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觉器官的功能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A型题1.对感受器不正确的是A.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B.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C.都是由游离的神经末梢构成D.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方式E.都有适应现象2.关于适宜刺激,错误的是A.感受器不只对适宜刺激产生反应B.适宜刺激阈值最大C.适宜刺激阈值最小D.痛感受器没有明显的适宜刺激E.非适宜刺激阈值较大3.关于感受器电位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电紧张扩布B.可发生时间总和C.全或无特性D.可发生空间总和E.其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4.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质”的编码是通过A.动作电位的波形B.动作电位的频率C.动作电位的幅度D.专用线路传入途径E.感受器电位的幅度5.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量的编码是通过A.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B.改变动作电位的潜伏期C.改变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D.改变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E.改变动作电位的波形6.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是A.触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D.肌梭长度感受器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7.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不正确的论述是A.感受器具有换能作用B.感受器除对适宜刺激外不会发生反应C.感受器对刺激能产生适应现象D.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受中枢调制E.受到刺激时可产生感受器电位8.关于感受器适应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冲动频率下降B.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特征之一C.适应是感受器的疲劳现象D.快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接受新的刺激E.慢适应感受器可对机体功能进行持续监测9.感受器的适应现象表现在持续刺激条件下A.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B.动作电位幅度变小C.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慢,幅度变小D.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E.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变快10.眼的下列结构中,折光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脉络膜11.眼的折光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脉络膜12.正常眼由远看近时,其主要变化为A.晶状体前凸,折光能力降低B.晶状体前凸,折光能力增高C.瞳孔由小变大D.瞳孔大小不变E.两眼会聚使物象落在盲点上13.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A.中脑B.延髓C.外侧膝状体D.内侧膝状体E.枕叶皮质14.当支配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A.晶状体曲度增大B.角膜曲度减少C.晶状体曲度减少D.瞳孔缩小E.角膜曲度增大15.根据简化眼的参数,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节点位于角膜表面后方5mm,试计算眼前9m处0.3m高的物体在视网膜形成的像为多大A.0.2mmB.0.5mmC.1mmD.2mmE.3mm16.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远距离称为A.远点B.近点C.焦点D.节点E.后主焦点17.看近物时视调节的意义不包括A.增强折光能力B.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C.减少进入眼的光量D.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对称部位E.增加视野18.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前者的A.近点变远,远点变近B.近点和远点都变近C.近点和远点都变远D.近点变远,远点不变E.近点变近,远点变远19.关于老视眼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不调节时折光能力正常B.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C.看远物时与正常眼无异D.是由于睫状肌收缩乏力引起E.是由于晶状体的弹性降低所致20.下列关于简化眼的错误叙述是A.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B.入眼光线只在球形界面折射1次C.折射率为1.333D.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5mmE.利用此模型可大致计算出不同大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21.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A.角膜愈呈球形B.晶状体弹性愈好C.缩瞳能力愈强D.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E.对光反射能力愈强22.视远物时需要调节的眼是A.近视眼B.远视眼C.散光眼D.正视眼E.老视眼23.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眼球的A.前后径过短,物像在视网膜之前B.前后径过短,物像在视网膜之后C.前后径过长,物像在视网膜之前D.前后径过长,物像在视网膜之后E.晶状体折光能力过弱24.关于远视眼,正确的是A.眼球前后径过长B.眼的折光能力过强C.近点变小D.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E.用凸透镜校正25.视网膜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其原因是A.视杆细胞多,单线联系B.视杆细胞多,聚合联系C.全是视锥细胞,且成单线联系D.全是视锥细胞,且成聚合联系E.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均匀分布,且单线联系26.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A.视紫红质B.视黄醛C.视紫蓝质D.使紫绿质E.视蛋白27.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为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E.水平细胞28.关于视锥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B.在视网膜上分布与视杆细胞均等C.对光敏感度高D.中央凹处分布密集E.不能分辨颜色29.各色感光色素本质上的区别在于A.生色基团的成分B.视黄醛的结构C.视黄醛与视蛋白的结合方式D.视蛋白的结构E.生色基团的大小30.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而无视杆细胞分布的区域是A.视网膜中心部位B.视神经乳突处C.中央凹D.视网膜周边部分E.在100~200处31.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D.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3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是一种A.去极化慢电位B.超极化慢电位C.先去极化后超极化D.锋电位E.兴奋性突出后电位33.在视网膜中,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是A.色素细胞B.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C.双极细胞D.水平细胞E.神经节细胞34.视锥系统的特点是A.对暗光不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B.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C.对暗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D.对暗光敏感,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E.对亮光敏感,不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不高35.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正确的是A.