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董家口港区资料1.1 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位于青岛市南翼的胶南市辖区、琅琊台湾,靠近青岛市与日照市分界处,行政区划于泊里镇。
地理坐标为:119°47′16.3″E,35°35′48.6″N。
拟建码头处地基为强风化岩层,承载能力设计值为500kPa,本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1.2 气象1.2.1气温气象要素中气温、降水、雾、相对湿度的资料来源:《中国海湾志》(第四分册)中第九章琅琊湾气象与气候一节,资料年限为:1963~1980年。
气温年平均气温:12.2°C平均最高气温:15.7°C平均最低气温:10.1°C极端最高气温:37.4°C极端最低气温:-16.2°C本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1.7℃,比胶南市高0.5℃。
8月份平均气温25.6℃,气温年较差27.3℃。
日最高气温≥30.0℃的日数平均16.5d,出现于5月下旬至9月上旬,7、8两月出现日数分别为5.5d和8.5d,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年平均98.7d,出现于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其中1月平均为29.6d、2月为23.5d、12月为24.8d。
≤-5.0℃的日数年平均38.8d。
出现于11月上旬至3月下旬。
≤-10.0℃的日数年平均6.6d,仅出现于冬季3个月。
1月出现日数最多,月平均3.3d。
1.2.2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794.9mm年最大降水量:1458.3mm年最少降水量:481.4mm一日最大降水量:196.9mm年降水多集中于6至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1.4%,冬季降水量最少,季降水量34.7mm,仅占年降水量的4.4%。
日降水量在25.1~50m的降水日数为6.7d/a;日降水量在50.1~100mm的降水日数为2.8d/a。
1.2.3 风况北海预报中心技术人员于2006年9月17日正式确定了胶南董家口港区风观测站。
由该站近10个月资料可知,本区强风向为ENE向,最大风速12.8m/s,次强风向为NE向,风速11.8m/s。
常风向为NW向,频率11.3%,次常风向为NNW 向,频率8.8%。
详见风况统计表1.2.1和风玫瑰图1.2.1。
据调查历史上本区曾出现过23m/s的大风,20m/s以上的大风多由台风造成。
图1.2.1 董家口港区风玫瑰图本海区东南面面向黄海,自东南向西北移动的台风对本区影响较大,台风是造成本区特大风的主要原因,表1.2.2列出了1956-1984年影响山东每月出现台风的次数和频率统计。
近五十年来,对青岛地区造成损失较大的台风过程共七次,其中1985年9号台风直接从胶南登陆,瞬时最大风速为35.0m/s,20m/s以上风速达5小时之久。
表1.2.2 1956-1984年影响山东每月出现台风的次数和频率统计8级大风日数年平均为16.1 d,最多年份31 d(1966年),是山东沿海大风日数较少的海湾。
本区全年中,冬半年大风日数较多,1-3月各月平均大风日数多于2.0 d,6月至10月大风日数较少,月平均在0.2-0.8 d,7、8两月大风日数最少,月平均都是0.2 d。
1.2.4 雾况本区年平均雾日数16.9d。
最多年份33d(1978年),5~7月雾日较多,月平均在2.6~2.9d,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在0.9~1.9d,8月至10月雾日较少,月平均在0.3~0.4d。
1.3 水文1.3.1潮汐、水位1.3.1.1潮型本海区潮汐类型判别系数为0.4,属正规半日潮。
1.3.1.2基准面关系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在董家口设立潮汐观测站位于琅玡台湾内,验潮点位置为: 35°37.3′N,119°47.5′E,图1.3.1为董家口临时验潮站各面高程关系图(平均海平面、理论最低潮面的计算是使用2006年9月-2007年2月的潮位资料)。
图1.3.1 董家口潮汐观测站各高程关系示意图1.3.2潮位特征值以下数据以董家口理论最低潮面起算。
最高高潮位 5.51m最低低潮位 -0.40m平均高潮位 4.08m平均低潮位 1.26m最大潮差 4.64m平均潮差 2.81m平均海平面 2.68m1.3.3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 4.57m设计低水位 0.70m极端高水位 5.77m极端低水位 -0.41m施工水位 2.68m1.3.4 设计波要素重现期50年,H波高值为:1%=8.4m;极端高水位:H1%=8.4m;设计高水位:H1%=8.4m。
设计低水位:H1%波浪周期: T=10.7s1.4 波浪1.4.1工程地质资料来源及引用情况北海预报中心技术人员于2006年9月17日正式确定了胶南董家口港区风、浪、潮设备安装地点。
胶南董家口港区风、浪、潮观测站值班室位于董家口半岛南部,高度约15m,光学测波仪和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在此,观测站东面临海,周围没有高大建筑物,地理坐标为35º36.303′N ,119º46.784′E。
此次海浪观测报表目前完成10个月的白天观测数据,在海上能见度较差时和晚、夜间的波浪观测数据仅有波高和对应的平均周期。
