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中国哲学源于农耕文明。
农时农耕尤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人视大自然为母亲,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依赖之情,更极
为推崇汉代的儒学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
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自然结合
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
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
绿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受人喜爱,原因
就在于未发酵的绿茶一经冲泡,其形状、颜色、气味无不给人自然
的气息,或看、或闻、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葱绿的自然一般心
旷神恰。
紫砂茶具也在种类繁多的茶具中获得最多宠爱,是因为紫
砂这一陶土精灵给人以质朴的泥土芬芳和无限的天地灵气。
中国历
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
竹林间煮茗论道。
数千年的文化熏陶,赋予了茶“淡泊”“宁
静”“返璞归真”等神韵。
一方斗室,一豆青灯,一杯香茗,常常
使人气定神闲、物我两忘,得以感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
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
奶茶方才饮用。
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
用的骨瓷。
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
人主义。
比如,邀请别人来喝下午茶时,女主人们势必要拿出家中
最好的茶,费尽心思做出美味的茶点,还要换上最得体的服饰,从
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面,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
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
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
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
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
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
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
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
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
英国曾一
度国力强盛,称霸海上,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而英国人普遍
有一种自傲排外的岛国心态。
加之,英国文化中存在一股强大的向
上的价值取向。
因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
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
喝下午茶自然也不
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到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
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
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
场时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
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击着人们悠闲的传统饮茶方式,人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品味茶的内涵或者精心准备下
午茶的服饰。
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经历,深刻的
变革。
中国茶文化不再过分追求玄思静想,英国茶文化也简化了其
过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复的礼仪。
中英茶文化逐渐出现交汇点,成为
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今
日渐低迷,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茶文化却正风靡全球,如何保护
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中西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也有迥异之处。
从茶名的起源到茶的多维意义分析,再到茶的多重词义分析,可以充分感知中国茶文化
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今。
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饮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
化范畴。
中国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相融合,形成了以哲学为
基础的文化理念。
中国人喜欢饮茶,清茶一杯,舒缓压力,释放情感。
中国人饮茶更强调茶性,即从饮茶中体味茶之深刻意境和思想
内涵,以获得精神的升华与审美的体验。
西方人喜欢喝红茶,饮茶
习惯也十分讲究,分为上午茶、下午茶等,饮茶时配以茶点,不仅
可以休闲娱乐,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
西方人更追求茶的实用价值,注重茶的物质特性,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义,更追求一种茶文化的意境与韵味,这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形态。
西方的茶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礼仪与用途,更强调一种具体的实质特性,这也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