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会计信息质量。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治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经合组织(o ccd)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是:“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从上述定义中能够看出,作为维护公司各方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多种治理机制去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歧。
当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分歧时,激进的参与者通常采取自利型盈余管理,而非通过利用公司资源来获取更大的价值。
换言之,他们不是去把“蛋糕”做大,在“蛋糕”的分配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使每个成员获得的份额增加,而是在“蛋糕”保持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地通过改变“蛋糕”的分法使一部分成员获得的份额增加。
正是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未能恰当地去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歧才导致此类舞弊行为的产生。
在现代化的公司中,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歧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上。
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内部制衡机制也就越健全,那么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才能更为合理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会计质量就越有保证;公司治理结构越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换言之,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
故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预防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由之路。
2会计信息系统对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seligman(1993 )把会计称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会计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在签约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契约主体作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分别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这主要是由利益相关者各自不同的目标所决定,他们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利益存在着冲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可能都完全实现。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计量和评价过程中,而会计和审计是实现计量和评价的主要方式,这就使得利益冲突集中体现在财务冲突上。
这时,具备财务操纵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就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使契约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如果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的,且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则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公司治理框架内的各项制度就能够更好地加以安排,使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2.2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如前所述,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股东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而一旦公司持续经营亏损,最终资不抵债或进入破产等其他非正常经营状态时,控制权势必面临着转移。
而会计信息系统在鉴定公司是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还是破产等其他非正常经营状态时,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往,当真实、及时的会计信息在契约参与者之间传播时,预期自身产权权益会受到严重损害的一方就会联合起来,采取内部谈判或外部市场机制,获取公司治理的支配权,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集中对称或分散对称。
无论是集中对称还是分散对称,都是在优化配置企业的控制权,而只有在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情况下,集中对称或者分散对称才是有价值的。
2.3有利于监督、业绩评价和激励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为了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必须实施相应的监督和激励。
监督是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监控, 防止代理人的过度风险行为和掠夺性资产转移行为发生的机制。
激励是通过报酬激励、声誉或荣誉激励、聘用与解雇激励等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效用。
监督和激励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把股东的利益与经营者的目标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去监督以及依据什么去激励?这需要一个主要标的和经营者业绩评价用以监督与激励,而非盲目地去监督经营者的一言一行和毫无依据地对经营者进行奖励。
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真实记录并反映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并对其进行监督。
只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有效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并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进而决定是否进行激励以及如何激励。
3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会计信息质量3.1几种经典治理模式的特点3.1.1英美治理模式英美公司治理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股权至上。
公司所有制度和安排都紧密围绕着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核心理念进行设计和展开。
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股权高度流动,股权结构高度分散。
②更依靠外部治理机制进行监督。
公司只设立“单层董事会” 以外部董事为主,不设监事会,董事会下设有审计委员会,兼有监督职能,外部独立审计十分强大,客观上对经理层形成较大的外部约束力。
③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公司融资方式以直接融资为主。
3.1.2 德日治理模式与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不同,债权人主导型治理是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最大特点,这种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股权结构表现为法人相互持股、环形渗透。
②公司同时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
尽管同时设置,但德日略有不同,日本是“二元单层模式”,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由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与董事会一起共同行使对经理人等管理层的监督权;而德国公司实行“双层董事会”制度,首先由股东大会和工会选举出第一层一一监事会。
然后,由监事会负责提名组成第二层管理董事会,并对其进行监督。
监事会下设了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
③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银行往往成为第一大股东,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3.2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3.2.1 英美治理模式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在英美治理模式下,股东多数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多数是基金等非银行机构。
由于股权高度分散,单个投资者所占的比重极小,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公司的决策进行干预,但是联合所需的组织成本巨大,而且部分股东容易“免费搭车” 。
实际中,这些单个投资者一般很少参与公司决策,他们更大程度上是短线投机,一旦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者业绩不满,就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持有的股票。
由于投资者不参加公司的日常管理, 作为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唯一评价,会计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公司内部监督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治理者会利用各种方式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实施影响,他们还会发展强大的独立审计以限制公司报表编制者的会计剩余控制权。
除此之外,强调“市场监控”作用的美国模式,同时也注重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也存在着“以市场和投资者利益为导向”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成为投资者“用脚投票”或者继续持有还是增持股份的直接依据,再加上投资者更关注从二级市场上获取的价差,故而会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非可靠性,存在一定程度偏差的会计信息是他们可以接受的。
因此,如前所述,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
322 德日治理模式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与英美不同,德日治理模式下,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不是主要用来决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德日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对欠发达, 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融资,故而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银行,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决策,对公司的经营方案和投资方针发挥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公司经营的监督者,与外部投资者相比,银行大股东能轻而易举地获取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这使得在会计信息在没有对外披露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满足大股东对会计信息的事先需求,从而导致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需求不受重视(2)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以市场为导向。
强调“市场监控”作用的美国模式,股东通过“用脚投票”对公司管理决策施加影响,所以法律没有过多干预会计政策的选择,其会计政策“以市场和投资者利益为导向”。
德日的证券市场相比美国并不发达,法律留给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很小。
在日本,政府不但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税务准则也由政府制定,加上有会计准则依附于税务准则的传统,使得企业会计一定程度上变成税务会计。
而以增加税收为目的的税务准则,往往会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从而限制成本费用。
这样势必导致其会计政策的选择不能“以市场和投资者利益为导向”,因此其会计信息谈不上用于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
因此,在德日治理模式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更倾向于“受托责任观”,更加注重会计信息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对相关性则相对不重视。
4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舶来品”,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历程来看,1 9 9 3年《公司法》的发布,分别规范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
2 0 0 1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2 0 0 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相继颁布,要求上市公司实施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其内部制衡机制。
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更是一个政策推动的产物。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董事和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
从各个组成机构的职能来看,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日本较为类似,更倾向于“二元单层模式”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但有英美模式中的外部董事,还吸收了日德模式中的监事会制度。
从理论上讲,这应该能够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
但《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只是对两者的职责进行了笼统规定,尤其是在财务的监督方面并没有明确界定两者的具体责任。
在实践中,这种职能交叉重叠、缺少分工协调以及责任划分不清的状况必然导致内部监督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双方积极性的提高。
只有真正落实各种制度,使其能够各司其职, 相互制衡,才能使公司治理结构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得到优化。
主要参考文献:1]颜敏,李现宗,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 ].会计研究,2004 (2):23-28[2]joel seligman.the new corporate law[j]. brooklyn law review,1993 ,59(1).:3]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 ].会计研究,2 0 0 2(4) : 2 4-31 .:4]潘琰,辛清泉.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一一基于契约理论的理性思考]j ].会计研究,2 0 0 4 ( 4 ): 1 9 -23 .[5]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 ].会计研究,2003 (7):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