神情慌张、双手颤抖、紧盯手机看并催促快点开户。
根据分行保卫部防诈骗、防盗窃、防抢劫的案情分析和工作要求,该支行柜员感觉到王某有点不对劲,便告诉大堂经理,并要求跟踪服务。
大堂经理在服务过程中,发现该客户一直在接听电话,并来到自助银行想进行转账操作。
于是,大堂经理上前询问该客户是否认识收款人,客户说不认识,大堂经理劝阻该客户暂时别转账,先跟家里人联系再说。
大堂经理接过电话跟对方进行电话沟通,对方询问大堂经理是客户的什么人,大堂经理说是银行工作人员,对方听后马上挂了电话。
事后,客户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于是停止了转账。
后来经过大堂经理的了解,客户王某的身份证曾丢失过,她在当天上午9点接到“0734110”电话,对方说普通话,自称是“公安局”的,能准确的说出她的详细家庭住址,并且知道王某不久前曾丢失过身份证一事。
电话里还告知王某,犯罪集团已用她的身份证在银行开立了账户,并已在账户上存入了400多万,以用来从事犯罪活动,现已被“法院”冻结。
因办案需要和为了王某的其他资金不受牵连,要求王某立即将名下的存款全部转入“公安机关”指定的“安全账户”。
对方一再叮嘱王某不得对任何人透露,否则后果自负。
该客户回答从未在银行开过帐户,家里所有钱都是由其老公在银行办理,对方要她自己来银行开立活期帐户,将16100元钱存进去,然后转到指定帐户,信以为真的王某不曾来得及仔细想思考,一想到家里的存款可能被冻结,立马来到银行开户。
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该支行工作人员推断这是一起典型的电话诈骗案件,于是,一边安抚客户情绪,一边向客户说明国家机关是不会通过电话来办案的,陌生电话要求转账的都是骗子,并告诉她以后接到类似电话可以先与家人、公安机关及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详情再做处理。
王某听后恍然大悟,连声道谢。
二、主要特点一是事发突然,难以核实。
不法分子通过突然告知一个意外的信息,利用常人的猜疑心理,难以核实事情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实施诈骗的目的。
不法分子通常假扮成公检法人员,以被骗者“转移资金到安全账户”、“涉嫌犯罪需要担保”、“亲戚朋友发生意外事故”等各种理由要求转账。
二是事出有因,对号入座。
不法分子以特定身份,编造一两件可能和选定对象相关的事项,利用常人的担心、趋利避害心理来实施诈骗行为。
三是链条作案,步步设套。
通过集团化作案,分工明确,系统的、链条式的作案,利用强化效应,让受骗者一步一步陷入诈骗圈套。
不法分子通常先恐吓,再留所谓公检法电话,层层设套,最终引诱受骗者转账。
三、案例启示应对该类诈骗,应该设好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当面咨询、沉着应对。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恐慌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使措施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