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研究的路径

文化研究的路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主要人物:路径分析 霍加特 威廉斯 霍尔 葛兰西(!?) 约翰生
1、霍加特: • 关注普通大众的文化体验,将日常生活 引入研究领域 • 创造了文化研究的崭新方法,“民族志” 研究 • 跨学科方法 • 文化研究成果面向普通人
2、威廉斯: 文化的三种含义: • 艺术及艺术活动:精英主义的文化观 • 整体生活方式:平民的权力 • 发展过程:文化是被建构的 文化是平常的,它存在于每一个社会,存 在于每个人心中。 “分享民主制”的“共同文化”(参照:哈贝马 斯, 公共领域)
格尔茨: 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是整理抽象的规律, 而是使深描成为可能;不是越过个体进行概括, 而是在个案中进行概括。很难把理论从这样的 研究中抽象出来,连结在一起,整合为人们可以 称之为“文化理论”本身的东西。理论公式如此 贴 近它们所支配的解释,以至于一旦离开了解释, 它们便不再有多少意义,或者说,不那么吸引人 了。
议题:
• 文化与权力:谁?以怎样的方式?结果怎样? • 文化之间的关系:传统与现在,精英与大众、 我们与他们,社会与自我 • 文化的功能:意义、快感
实质:
• 强调文化的力量 • 强调大众的主体性 • 强调文化的日常生活化
第三部分:影响 凯瑞:传播文化学 传播的两种观念 • 传播的传递观:控制空间;更远、更快地扩散、 传送、散播知识、思想和信息 • 传播的仪式观:共同信仰的表征,是创造、修 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分享、参与、 联合、团体 美国文化中“传播”观念的矛盾(宪法中的矛盾) 联结空间:文字、报纸、传播工具 联结时间:口语和话语(共同文化)
旧时的文化已经逝去,因为产生它们的生 活方式已经逝去。工作的节奏已经永久性地改 变,封闭的小范围的社区正在消失。抵制社区 的不必要的扩张、重建地方独创性也许很重要。 但是,假如我们想要重新创造一种真正的通俗 文化的话,我们只能在现存的社会之内寻找生 长点。
编码,解码 • 三种解码方式:霸权、协商、抵抗 •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意义的断裂 • 可以经由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文 化内部的政治和权力结构 • 文化霸权的复杂性
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自然意味着从普遍因素 中形成普遍概念,发现自然规律的概念。 人们一再认为,文化科学中决定性的标志也 可能在于某些因果联结合乎规律的重复。 只要找到这些重复的公式,就可包罗无遗一 览无余地解释历史和一切文化事件。 社会科学兴趣的出发点是社会生活中的现 实,是个别的形态。社会生活的实在无论何时都 不能从那些规律和因素中推演出来,凭借规律也 无法使我们达到对于社会文化个体的认识。
文化研究的路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08-7-16 孙玮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引子 “文化科学”的方法论,韦伯、格尔茨 • 第二部分 主体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 文化研究的议题 • 第三部分 影响 文化研究与大众传播学 传播文化学,凯瑞
第一部分
文化科学的方法论
一、韦伯的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之父 许多文化研究者都把韦伯作为一个起点。 -凯瑞 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人类是一种悬置在 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 作是这些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找规律 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一种阐释性科学。 我追求的是阐释、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 达。 -格尔茨
4、“葛兰西转向”:整合两种范式
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欧洲影响 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机器 人文学科(文学批评) 电影、电视、通俗文学 意识形态 文本分析 文化精英主义 警惕大众文化异化
英国本土 大众文化是从属者真实表达 社会学和历史学 从属群体的生活方式 文化 民族志 文化民粹主义 利用大众文化抗争
英国文化研究转向:寻找更加复杂的权力观念 超越庸俗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机械反映论 以“霸权”概念替代“统治”概念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修正马克思 马克思: 经济基础-政治社会或国家(暴力)-市民社会 (意识形态) 葛兰西: 经济基础-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社会或 国家(暴力)
利维斯:那些在学校也许受到得体的启蒙教育 的人们,一旦离开校门,便被暴露在对最廉价 情感反应的竞相利用之中;电影,报纸,各种形 式的宣传,迎合商业需要的小说--所有这一切 都是在其最低水平上提供满足,反复灌输选择以 最少努力最快速度地获得快感的方法……我们不 能,正如我们在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中一样,听 任民众受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要挽 救任何诸如惬意生活之有益观念之类的东西,他 必须学会辨别和坚持。
3、英国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
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 结构性、系统性因素和个体的关系 国家权力、资本力量和接受者的主体性
参照:布尔迪厄“场域”理论
四、总结 现象: • 注重当代文化(历史经典) • 注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 • 注重边缘文化(主流文化) • 注重文化政治实践(理论) • 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学科边界)