光线作用包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使其打开B.通过视紫红质,G蛋白和磷酸二酯酶系统使胞内cGMP分解C.cGMP在胞内减少,使膜上化学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D.细胞形成去极化慢电位E.细胞形成去极化快电位36.关于视紫红质的不正确叙述是A.视杆细胞的的感光色素B.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C.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D.维生素A参与视紫质的合成E.光照时首先是视蛋白分子构型改变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37.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A.视蛋白合成障碍B.维生素A过多C.视紫红质过多D.视紫红质合成不足E.视黄醛过多38.关于暗适应的正确描述是A.一般在1min左右可完成B.中央视觉处于外周视觉C.视觉阈值升高D.主要是视紫红质分解增加所致E.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39.关于明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在7min左右完成B.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C.适应过程中的耀眼光感主要是由于视紫红质迅速合成形成D.感光细胞对光敏感度增加E.视敏度下降40.按照视觉的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A.红,绿,蓝B.红,黄,蓝C.红,白,紫D.红,黄,黑E.黑,白,蓝41.视野范围最大的颜色是A.红色B.绿色C.黄色D.蓝色E.白色42.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白色视野最大B.绿色视野最大C.颞侧视野较大D.鼻侧视野较大E.下侧视野较大43.双眼视觉不涉及的功能是A.产生立体视觉B.扩大视野C.弥补视野中的盲点D.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E.增强辨色能力44.散光发生的原因是A.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B.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大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D.眼球前后径过长E.眼球前后径过短45.关于视力,错误的是A.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B.中央凹处视力最好C.视力为1.0时,眼分辨视角为1度D.视锥细胞较视杆细胞好E.视角为1分度时,视网膜像大为4~5μm46.关于瞳孔反射,错误的是A.中枢在大脑皮层B.是互感性C.可用于判定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D.麻醉昏迷时消失E.是双侧性的47.正常人耳能感受的震动频率范围是A.0~20HzB.20~20000HzC.30000~40000HzD.40~200HzE.20000~30000Hz48.人耳最敏感的震动频率为A.16~100HzB.100~300HzC.1000~3000HzD.3000~9000HzE.9000~12000Hz49.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是A.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B.外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C.颅骨耳蜗内淋巴D.外耳鼓膜卵圆窗圆窗内耳E.外耳鼓膜听小骨圆窗内耳50.听阈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A.最小振动频率B.最大振动频率C.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D.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E.任何频率生物最大振动强度51.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卵圆窗时A.幅度增大,压强增大B.幅度减小,压强减小C.幅度增大,压强减小D.幅度减小,压强增大E.幅度不变,压强增大52.中耳传导声波的重要结构是A.咽鼓管和鼓膜B.咽鼓管和听小骨C.鼓膜和听小骨D.鼓膜和鼓室E.鼓膜和听小骨53.平衡鼓室内压和大气压的结构为A.咽鼓管B.蜗管C.蜗孔D.圆窗E.卵圆窗54.飞机上升和下降时,嘱乘客吞咽动作其发生意义在于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卵圆窗内外的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E.调节中耳与内耳间压力平衡55.科蒂氏器位于A.前庭膜B.卵圆窗膜C.鼓膜D.基底膜E.卵圆窗56.听骨链破坏可导致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中枢性耳聋D.高频听力受损E.低频听力受损57.鼓膜破裂后A.气传导增强B.骨传导减弱C.气传导和骨传导均减弱D.气传导和骨传导均增强E.骨传导增强58.关于鼓膜,错误的是A.是一纤维性薄膜B.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C.有锤骨柄附着,呈漏斗形D.声强增大时,紧张度减少E.咽鼓管阻塞时易内陷59.对于行波学说,不正确的是A.不同频率的振动均可引起基底膜的形波传播B.振动频率愈低,最大形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顶部C.振动频率愈高,最大形波振幅越靠近基底膜底D.形波在基底膜上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E.频率高的声音最大形波振幅发生在蜗孔附近的窝顶部60.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听力障碍主要A.高频听力B.低频听力C.中频听力D.中,底频听力E.高,中频听力61.关于耳蜗微音器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潜伏期极短B.没有不应期C.对缺氧相对不敏感D.是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电位E.与声音振动频率不一致62.耳蜗对声音强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通过基底膜振动的振幅B.通过基底膜毛细胞被兴奋的数目C.通过传输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数目D.通过单一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E.通过单一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幅度63.感受机体旋转变速运动的是A.柯蒂氏器B.壶腹嵴C.囊斑D.腱器官E.肌梭64.半规管的适宜刺激是A.身体旋转运动B.直线匀速运动C.角匀速运动D.头部和躯干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E.正负角加速度运动65.下列结构中不属前庭器官的是A.前庭阶B.椭圆囊C.球囊D.半规管E.壶腹嵴66.前庭毛细胞的静纤毛方向偏曲时,毛细胞将A.去极化B.复极化C.超极化D.膜电位消失E.动作电位形成67.头部绕垂直轴开始向右旋转时,眼球震颤的快相指向A.右侧B.左侧C.先右后左D.先左后右E.无震颤68.观察旋转后眼震颤的反应可判断A.眼球运动功能B.前庭功能C.听觉功能D.小脑功能E.内耳功能69.感光色素集中在感光细胞的哪一部位A.外段B.终足C.内段D.胞体E.连接部70.内耳血管纹在下列那些方面起重要作用A.基底膜的营养B.产生外淋巴C.缓冲蜗管内压力的变化D.吸收内淋巴E.蜗管内正电位的产生和维持B型题A.肌梭B.腱器官C.游离神经末梢D.环层小体E.螺旋器1.触觉感受器是2.痛觉感受器一般是3.听觉感受器是4.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是5.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是A.近视B.远视C.散光D.老视E.正视6.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的,称为7.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而导致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的,称为8.由于晶状体弹性减弱,视近物时调节能力下降,称为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中枢性耳聋D.高频听力受损E.低频听力受损9.听骨链破坏可导致10.鼓膜穿孔可导致11.耳蜗病变可导致12.耳蜗底部病变可导致13.耳蜗顶部病变可导致A.凹透镜B.凸透镜C.柱面镜D.棱镜E.平面透镜14.近视眼应佩戴15.远视眼应佩戴16.散光眼应佩戴17.老视眼应佩戴A.中央凹B.视乳头C.视网膜中央D.视网膜周边E.黄斑18.只有视锥细胞处19.对弱光敏感20.盲点,无感光细胞A.超极化慢电位B.去极化慢电位C.动作电位D.既可产生超极化慢电位,也可产生去极化慢电位E.慢波电位2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22.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23.节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