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

第11卷第9期中国水运Vol.11No.92011年9月ChinaWaterTransportSeptember2011

收稿日期:6

作者简介:陶然(

),女,安徽芜湖市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研究

陶然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滨水区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

等等。滨水区景观设计涉及航运、河道治理、调洪排涝、植被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等城市设计多方面的内容。

文中通过对中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入手,最终得出一套能够凸现中国城市滨水环境特色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9-0263-02

滨水区是指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

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在城市

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它具有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

空间特质,具有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

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滨水区的景观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

过程,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它是城市生

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

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每个城市的河流或者滨水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需求

和人文特色,因此,在规划中,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纳入整

个城市的景观体系规划中。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

一种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特色的,多角度的设计,要求设计人

员能够全面,综合地分析城市河流或滨水区域的防洪防涝、

水量、水质、河流和城市的功能结合等问题。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域相接的一定范

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域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滨

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河流、湖泊、海洋往往与城市

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工业化时期,人类急切地开发自然

资源,由于机器的诞生,人的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对于

自然的破坏空前提高。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人们逐渐

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发

展理念,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当中,城市滨水区景观

就反映了这种演变。

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联结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在

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

介空间的表达形式,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诠释,它是指水

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水流冲蚀所产生的

岛、洲、矶、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机组合。还包融人工

设施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所赋予它的概念。其景

观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

空间的姿态,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涵盖着

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应该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生态系统出发,来进

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让滨水区域成为一个城市的绿肺、蓝

带,以开敞的绿化系统、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使滨水景

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水系是现代

城市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维持自

身的和谐发展。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

动植物等,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

人文景观因素和人工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

析,使得滨水区特色的生长与发展清晰的展现出来,使滨水

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

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

一、国外现代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特征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

观风貌,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城市

滨水区的潜力,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

间,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世界

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的运动:江河沿岸环境治理、

历史水路的复兴、滨水开放空间及滨水建筑的开发与设计,

并把城市滨水开发作为改善城市景观与形象、促进城市经济

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滨水区景观设计从空间

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生态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

分析与理解,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

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

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

(2)多样性: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

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

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

区联贯起来,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3)开敞性: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

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

透性。

(4)可接近性:受现代人文主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设计

更多地考虑了“人的亲水特性”,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

2011-0-27

1990-264中国水运第11卷

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

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的结

合起来,体现“垂直设计”原则。

二、国内现代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对水体的简单利

用,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

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在给

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建设失控、环境

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

的环境容量和生态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河道堵

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

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

利的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

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滨水区的特色

景观丧失殆尽。

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在整治滨水地区景观时,仅侧重于某

些功利价值,如防洪、水运、灌溉等。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

生理需求。景观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即截弯取直,

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能立竿见影,但是却忽略了

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其中拉直的岸线改变了自

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同时由于这样的

岸线垂直陡峭,落差大,加之水流快,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使人们行走在岸边,有一种畏惧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

使滨水区成为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更为严重的

是这种典型的硬质岸线结构,完全改变了一个动态的自然景

观系统。滨水景观这个城市中最具生态价值的环境失去了活

力,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渠道。

三、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有以下方法。

1.城市天际线的设计

世界上著名的滨水城市皆有它独特的天际线,威尼斯、巴

黎、旧金山、佛罗伦萨、上海等城市的天际线,不但一望就可

辨认该城市的个性,并使人们心中留下对该城市产生的深刻印

象。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塑造城市天际线的首要原则。在核心区

规划形成高潮和视觉中心,避免滨水地带被高层建筑充满视

野,特别要注意减少高层建筑轮廓线由远及近的叠加,在建筑

表层轮廓线和衬景轮廓线处理上注意层次感的塑造。

2.景观视点处理

在明确主要景观滨水路线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建

立公共活动系统,确定景观焦点,组织沿江景观。景观路线

由滨江步行带、连接滨江与腹地的绿化步行道、通向江边轮

渡站的主要生活性道路组成。在滨水重点公共建筑、河口绿

地、轮渡站等活动交汇节点布置滨水广场、旅游设施等停留

点,以此为主要视点组织沿江景观,作为区域性标志,形成

景观的对焦点,同时,加强标志建筑背景轮廓线的控制。

3.景观重要节点设计

自然城市滨水岸线中,凹入和凸出部位是景观组织的关

键,因为它提供了视线发展的更大可能性。处理好这些空间,往往能形成城市的特征性景观。如在上海陆家嘴中心区,杨

浦、南浦、卢浦三座大桥为城市标志,建筑布局突出标志性

建筑的地位,在滨水岸线各功能区重要公共活动节点布置重

点建筑。

4.景观的亲水规划

所谓亲水规划就是将优美的江、河、海风光组织到滨水风

景观赏线中,给游人开辟以水为主的多样化的游憩机会。滨水

绿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临水,与水面的关系处理得当,将使滨

水绿地增色不少。岸线的水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

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断面形状和

驳岸形式。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

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

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内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

形态的亲水平台,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

受,凸出式岸线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5.滨水绿化配置

滨水绿地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更要重点突出其生态价

值、景观价值。滨水绿化配置要合理选择树种,乡土树种与

引进树种、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

合,合理地进行树木的组合,在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其美

丽的姿态。选择体现滨水景观特点、代表地方特色、群众喜

爱的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可以利用藤本类植物藤蔓掩饰和弱

化石砌驳岸给人的生硬感。适当种植水生植物,能提高水体

自净能力,改善河岸的自然状态,为水中、水边生物提供生

息的环境。

6.水文化精神符号

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

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

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通过设计不

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如伸

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

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散步道等等。

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

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联,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

汇,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在滨水景观设计中

应通过水上游览等活动中的开发,创造生机盎然的活动场景,

以此营造一个文化的水系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

版社,2002.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0.

[4]俞孔坚.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探索[J].中国园林,

2004.

[5]孙剑,季宪军.浅析城市滨水景观的特色设计[J].福建建

设科技,2004.

[6]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城市规划,.J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