1.4.2波况根据2006年9月~2007年7月的波浪实测报表记录统计。
统计其有效数据得:波向分布率最高的是ESE~SSE向,占全部有效观测数据的55.24%左右;其中多为SE向,其频率占25.64%,属常浪向。
实测最大波高值是2.5m,对应波向是ENE,对应平均波周期是5.2s,对应风向324度,即NW向,风速3.2m/s,出现在2007年4月30日14时,实测最长波周期是11.8s,对应的最大波高是1.4m,对应风向303度,即WNW向,风速1.7m/s,出现在9月17日23时,缺少对应波向和其它数据。
详见2006年9月~2007年7月波况统计表1.4.1和波况玫瑰图1.4.1。
以上统计表明:本海区实测海浪是多以涌浪为主的风涌混合浪,外海传入的波浪对本海区的影响大于风成浪。
图1.4.1 董家口港区波浪玫瑰图1.5 地形、地貌及泥沙运动本工程海域处于基岩岬湾岸段,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次级构造胶南隆起的东部,南黄海盆地的西部。
出露的地层仅有元古界胶南群和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
出露的岩浆岩是元古代的酸性和中性岩体和中生代燕山运动的侵入岩体。
周边陆域主要是侵蚀剥蚀底丘和剥夷准平原,地表覆盖表层残积物,并分布有水系和流水地貌。
沟槽切开地表松散沉积层,床底基岩裸露。
因被冲沟切割,陆域地形不完整,地形支离破碎,流水侵蚀物质多随河流入海。
内陆地形的剥蚀隆起使港区附近缺常流水大河注入,只有数条近源季节性小河在湾顶入海,形成近海河谷平原或滨海平原,在潮间带形成大片潮滩,向岬角区逐渐过渡为海蚀崖。
港区北侧琅琊台湾的湾顶已建拦海大坝,坝前形成新的潮滩,港区岸段属基岩海蚀崖岸段。
本海区海底泥沙主要是细颗粒的粘土质粉砂(YT),水体悬沙含量小,平均为13.4mg/l~17.1mg/l。
泥沙来源主要是水体带来的细颗粒泥沙。
波浪和潮流对底沙作用较弱,只有在较大波浪和水流较大的时刻海底泥沙才有部分起动,泥沙主要运动方式为悬沙输移和落淤,由于水体较清,悬沙输移率低,淤积程度较小,底床较为稳定。
实际情况表明,董家口港区全岸段岸线和岸坡稳定,基本上无泥沙淤积问题。
1.6工程地质1、区域地质地貌概况场区地处鲁东南丘陵区的边缘,濒临南黄海,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次级构造——胶南隆起的东部。
区内基岩广泛出露, 岩性为震旦纪胶南群正变质岩(角闪岩、片岩、变粒岩、透闪岩)。
场区位于向海突出的基岩岬角董家口嘴东的琅琊台湾,其为岬湾相间的砂质海岸。
天然水深5~15m,底质为泥。
2、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据现有钻探资料,场区岩土层分布较有规律,各岩土层分布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综述如下:(1)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广泛。
层顶高程-10.95~-12.82m(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后同),层厚3.0~6.6m。
灰褐色、灰色,软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碎贝壳及砂团。
个别钻孔夹有淤泥、砂及角砾透镜体。
标贯击数小于1击。
(2)淤泥质粘土局部分布。
层顶高程-15.05~-15.61m,层厚1.0~1.5m。
灰褐色、灰色,软塑状,高塑性,混少量碎贝壳及砂团。
标贯击数小于1击。
(3)粉质粘土分布较广泛,不连续。
层顶高程-17.31~-18.82m,层厚0.8~2.0m。
灰黄~黄褐色,可塑~硬塑状,中塑性,夹砂斑、砂团,偶见钙质结核。
平均标贯击数12.5击,容许承载力为210kPa。
(4)粘土局部分布。
层顶高程-16.61~-19.61m,层厚0.7~1.5m。
灰黄色、黄褐色,硬塑状,高塑性,夹粉细砂薄层或砂粒,偶见钙质结核。
平均标贯击数9.0击,容许承载力为210kPa。
(5)粉土分布不广泛。
层顶高程-19.95~-22.21m,层厚0.8~2.7m。
黄褐色,稍密状,土质不均。
平均标贯击数14.4击,容许承载力为200kPa。
(6)残积土分布不广泛。
层顶高程-21.62~-23.91m,层厚0.4~1.4m。
灰白~黄褐色,原岩矿物已风化成碎石、砾砂、粉土或粘性土,呈中密状~密实状,含较多云母,土质极不均匀。
平均标贯击数23.0击,容许承载力为260kPa。
(7)强风化岩为强风化花岗岩。
岩面高程-9.82~-25.31m。
黄褐色,灰白色,原岩结构可见,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等,次要矿物为云母,岩样手掰易碎。
平均标贯击数大于50击,容许承载力为500kPa。
表1.6.1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3、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1.本区属稳定区域,未发现与工程建筑有关的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2.强风化岩为良好的持力层。
3.区内淤泥质土较厚,近岸渐薄至缺失。
1.7地震烈度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说明书(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