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形势与政策分析论文我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Analysis on situation around Chinese area专业: 07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学号: ************时间: 2009年12月我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
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做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周边地区形势地区热点影响因素建设和谐周边关系《我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1)第二章地区分析 (2)第一节朝鲜半岛 (2)第二节日本 (4)第三节东南亚 (5)第四节南亚 (5)第五节中亚 (6)第六节俄罗斯 (7)第三章我国周边环境基本特点与重要性 (8)第四章建立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 (9)第五章结论 (12)第六章参考文献 (13)第一章绪论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5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现在是14个(其中锡金现已完全被印度吞并中国已于2003年10月悄悄地将锡金从其外交部网站上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名单中拿掉,借此默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
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节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
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
而我国的国际战略环境,除了大国的关系因素之外,周边形势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
中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
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第二章地区分析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 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海“海权”之争等,虽然我国周边地区存在着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周边格局主体态势还是良好的。
第一节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
近些年来,虽然朝韩关系受到各种阻力,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另外朝核问题也是影响半岛局势的重要因素,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特别是李明博政府上台以来实施的亲美政策以及今年5月25日朝鲜再次成功地进行地下核试验,导致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新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
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如今美国逐渐明白举行多边商谈,才是寻求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最佳途径。
而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中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
如今在朝鲜核问题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不但说服朝鲜重返六方会谈,也说服美国放弃对朝敌对政策,使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出现了曙光。
第二节日本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
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陷入低谷。
特别是小泉政府时代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
虽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即使在鸠山由纪夫政府对华政策有所缓和的状态下,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另外,日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
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另外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
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第三节东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
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东盟可以说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新进展。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中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10年即将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
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海“海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
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节南亚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
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
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
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双方三次大规模战争有两次都与克什米尔地区有关,该地区的领土争端始终是双方争论的焦点。
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近几年印巴的正式会谈反映出了双方的思维方式已由追求武力解决转变为和平谈判,但今后在克什米尔再起冲突的危险性依然存在,特别是去年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使印巴关系一度紧张。
印度长期以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同巴基斯坦的对抗,无暇顾及其他事务,使其影响主要局限在南亚。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拥有核武器之后,印度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虽然其捆绑式的入常方案成为废案,但这已经清楚表明了印度的决心。
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
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安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
第五节中亚中亚地区曾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中亚地区毗邻中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亚地区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
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
自普京、梅德韦杰夫相继就任俄总统以来,中亚各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有所加强。
从中亚国家对外关系的走势来看,俄罗斯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是中亚国家优先考虑的对象。
例外中亚国家对美国的中亚事务也采取欢迎态度,期望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利用美国的投资和政治支持摆脱经济危机,并实现中亚各种势力的平衡,保证地区的稳定。
虽然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和军事力量在不断加强,但还不足以挑战俄罗斯的主导地位。
中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第六节俄罗斯中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
近年来,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
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
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自普京、梅德韦杰夫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国家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上得到较快增长,军事复兴的步伐加快。
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