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评 估 论 文 第 1 页 共 8 页
1 三峡工程项目分析
1.引言
1.1项目评估定义 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2.评估对象:三峡工程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航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与影响。 3.评估背景和目的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80万平方公里,水蕴含量占全国的40%。它不仅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富饶,也给沿江居民带来灾难。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以及1998年,长江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人员伤亡惨重。对长江的治理问题,牵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项 目 评 估 论 文 第 2 页 共 8 页
2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关于三峡工程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到今天也没有停息。所以此次我们将对三峡工程进行系统的政策评估,从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三峡工程政策效果,同时采用其他政策评估方法试图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
4. 政策制定
4.1问题的提出和方案的制定 三峡工程的提出,完全是从我国自然的、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政策评估 2 的。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从1860年到1954年,共发生5次特大洪水,给流域内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解决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各种综合治理的措施,其中兴建三峡工程是各项治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工程。此外,通过三峡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缓解中下游经济中心地区的能源危机,还可以提高川江航道通过能力,降低航运成本,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实现南水北调以及灌溉、水产、旅游、库区养殖等效益。 三峡工程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按照了政策制定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遵循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在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中,还遵循现代政策科学的要求,充分考虑了成本效益的原则。经过多次的论证,从全国大局和综获效益出发,提出了现行方案并非最佳方案但却是最为适用且较佳的方案。
4.2列于政府议程 由于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问题,所以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列入了政府的政策议程。1958年初,周恩来亲自负责该项工作,召开有关会议,提出报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三峡工程又再次提上政府议程。国务院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分专题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各种政策方案或报告,经过充分讨论论证和征求各方面意见,最终同意兴建三峡工程。 项 目 评 估 论 文 第 3 页 共 8 页
3 4.3政策合法化
三峡工程事关大局,须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国务院于1992年1月将三峡工程议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邹家华副总理于1992年3月2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五次会议做了《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于1992年4月3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至此,三峡工程的政策采纳和政策合法化过程就宣告完成。
5. 三峡工程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三峡工程总投资、三峡工程淹没的实物成本、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成本。据统计,枢纽工程总投资为9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共400亿元,其中,湖北省为53.51亿元,重庆市为315.55亿元,中央支配30.93亿元。
5.1国民经济评价 按影子价格和10%的社会折现率,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和早建、晚建、不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态经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净现值(即产出总现值减投入总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按规定,净现值大于零,或经济内部收益大于10%,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5.2财务评价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现行财务价格,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获利能力和贷款清偿能力。根据以电养电的方针和有关规定,设想的资金采源是: 自有资金(包括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投产后的收入)占64.7%;防洪、航运分摊的投资74.5亿元,豁免本息,由国家基建投资占11.9%;国内贷款109.8亿元,占17.5%,年利率9.35%;国外借款37.1亿元(10亿美元),年利率8.5%。三峡工程从第12年起机组陆续投产后,本身收益可以基本满足后期工程施工的资金需求,故筹措三峡建设资金的关键是前12年。前12年需要资金180.3亿元,除去自有资金,实际需要筹措的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22.8亿元,国内贷款76.8亿元,短期债券5.0亿元。按500kw末端上网电价 项 目 评 估 论 文 第 4 页 共 8 页
4 9.3分/kw·h (这一电价是按10%的投资利润率测算的,低于新建水、火电站的电价)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利税率为12.1%,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均为20.6年,即在工程全部竣工后的次年,就可以还清全部贷款和回收全部投资,说明三峡工程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5.3 国家承受能力分析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仅占工程建设期(1989—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均以1986年不变价计算)0.73‰和1.23‰,低于宝钢一期工程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投资所占份额。所需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消耗量占施工期国内生产总量的0.12%一0.33%,所需外汇约10亿美元。国家完全有能力承担。
5.4物价上涨对经济评价影响 在国民经济评价中,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采用影子价格,并以规定的折现率计算出评价的主要指标,物价上涨对评价结论没有影响。财务评价采用1986年末财务价格,若投人物价格上涨,则电价也应同步上涨,因而对财务评价的结论也没有重大影响。据估算,如投资上涨30%,电价需由9.3分/kw·h提高到12分/kw·h,这一电价仍是较低的,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仍基本不变。
6.三峡工程效益分析 三峡工程的效益不可估量,我们仅从防洪、发电、航运方面分析其效益。 6.1防洪的功效与不足 6.1.1防洪的功效 三峡工程可以非常有效控制洪水,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和目标。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工程建成后在重 项 目 评 估 论 文 第 5 页 共 8 页
5 庆至宜昌段形成巨大水库,当水位达到海拔175米时,水库可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可有效调节和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对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峡水库的泄洪闸最大泄洪流量是按照1870年长江大洪水为设计依据,泄洪流量可达每秒10.25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其洪水调节能力强大,可以消减洪峰流量高达2.7至3.3万立方米每秒。该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受其保护的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人口大约为1500万,土地约为2300万亩。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所调节的实际坝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 国家 工程名称 所在河流 库容(亿立方米)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泄洪能力(立方米/秒 建成年代
委内瑞来 古里 卡罗尼河 1380 1537 30000 1986 前苏联 克拉斯诺耶尔斯克 叶尼塞河 733 885 12000 1967
中国 丹江口 汉江 209 379 49000 1973 中国 三峡 长江 393 4510 100000 2009 防洪能力比较
6.1.2防洪的不足 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所调节的实际坝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然而由于长江下游有多条支流汇入,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并不能享受太多三峡工程的防洪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