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联通2020年智能城域网建设指导意见

中国联通2020年智能城域网建设指导意见

2020年中国联通智能城域网建设指导意见(v1.0)中国联通2020年1月1、概述中国联通互联网将向着网络结构简化、网络协议简化、网络设备简化、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发展。

骨干层面,建设目标是两张骨干网,一张是China169骨干网,主要用于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互联网用户以及家庭宽带用户的互联网服务;另外一张是产业互联网(CUII),将在融合现有IP承载B网以及DCN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完成,主要用于承载移动业务、大客户MV业务、云骨干网业务、云网协同业务、物联网承载、联通内部管理系统以及固网NGN承载等。

城域层面,网络将以网络架构简化,实现通信云、移动业务、政企客户接入以及固网宽带等业务的综合承载为目标,引入简化的网络设备,提升网络流量疏导能力,构建一张以通信云DC为核心的融合承载的智能城域网。

2020年城域网层面以满足5G业务为主,兼顾大客户、虚拟资源池等业务需求建设智能城域网,完成核心汇聚设备布局,接入设备按需建设。

2 总体思路各本地节点,在城域层面构建一张“网络结构简化、网络协议简化、网络设备简化、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智能化”的面向5G业务为主的融合承载的新型智能城域网络。

2.1 网络结构简化通过简化网络结构,实现简单、标准化的架构,减少建设成本同时便于维护和扩展。

2.2 网络协议简化采用SR/EVPN协议,简化设备技术要求,降低设备成本,同时更好实现SDN。

2.3 网络设备简化引入通用芯片的SR转发设备,大幅降低建设成本,提供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同时减少对局房资源的需求。

2.4 网络管控智能化构建智能化、自动化、开放化的网络管控系统,实现端到端的业务自动开通,支撑智能化运维和互联网化运营,提升用户体验2.5 按需建设适度超前结合5G用户渗透率以及流量模型连续性增长等因素,完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性。

智能城域网核心汇聚设备满足布局要求,适度超前,接入设备根据业务需求控制建设规模;同时,现有IPRAN网络严格控制建设规模。

3 关键方案3.1 简化网络架构是以通信云DC为中心,采用“核心(MCR)+汇聚(MER)/接入(MAR)”的简化架构实现通信云、移动业务、政企客户接入以及固网宽带等业务综合承载的目标。

图 1 智能城域网组网架构示意图其中:核心设备(MCR):用于网内不同汇聚设备间流量转发以及与其他网络间流量转发;⏹汇聚设备(MER):用于多业务综合承载接入:包括基站回传业务、大客户业务、通信云业务以及家庭宽带业务;⏹基站接入设备(MAR):主要用于DRAN模式下的基站接入以及部分节点的综合业务接入。

简化架构体现在:1)融合承载:实现多业务的一张本地网统一承载;2)基站接入:对于CRAN模式下的BBU集中点,可直接接入汇聚MER设备。

3)网络互联:MCR兼作网络边界设备,减少网间背靠背设备及端口需求。

3.2 网络模型选择各本地网结合网络规划目标、业务规模差异及通信云DC部署要求,智能城域网网络组织模型分为M1~M6共六种(详见附件1),主要优先选择原则如下:1)vBAS等虚拟资源池通信云融合承载试点城市(天津,济南、青岛、淄博,广州、深圳、东莞,南京、苏州、无锡,郑州、洛阳、商丘,金华、嘉兴、绍兴)根据业务规划及DC布局合理选择M2/M3/M4模型;其中:M2模型适用于局间传输较丰富且距离原则上小于40公里的地市;M3模型是适用于大多数城市的通用模型;M4模型适用于通信云DC大于等于4个的节点;2)有通信云建设的城市选择M5,没有通信云建设的城市选择M1;3)其他非承建城市选择M6模型。

3.3 SR/EVPN协议部署智能城域网端到端支持并部署SR/EVPN协议;智能城域网承载的业务可分为5G业务、政企大客户业务、家宽业务等,结合互通测试情况,建议5G业务等三层业务采用SR+L3VPN方案实现,二层业务采用SR/SR-TE+EVPN方案实现;同时对于跨域SR对接,采用EPE、Binding-SR等技术方案。

3.4 智能化管控系统3.3.1智能城域网SDN控制器与业务系统智能城域网SDN控制器和业务系统实现智能城域网的协同、控制及业务路径计算等,满足云网一体及5G、大客户、家宽等业务综合承载、自动开通、弹性调整和线上控制目标。

其中:1)业务系统负责全国统一业务及省内特色业务的自动开通、弹性调整和线上控制,同时北向开放网络能力和业务能力,供其他系统调用。

2)SDN控制器具备对所管辖的省内智能城域网接入(MAR)、汇聚(MER)及核心设备(MCR)的集中控制能力,实现业务路径的计算,并控制网络完成必要的业务配置,实现配置的自动下发。

3)智能城域网SDN控制器和业务系统之间采用统一的YANG模型对接。

4)智能城域网SDN控制器采用南向配置模板与南向网络设备对接。

5)智能城域网SDN控制器与业务系统和云网跨域协同层、通信云之间接口采用标准接口对接。

3.3.2 集中综合网管系统智能城域网综合网管系统全国集中化部署,系统建成后开放给各省使用。

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管理功能:1)配置管理类功能:资源配置管理、拓扑管理、数据配置管理;2)故障管理类功能:故障告警管理;3)性能管理类功能:网络性能管理;4)事务管理类功能:综合报表、分级分权管理;5)安全管理类功能:网络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

