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俗风情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
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岗、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南岗古排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浓缩,是瑶族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排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正为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和推崇。
为更好地弘扬、挖掘、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浓郁神秘、多姿多彩的瑶族风情魅力,充分发挥瑶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8年,连南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科学发展之城、美丽和谐之都”定位为连南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将连南打造成为“绿色产业强县、民俗文化圣地、休闲品质之城”,将连南建设成为粤北一颗璀璨明珠,使连南成为清远乃至广东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以“幸福瑶山丽质连南”为主题的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旨在通过展示风光旖旎的连南山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瑶族文化,打造连南文化品牌,宣传推介连南,带动自治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实现“民俗文化圣地”、“世界瑶族文化艺术之都”的目标,推动连南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本次瑶族文化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国家民委、省、市祝贺团的领导、全国11个瑶族自治县的代表和国内外众多游客等各界人士。
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陆续展开的庆典大会、大型歌舞表演、连南瑶族耍歌堂(含公祭盘古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锋论坛、瑶族民间服饰展览、评奖和瑶族绿色农副产品展、连南瑶族风情摄影展览等精彩纷成的活动,使得各界来宾充分领略到了瑶族文化的魅力与连南特色经济的潜力。
在本次瑶族文化艺术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文化节的开幕晚会,整台晚会由知名策划人海雅策划,国家一级舞蹈编导邓林导演的《瑶山瑶》歌舞晚会拉开序幕,全场以<瑶族舞曲>为线索,不仅展示了华丽绚烂民族服饰,而且全部由普通瑶族同胞表演的原滋原味的欢快热烈的传统歌舞,展现了连南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也展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堂长鼓舞”“耍歌堂”的独特魅力,整场晚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嘉宾尤其是摄影家的镜头和惊叹。
据悉,此次瑶族文化节的服装是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奥运服装设计者许茗设计。
“近二十年来,”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倍,年均递增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5倍,年均递增13%。
一串串醒目的数字,标志着勤劳的连南人民建设家乡的丰硕成果。
此次举办瑶族文化艺术节,吹响了快速发展中的连南以及宝贵的瑶族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号角,连南欢迎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前来合作、观光。
”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崔建军表示。
目前,发展地方经济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连南人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自身特色,打出了新时代的瑶族文化发展牌,从而为连南经济发展成功地树立了形象,营造了品牌。
广东省连南瑶族的基本状况三、瑶族。
1、人口人口82398人,占总人口的51.49%,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7.75%;居住在连南境内的40个瑶族村委近300个自然村中,散居面积占全县的80%以上。
是全国唯一的排瑶聚居地。
2、支系、来源连南的瑶族,分两个支系,排瑶(或称八排瑶)和过山瑶。
他们的语言、服饰等风俗习俗各具特色,并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1)排瑶排瑶,或称八排瑶,因元明时期,聚居于连南油岭、南岗、横坑、军寮、马箭、里八垌、火烧坪、大掌八大排(寨子)而得名。
排瑶,相对于整个瑶族“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不断的特点而言,其成寨定居并历经1000多年,是及不同寻常的,罕见的。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述,瑶族迁到连南已一千多年。
唐朝诗人刘禹锡,贞观年间被贬连州刺史,写有《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以后,历代文献都有瑶族在连南的记载。
例如,清.同治袁永锡的《连州志》卷八中,有“徭本盘瓠遗种,产湖广溪洞间,即古长沙黔中五溪蛮也,其后生息繁衍,面接二广,右引巴蜀,绵亘千里,在连者八排洞瑶,崇山峻岭,错处其间”的记载。
目前,排瑶人口78000多人,占连南瑶族人口的95%以上,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9%。
(2)过山瑶,4000多人,约占瑶族人口的5%左右,主要居住在寨岗镇和大麦山镇的边远高山上。
是清朝后期才陆续从广西等周边省份迁居连南。
3、文化瑶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传承历史、文化、教授知识,全都靠口头相传。
其特有文化形式有:千年古寨、语言、服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社交礼仪、社会组织、节庆娱乐、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谣、童话、歌舞、扎染、绣花、雕刻技艺等。
建国前,瑶区中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是男性)懂汉语,与汉区交往、交流的只有少数;而能懂汉字的更是稀少。
建国后,政府对瑶区一视同仁,实行汉文初中文化普及教育,现今,50岁以下的瑶民大部分都能自主与汉区交流。
文字书写全部采用汉字。
瑶族中的宗教司职人员保持有借用汉字记录的瑶族经书并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