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一)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1951年,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公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由此拉开了欧洲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幕。

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同盟,正在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迈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日趋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从其全球战略考虑,提出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1986年美国与加拿大开始谈判,1989年1月1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1993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正式成立。

据WTO资料显示,到2008年5月,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RTA)有394个,其中符合GATT1947或者GATT1994第二十四条规定的RTA 有307个,符合授权条款的RTA有25个,符合GATS第五条的RTA有62个,而至今仍生效的RTA 有205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0%以上是在最近十年出现的。

(二)抵御外部性危机凸显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全球化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国际市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不平衡,防范市场风险的机制存在差异,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生危机后会迅速扩散到全世界。

面对金融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国际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安全问题,而各国为维护经济安全,更应该相互协作,团结起来。

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经济虽然发达,但国内的经济体制存在着问题,预防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差,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证明。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凭借日本经济强国的实力,韩国新型工业化国家的优势及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构筑区域经济组织有利于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来风险的入侵。

(三)新贸易壁垒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各国或地区为了保护各自的民族产业和市场,不断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尽管WTO作为协调国际经贸关系的主要国际组织,将贸易自由化视为主要目标之一,并在实践中长期致力于推进全球性自由贸易的发展,但是,在一个覆盖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拥有150多个成员的国际贸易组织中,在全体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下,要及时地减少或排除各种贸易限制显然是不可能的。

基于贸易壁垒不断增加背景下的被动保护不如主动出击。

以减少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已成为全球现象。

为了逐步有效地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实现,WTO允许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例外规则而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

可以断言,今后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角逐,由国家之间的谈判、协商逐步转变为区域组织之间的经济协调。

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态势下,各国要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靠一国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排他性国际组织的建立,扩大国际贸易,争夺国际市场。

纵观四十余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在世界各大区域,已经或正在建立着各类区域经济集团,其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区域性集团。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特别是东亚经济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日韩三国间至今尚未建立起任何一种区域合作框架,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寻求各种途径来加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势在必行。

鉴于亚洲区域内存在有较大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优先强调亚洲各次区域的合作至关重要。

中日韩三国文化传统的同源性和价值观的相融性以及经济的互补性,更加上近年来三国经贸交往所取得的成就等等,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前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8年马尼拉"10+3"会议上提出的,提议虽得到了中日两国的积极回应,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

在2006年10月,第五届“中日韩商务论坛”三国与会代表签署共同声明,表示将尽早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促进三国经济协同发展。

中日韩商务论坛是三国间惟一的国家级非政府层面较高水平和有影响力的商务活动,与会代表在共同声明中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尽早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启动投资协定谈判,是符合三国经济界共同利益的重要选择,三国为实现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通过业已建立的商务论坛与联合研究小组机制正在进行共同研究,并以此敦促三国政府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二、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从诸多方面来看,正是由于中、日、韩三国在经济合作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以及有着良好的合作体制,为FTA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一)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密切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三个最大的经济体。

三国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经济依存度逐年增强,为区域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稳步复苏,中日贸易持续迅速发展。

从1993~2003年,日本连续十一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7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2360亿美元。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起,双边贸易增长迅速。

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双边贸易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亿美元,成为继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和东盟之后第六个和中国贸易规模超千亿的国家和地区。

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规模达到1405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并且双方已经确定了在2012年两国建交二十周年时实现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

韩日贸易关系也十分紧密,据日方统计,2003年韩日贸易额为亿美元,2005年则达到了720亿美元。

目前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韩国是日本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可见,三国之间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并不亚于NAFTA中的美加墨三方。

在中日韩贸易关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一旦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一方面能扫除以前三国存在的贸易壁垒,享受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内国家实现优惠待遇,中日韩三国对区外贸易伙伴仍保留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因而还具有贸易转移的效果,从而享受到贸易扩大的效应,进而带动中日韩三国各自经济的腾飞甚至整个东亚经济的腾飞。

中日韩经济相互依赖度的增强成为三方FTA的推动力。

基于静态一般均衡模型计算,中韩自贸区将带动中国GDP增长%,带动韩国GDP增长%;基于资本积累的动态模型拟和结果更加乐观,中韩两国的GDP将分别增至%和%。

另外,中韩自贸区还能推动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改善贸易条件。

根据静态模型测算,中韩自贸区将带动中国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带动韩国出口增长%,进口增长%。

考虑到资本积累等动态因素,中韩自贸区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将带动中国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带动韩国出口增长%,进口增长%。

从贸易条件的变化来看,中韩自贸区使中韩两国的贸易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韩国在贸易条件改善方面获益更大。

中韩自贸区成立后,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幅度将增长,而韩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幅度将增长,韩国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中国。

不仅如此,联合研究报告还指出中韩自贸区可以提高中韩两国在地区和多边谈判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中日韩三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互补性中国有大量富裕的劳动力,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日本的20倍和韩国的30倍,而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生产量和出口量很大,已及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可以向韩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一方面缓解中国国内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日韩节约劳动力成本。

(三)中日韩三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在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中,日本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阶段,处于最高层次,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并正在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韩国是接近日本的新兴工业国家,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如IT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急剧减少;中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在三国中位于最低层次,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为主,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在产业依次传递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日本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是高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国;韩国既是日本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又充当了向中国提供部分资金、中等技术和部分中间产品供应者的角色;中国则一方面大力吸收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向它们提供大量的天然资源和初级产品。

可见,三国在资本、产业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互补性和传递性。

三国产业优势不同,所以相互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这些因素使得三国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

三、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制约因素当前中日韩政府间的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密切,但要建立中日韩FTA尚存在不少问题。

中日韩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中日、中韩之间政治关系方面还存在不少分歧,因此要使中日韩合作提升到能满足实现自由贸易区所要求的水平,决非易事。

(一)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以人均GDP为例,中日韩有三个层次:日本第一、韩国次之,中国处于最低层次。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过了3万美元;韩国是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刚过1000美元。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上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可以增加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但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给三国间的政策协调带来一定的难度,从而增加贸易、投资等领域的障碍与摩擦。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必然在三国范围内产生规模较大、影响程度较深的产业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

日本、韩国的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中国的同类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对日本、韩国的同类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伴随着产业冲击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产生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每个国家的资源都日趋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人和就业人员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投资人和就业人员必将承受一定的损失。

这样,利益受损者必会对有关市场开放措施持反对态度。

(二)中日韩产业分工不平衡从中国方面看,虽然中国在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着较大的优势,但出口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在中日韩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在较低层次,且大幅度开放市场可能对中国的一部分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相关主题