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趋势》介绍9.7

《大趋势》介绍9.7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书籍简介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1982)一、作者简介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约翰.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他是美国《趋势报告》季刊的发行人,被一些人誉为研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权威,曾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1982),《新趋势:展望1986年以后的年代》(1986),《2000年大趋势》(1990),他的这几部著作被看作是企业界和经济界决策者的必读书。

其中,《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

据《金融时报》证实,约翰·奈斯比特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

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于旧M与柯达公司。

1963年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

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

约翰·奈斯比特是一个永远响亮的名字,他的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1400万册。

这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的神奇人物,他曾以《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和《亚洲大趋势》两部著作奠定其作为未来学家的坚实地位,并始终以洞悉一切和敏锐感知未来的能力,永远独领风骚于他同时代的众多学者之上。

他首次提出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洞悉中国未来大趋势,不仅给了中国信心,也给了世界信心。

二、主要内容该书著者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发展趋势, 认为美国社会正在蜕变之中, 目前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时期, 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这是一部论述人类未来经济信息化的未来学著作。

本书是1983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在美国的经济界和知识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逐步向信息经济发展。

许多学者都开始注意研究这一现象。

早在1962年,美国学者P.Q.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析》一书中提出信息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的观点。

马克卢普测算,1958年美国信息经济(他称为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从事信息经济的劳动力占非农业劳动力的31%,而信息经济产值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

19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发表《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一书,全面阐述了信息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规模测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整个20世纪70年代,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问世,如美国学者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学者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等相继出版。

但这些著作主要侧重论述信息经济的技术性,很少涉及信息发展的社会趋势。

就是在这一情形下,奈斯比特发表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

此书发表于1982年,它由美国威廉·摩罗按原著的篇章结构编写的,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一、从工业杜会向信息杜会的转变美国的信息社会开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正值美国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恰恰在这工业经济表面蒸燕日上的形势掩盖下,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然而却有着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在悄悄地出现,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代的诞生。

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就是: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了蓝领工人。

了解美国人的工作性质很重要,因为工作性质的比例影响社会的性质。

1950年美国劳动大军中仅有大约17%的人从事信息工作,而目前从事计算机程序编制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证券经纪人、经理、保险行业人员、官员、律师、银行业和技术员等信息方面工作的人已超过60%。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制造厂商公司里从事信息工作。

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大卫·伯契统计,美国目前只有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为:(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

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例如一百年前有不少人懂得如何建造钢铁厂,但拥有建造钢铁厂资本的人却不多,因而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人们很难参加经济活动。

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因而,只要拥有信息,人们即可参加经济活动。

正因为战略资源是信息,美国小企业的数字在爆炸性发展,五十年代美国新企业的增加数字每年约为九万三千个,而目前企业增加数字每年约为六十万个。

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机会,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年的七年中,劳动大军中增加了九百万人,但美国一千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却一个新职位都没有增加,小企业中增加了六百万工人,其余三百万进入了州和地方政府工作。

在信息社会里,权力的新泉源已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2)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在当前美国国外市场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美国公司却在毫无困难地大量出售其工业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

(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用了一百年,而当前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只用了二十年。

变化发生叫导如此之快,以致人们来不及作出反应,人们不得不转而预计将来要发生什么。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们习惯于向过去看,农民根据过去的经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性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注意的是将来。

(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1itigious·intensive)社会。

农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千人与大自然之间,工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于人与经过人加工的大自然(fabricated nature)之间,而在信息社会里,对抗出现在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由于相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间将恶化,结果诉讼案件增多。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将停止发展或变得不重要了,过去随着工业时代的出现农业并未停止,变化只在于在农业时代由90%的美国人生产美国所需要的粮食的100%,而目前是3%的美国人在生产美国所需要的粮食的120%。

信息社会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过程中直接用手接触产品的人少了,但产量却提高了。