韦伯与马克思: 在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方面: 韦伯“补充”了马克思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 韦伯“推翻”了马克思 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方面: 韦伯“修正”了马克思
二、韦伯方法论的内涵: 反对19世纪以前形而上学的方法(唯心主义) 反对19世纪以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自然科学)
文化科学有自身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 社会科学以解释的方式理解社会行动,并据 此而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对这种活动作出 因果解释。-韦伯
• “理解”:领会人的行动的意义 • “理解”的两种样式: 合理的:即逻辑或数学的 神入的:对研究对象情感关系的重新体验 神入式的理解是主观化的科学的特殊标志 具有主观性,但确是一种明显的事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文化不是建立在经济或社会结构任何其 它纬度基础之上并由此派生的 • 观念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是如何成为起 决定作用的力量 • 文化不只是被社会结构塑造,也能够塑 造社会结构
作为文化的传播: 不是单一的、单意的,静止的、偶然的 而是多样的、不同的、变化的,有多重联系的 • • • • 不能仅仅被看作“大众”的 不能仅仅以效果作为研究重点 不能仅仅以“科学”手段考察 重视个别、独特、现实、历史
活生生的文化研究 • 特征:社会探究,逻辑与历史 • 限制:怎样能详尽阐释、重构、再现特 定社会团体生活中出现的具有话 语和非话语特征的复杂群 “经验”的限制
三、文化研究的多重比较:路径分析 1、英国文化研究与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 “文化工业”:文化生产 • 同质化:文本特征 • 消解抵抗性:大众文化消费
传播文化学的“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 变的符号过程。 • 人们怎样以艺术、科学、新闻、宗教、常识乃 至神话各种符号系统的建构来创造、表达、传 递关于现实的知识和态度? • 这些形式之间有什么差异? • 它们中有什么历史的、可比较的变化? • 传播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我们具体的创造与理 解? • 社会各个团体是如何为界定真实而斗争的?
3、霍尔: • “将文化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扔到了马克思主义 之基础-上层建筑学说的垃圾箱” • 用“关系、影响、抗衡”等绵延不断的张力来 界定大众文化 例子: 驳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媒介传播高雅 文化教化大众的预设
电视赋予我们的,并非更有效地端出文化 的传统大餐,而是实现出现在1968年巴黎大学 墙头的那句乌托邦式的口号:‘艺术已经死亡。 让我们创造日常生活吧’。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民粹主义 抗争的救赎 实践的 与政治运动密切关联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精英主义 异化的批判 理论的 超越现实的否定性力量
2、英国文化研究与美国实证传播学 传播理论分为两种(霍尔) • 主流的:美国实证主义 • 替代的:英国批判理论 美国传播理论遮蔽了它假设的意识形态
• 质疑实证主义传播研究的前提假设、问 题设置(并非否认效果研究本身的有效 性) • 自由多元主义的社会观是普遍的、自然 的 • 传媒的正、副功能都被整合进现存的社 会结构和组织中
第二部分 主体 •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发展 • 文化研究的主题 一、背景 二、重要人物 三、比较 四、总结(议题)
1957年,文化研究开启的年代
《识字的用途》:理查• 霍加特(文化主义) 《神话学》:罗兰•巴特(结构主义)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背景: • 大众文化的兴起 • 文化的日常生活化 • 成人教育
威廉斯的张力: • 艺术(精巧)与大众趣味(普通) • 大众独特“经验”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 霸权的复杂性: 支配式的 残存的(选择的、对抗的) 突现的(选择的、对抗的)
威廉斯的“大众”分析: • 大众:是社会行动的主体还是客体? • 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服从或反抗 参照: 霍尔的“大众”解构:通俗文化是赞同和反 抗的舞台
5、约翰生 文化研究的三种模式 • 生产的研究 • 文本的研究 • 活生生文化的研究
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检验包括: 生产过程的根源、文本形式、接受方式
生产的视角: • 特征:关注文化形式的生产和社会组织 • 限制:“经济主义”-经济决定一切 “唯生产论”-生产决定一切
文本研究
• 特征:提供关于文本的多种明确“解读” • 限制:什么是“文本”?(忽视语境和主体性) 文本中的读者,社会上的读者 结构主义的简缩(忽视读者的主体性) 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文本,而是主体 形式的社会生活
威廉斯:“大众传播学”称谓的有害性 • 研究局限在特定领域:如广播、电视、 电影等 • “大量受众”研究排斥了对“特定的现 代传播环境以及最独特的现代传播惯例 与形式的分析 • 效果研究得到不恰当的强调
这种理论取向,虽然是一副以经验为基础的 科学面貌出现,实际上却植基于一组非常特定的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前提。然而这些前提在这个理 论中,却是毋庸检证,而直接充作理论的骨架与 基础。它应该问的是“多元主义是否行得通?” 但 是他们只问“多元主义是如何地行得通?”接着 精 确地与经验性地来度量它运作的成效。明明就是 预言与希望的混合物,用轻率的理论混合成冷酷 顽固的行为主义,但长久以来,却把自己伪装成 “纯粹科学” --霍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