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集合(A-K) 分类: 地理学 | 标签: 自然地理, 名词解释, 地理 A 岸礁(fringing 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 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 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 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 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 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 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 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 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 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C 残积物(eluvium)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基岩经物理化学风化后,逐渐形成与母岩不同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其成分主要为基岩碎屑、黄褐色铁质斑点、红土质(铁铝质)、高岭土和粘土等,无分选,亦无层理,只因风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层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异,构成复杂的风化壳剖面[10]

草原(steppe)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9] 草原气候(steppe climate) 半干旱性质的气候,分布在沙漠外围毗邻地区。年降水量较少(<500毫米)且降水变率较大,集中在夏季,以阵性雨为主,蒸发较盛。土壤水分仅供给草类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长,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则因所处纬度而不同。[17]

草原土壤(steppe soil) 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的大陆内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 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㈡ 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较少;㈢ 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8]

侧向侵蚀(lateral erosion)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侧向侵蚀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由于主流线迫近凹岸和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蚀,凸岸堆积,这就使弯道曲率半径不断减小,离心力不断增大,横向环流随之增强,侧向侵蚀也就相应增强。[7]

产流(runoff generation)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产生径流的现象,是径流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流现象和产流过程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14]

产沙量(sediment yield) 一定流域岩石在风力水力热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蚀和输移,被侵蚀的岩石经过输移过程中的冲淤变化,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泥沙数量称为该流域的产沙量。[12]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外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林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有明显的建群种,分层明显,乔木1-2层,其下有显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以草质为主,木质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很少被子植物种类。[24]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潮汐通道(tidal intel) 又称“进湖口”。海洋连接河口、海湾、泻湖间的水道。是潮水进出的通道。世界上许多海港利用潮汐通道作为进出海港的深水航道。[10]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简称“沉积”。被搬运的物质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10] 沉积物(sediments) 沉积作用堆积下来的物质称为沉积物[10]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 具有一定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地层单元。这些特征和标志能反映沉积物(岩)形成的环境,所以沉积相即指一定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的组合。[10]

城市气候(urban climate) 城市地区的特殊的气候状况。城市地区高耸密集的建筑物,纵横交叉的沥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局部性气候。较郊区具有气温偏高,多雾,对流性降雨增多,风变异性大等特点。[14]

城市热岛(climatography) 指高层建筑集中的大城市,由于下垫面性质改变,以及人类活动释出余热给空气,使城市气候较周围郊区高些,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14]

承压地下水(confined groundwater) 充满在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压水特征即深处的承压水由上部水的静水压力而具有水头压力,承压水因水头压力而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12]

赤道(Equator) 通过地心并垂直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割线。[11] 赤道带(equatorial zone) 在地球南北纬10度之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17。37%。此区域内全年受到太阳辐射最强,年变化小,日变化大。[16]

冲沟(gull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