在估计美国经济情况时不应只看到经济萧条的统计数字,因为那是根据传统的工业,也即夕阳工业(sunset industry)的情况做出的,应该注意的是美国信息经济和其他朝阳部门(sunrise sector),而这才是代表美国经济发展方向的。

二、从强迫性技术向离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变化趁势三十年前,技术的引进到社会上来是强迫性的,亦即工人逆来顺受,没有不接受的余地,而三十年来,当某种技术引进到社会上来时,人类自然地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

作者把这种反应称之为高情感(high touch),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

五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工业化最高潮时期,美国65%的劳动力在工业中工作,其中大部在强迫性装配线上工作。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大量推销工业品的时代,高技术进入了工厂、办公室、通讯、运输、医疗制度,最后甚至进入了私人家庭。

随着技术的无孔不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在一起成长。

人们对周围的高技术的自发反应,就是发展出一套具有高度个人价值的对策以抵销技术的非个人性质,结果就是所谓的自助运动或个人成长运动(Personal growth movement),这个运动发展的高潮即人类潜能运动(puman potential movement)如静坐、按摩、瑜伽、气功、禅等,也就是所谓以软性来平衡硬性的技术。

举一些例子:随着学校中普遍使用电脑,许多学校恢复了宗教信仰活动,进行祈祷,静思等;随着最新的厨房技卜术等高技术进入家庭,软色调(即浅颇色)、舒适、饱满,未经加工的外观、怀古、民间艺术如手制的被单等大受欢迎,装饰品和艺术品都强烈地表现出个性,人们强调的是艺术原作和只此一件,工厂里大量采用了机器人等高技术,另方面讨论工作上的间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工人小组也大量出现,即所谓的质量控制圈仇(quality control cirele)。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到心脏移植、脑部扫描等高峰,人们却大量对家庭医生和附近的诊所产生了兴趣,在家中治疗和在家里生小孩也越来越流行,医院人员也试图在医院里创造一个更像家里的环境。

避孕药是化学和药理学等高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高情感反应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全面革命。

社会反对婚前性行为虽然部分原因是出于现实考虑,因为怀孕会带来各种复杂间题,随着避孕药的出现,社会上跃跃欲试的冒险精神趋于旺盛,同居变得非常普通。

随着电子音乐的泛滥,人们对乡村音乐的兴趣大增,这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杭。

高技术进入社会越多,人们也就越希望和其他人在一起,尽管有了电视可以着电影、听音乐,甚至通过电脑殉物,但人们仍愿上剧场、电影院,上街购物,一九七五年大屏幕电视出现后,许多人认为电影院要关门了,他们不了解高技术会产生高情感,人们去电影院并不只为了看电影,而是要同其他人一道哭,一道笑。

三、从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美国可以主宰世界经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的世界是个各国必须互相依赖的世界。

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导国,它的钢铁和汽车生产都超过美国,但这并不表示日本取代了美国的地位,因为日本同样受到新加坡、南朝鲜和巴西的挑战。

在这新经济时代中,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越来越互相依赖,但美国国内各州却越来越不依赖中央政府,因此,目前出现了一句流行的名言:“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时要始于足下”(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

最能说明全球经济变化的是汽车业。

有四大趋势影响着汽车业的未来。

(1)美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

日本装有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只要九小时,美国工人要化三十一个小时。

一九八O年日本生产了一千一百万辆汽车,超过美国40%。

(2)全球汽车工业渐趋饱和。

世界上有八十六个国家拥有汽车装配线,价如墨西哥就已成为主要汽车生产国。

德国的大众,日本的日产,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都在墨西哥设厂,墨西哥一九七九年生产了将近三十万辆车。

(3)许多汽车公司不可能继续生存,法国的雷诺公司已经买了伏尔伏(Volvo)旅行车厂10%的股份,法国汽车公司持有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的股票从5%跃到46%。

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公司34%的股票。

英国已同意在英国生产本田车,拥有西班牙伊比利卡汽车公司37%股票的日本日产公司与阿尔法·罗米欧共同投资在意大利每年生产六万辆汽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