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3.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 性支持
个人因素( 自尊、情绪 、情感等)
发展因素(以 往的人生经验)
影响社会 支持程度
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 庭、学校、组 织、社区等)
生态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 人在环境中 2. 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个人生活状态 3. 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于系统 4. 问题本身是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 5.社会工作者的任务:调整适应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
(一)理论背景
1. 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 布等 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因素
2. 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考量 社会工作的实施。 (1)调和度——人与环境间的适应性; (2)环境特性——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3)生活变迁——关注个人的改变以及生活空间的再造等。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 1.行为主义:行为是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的行为也 可以通过学习改变。 2.认知主义:人的行为产生的过程中,认知因素起 着关键的作用,包括:个人的信念和期待。
• 人类的思想、感觉、行动 相互联系
• 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 也可以改变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 abc情绪理论框架 启示: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的三个要素
三、社会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2、小组工作方法 3、社区工作方法 4、社会工作行政 5、社会工作督导
1、个案工作方法
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个案工作技巧
什么是个案工作?
含义: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
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 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生活的过程。
要素
• 服务对象 • 个别化的工作方式 • 服务目标
本质: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增强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理论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人在环境中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的发展
--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a 代表引发事件 b 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 c 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非理性信念:
问题与感受到的压力相关 压力包括:过去的压力、现在的压力、 问题处理压力
--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 人际交流的状况是保证有效沟通,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
--对人价值的假设
» 每个人都是由价值的、有潜能的
Your Topic Goes Here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时间的付出 履行服务责
任即可
身份
实际社会工作者 行政或事业“干部”
专业社会工作者 专业助人者
专业性
服务手 段 性质
无系统的社会服务专业训 专业培训与训练 练
自上而下的开展
与服务对象平等互动的服务过 程
政治性色彩
无
角色 行政权威
专业权威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支持者 倡导者
服务提供 者
基本角 色
关系协调 者
(四)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区别
活动方 技术能力 式
问题难易
社会工 职业助 受专门教育和训练, 涉及政策、
作者 人者 使用专业助人手法, 心理、能力
依据专业价值
等各方面
社会约束
专业守则、 督导、社会 责信
志愿者 业余助 不以专业能力为前提 一般性服务: 作一般性行
人活动
体力、物质、 为规范要求:
基本假设
a) 认知对情绪有重要影响 b) 行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c) 人的问题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 的相互影响的结果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1.个案概念化(从服务对象出发) 2.合作治疗 3.提问辩论 4.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5.认知重塑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人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因此发展出或 者是理性的生活方式或是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 abc理论
助人自助,恢 复社会功能— —面对普通困 难人群
挖掘潜力,增 强社会功能— —帮助有需要 的人群
社会工作的目标——从社会的层面:
1. 解决社会问题(个人及群体问题、修 复社会机制) 2. 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
1. 促进正常生活 2. 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对社会的功能 : 1. 维持社会秩序(通过服务解决问题实现秩序) 2. 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相互关怀的社会)
二、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 精神分析取向社会工作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增能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 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知识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 类现象的存在和变化,是对经验的抽象概括。
(三)焦虑、防卫与转移 ·得不到满足,出现焦虑,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 ·为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采取防御机制以调试自我
(四)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性心理发展5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
潜伏期、生殖器期
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个别化原则 与受助人签定治疗协议 提供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自由联想 倾听和感受,给予支持、接纳和理解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多次、互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1.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 服务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套原则,因此社会工作专 业价值观便表达了这样两个目标:
•终极目标(关注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正义制
度的安排)
•工具性目标(实现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助
4. 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处理步骤(重点理解) (1)困境 (保密问题 /情理法之间的冲突/客观性或价值 介入 /工作者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决权和知情同意 )
(2)处理步骤(重点理解) 认清伦理问题,分析工作者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 识别影响伦理决定的处境 正确认识整个事件过程,分析可能的利益与风险 深入了解伦理决定的理由 得到同时和专家的督导 记录 做好评估和督导
(四)结案和跟进 注意问题: ·受助人自主意志和信念非常重要 ·相信受助人有能力改变 ·明确界定认知和行为问题 ·鼓励受助人合作
社会支持理论
(一)概念: 1.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
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各种支持、服务、 信息和新的社会接触。
2.个人拥有的资源: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个人能力 社会资源: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及支持强度
普通社会工作:本职工作外承担的 不计报酬的服务或公益服务性的活 动。
行政性社会工作:在政府部门或群 众团体中专门从事职工福利、社会 救助、思想工作等类型的助人活动
专业社会工作:是由受过社会工作 专业训练的人开展的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服务对象的层面:
解救 危难
缓解 困难
促进 发展
保护救助,维 护基本生存— —面临生存危 机人群
其成长)
尊重
B
接纳
A
C 个别化
操作原则
保密
E
D 自觉与知 情同意
专业伦理的内容
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决定
1.伦理决定:是一种行为的伦理判断,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不好的 2.社会工作实践与伦理决定: ● 工作者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和伦理规定,进行充分 分析,减少风险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方案。 3.伦理困境与决定 ● 伦理决定中的价值观基础: (1)尊重受助对象的尊严和独特性 (2)促成受助者的自决
间接服 务角色
管理者
资源筹措 者
研究者政策影响ຫໍສະໝຸດ 者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要求
文化能力
学科知识 政策知识
知识 能力 基础 要求
技术知识
文化知识
技术能力 心理素质
持续学习能力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儿童和青少年 (二)老人 (三)妇女 (四)康复服务 (五)社会救助 (六)就业服务 (七)心理康复
(八)家庭服务 (九)医疗社会工作 (十)学校社会工作 (十一)矫治服务 (十二)城乡社区发展 (十三)军队社会工作 (十四)企业社会工作
功能
• 解释; • 预测; • 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 • 知道服务实践的发展; • 发展新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
(一)大卫·豪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2.社会工作理论 (二)马尔科姆·佩恩的分类
• 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理论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 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
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二)一般特征: 1.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2. 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僚 3. 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4. 一定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三)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 活动方式不同 -- 专业技术能力不同 -- 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 社会约束不同
2、应用 --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个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痛苦经
验 --提供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增能理论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
基本假设
环境中的障碍可以改变 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互动不断增加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合作性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