3.5 高性能转发设备引入在满足相同容量要求下,更大平台的单机相比更多机框的集群,在降低投资、节省能耗和机房空间上更有优势。

智能城域网合理引入基于通用商用芯片的新型SR转发设备,能够促进网络设备的演进与竞争力提升,大大减少建网成本以及能耗、空间等机房资源需求。

3.6 接入设备自动化上线通过设置上线自动配置工具(含软硬件),快速实现地市内所有接入层设备上线预配置,同时实现与智能城域网集中网管系统网络可达和纳管,减少偏远或无人值守接入机房建设施工成本、提升运行维护效率。

3.7 分层设备建设选择1)核心设备:结合城域网CR设备档次合理选择MR1、MR2、MR3分档(详见附件2),完成布局。

2)汇聚设备:完成汇聚区汇聚设备布局,根据业务流量需求适度超前选择设备档次(M ),上行链路单边选择N*10GE或1*100GE链路3)接入设备:兼顾投资效益,接入上行链路或接入环链路初期采用10GE为主,少量重点区域采用100GE颗粒。

3.8 5G核心网承载对接1)5GC控制面全国大区集中放置,通过接入骨干承载网实现与各本地智能城域网可达。

2)5GC用户面取消MCE建设,由5GC用户面出口网关设备直接接入智能城域网MCR,对接方式优先选择BGP+BFD方式,5GC用户面出口网关设备与MCR建立eBGP邻居,传递业务路由,启用BFD for eBGP,5GC用户面出口网关设备仅接受MCR发布的缺省路由。

3.9 与电信共建共享原则上,与中国电信IPRAN的核心设备层面互通,核心设备间采用口字型结构连接;其中,2019年过渡期可利用现有IPRAN核心设备端口及互通链路资源快速实现业务互通;2020年采用新建的MCR与中国电信IPRAN的核心设备直连互通,初期按照口字型单边1条100GE或N*10GE链路设置,距离超过10公里的应通过波分系统互通。

3.10 与其他网络互联互通1)IP城域网:城域网CR与智能城域网MCR直连实现网络互通,疏通互联网类流量。

2)现有IPRAN:MCR兼作边界互联设备直连现有IPRAN的核心设备或RSG设备;3)骨干承载网:MCR兼作边界互联设备直连骨干承载网AR设备;4)4G/5G核心网:核心网MCE或出口网关设备直连智能城域网MCR实现网络互通;5)非5GC城市上联5GC:通过在两城市的MCR间设置直连链路实现回传等5G业务流量疏通,业务量较小的城市初期可考虑通过骨干承载网实现跨本地流量疏通。

3.11 现有IPRAN控制建设现有IPRAN建设控制规模为主;非承建区域因业务需求必须新增替换的核心汇聚设备引入新的智能城域网设备框架,其中:1)若IPRAN核心设备需要升级替换,则由智能城域网MCR替换,原有汇聚全部割接至新建MCR;2)若IPRAN汇聚设备需要升级替换,则新建智能城域网MER设备,替换现有IPRAN 汇聚设备。

3)新增4G接入A设备:可根据需求采用智能城域网设备框架下的盒式设备或现有IPRAN设备框架下的接入设备。

承建区域现有IPRAN原则上不再新增整机设备,同时严格控制扩容规模,容量不足时,将4G基站逐步割接至智能城域网。

3.12 局房统筹与设备机房设置统筹考虑各专业设备局房布局,提早准备新建设备局房资源及传输资源;成对的核心或汇聚设备分机房部署,提高网络冗余度及安全性。

附件1:中国联通智能城域网网络模型结合网络规划目标、业务规模差异及通信云DC部署要求,通常智能城域网网络组织模型及其适应场景如下:模型M1 –有5G无通信云建设图3 有5G无通信云建设的M1网络模型示意图⏹分局址设置智能城域网核心设备(MCR),兼作未来的通信云DC的核心设备;⏹5G业务初期流量较小时,为节省传输资源,成对设置的汇聚设备(MER)至核心设备(MCR)采用口字型连接,后期随着流量增加,每台汇聚设备(MER)双上行至核心设备(MCR);⏹核心设备(MCR)兼作智能城域网边界设备,与本地IP城域网、产业互联网(CUII)/IP承载B网等网络互联。

模型M2 - 普通城域网络1(2DC/2核心)图 4 普通城域网模型M2示意图⏹通信云资源池双局址设置,共用一对核心设备,即每局址设置一台核心设备,同时兼作智能城域网核心设备(MCR),局址间传输距离原则上小于40公里;⏹用于vBAS等资源池服务器等设备直接接入的汇聚设备(MER)应采用高密度端口设备,下行端口按需配置适度冗余,上行采用100GE端口为主以减少局间传输资源需求;⏹5G业务初期流量较小时,成对设置的用于基站、基站环汇聚、固网宽带等多业务综合接入的汇聚设备(MER)至核心设备(MCR)采用口字型连接,后期随着流量增加,每台汇聚设备(MER)均双上行至核心设备(MCR);⏹核心设备(MCR)兼作智能城域网边界设备,与本地IP城域网、产业互联网(CUII)/IP承载B网等网络互联。

模型M3 –普通城域网络2 (2DC/4核心)图 5 普通城域网模型M3示意图⏹通信云资源池双局址设置,每局址独立设置一对通信云DC核心设备兼作智能城域网核心(MCR);⏹用于vBAS等资源池服务器等设备直接接入的智能城域网汇聚设备(MER)下行端口按需配置适度冗余,上行采用100GE端口为主;⏹5G业务初期流量较小时,成对设置的用于基站环汇聚的汇聚设备(MER)至核心设备(MCR)采用口字型连接,既节省的传输资源也规避了分区域覆盖问题;后期随着流量增加,每台汇聚设备(MER)均双上行至核心设备(MCR);⏹智能城域网核心设备(MCR)兼作边界出口网络设备,分别与本地IP城域网及产业互联网(CUII)/IP承载B网等网络互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